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迟早会跟史铁生与“地坛”相遇

夜读 央视新闻 2023-09-23



阔别十年的地坛书市回来了!”这几日,地坛公园里泛着浓郁书香的市集,正吸引着一拨接一拨的爱书人。

如同鲁镇之于鲁迅,边城之于沈从文,提到地坛,就不能不提史铁生。经由史铁生“注解”的古迹地坛,早已成了一处精神地标,多少人来北京,同为追随史铁生的车辙回到地坛。

有人说,就算现在读不懂也没关系,就像“年少时射出的弹珠而今正中眉心”,我们每个人,迟早会跟史铁生与“地坛”相遇



地坛

是如何走到一个人心里去的》 



01

地坛,

是青春里课本上的“意难平”。


在某堂语文课上,在还没尝过人生苦楚的成长伊始,一个苦难的人,裹着他苦难的记忆,就这样闯入了你的青春。《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自此成了多少人的难以忘怀。

《秋天的怀念》课文截图


当时太年轻的身躯,读不懂、接不住他那么苦的灵魂,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生出一种“后劲太大”的感触,及至初读不识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终于晓得:

他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他是“月有阴晴圆缺”的“缺”,可他用他的缺憾与抱憾,教会我们尽可能地不留遗憾。


02

地坛,

是无条件为一个人托底的归处。


试想,拿到史铁生人生剧本的是你(虽然这假设太过残忍,可这就是他的人生啊):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残疾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你会如何自处?你会把自己藏在哪里?你会以何姿态再去为接下来的人生破晓?

当健康遗弃了你,当命运鞭挞了你,当自我驱逐了你,这时,有一个园子,托住了你。它什么也没问,什么也不需要你自证。在这里,你的残缺与悲伤一同被接纳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说与地坛的相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03

地坛,

是一见如故的友人。


多么“物是人非”的一处所在:地坛。

它原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圣地,享尽尊荣,亦难逃斗转星移,史铁生与它照面时,“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初见便是沧桑,“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地坛的荒废,与处于风暴中心的“我”的颓废,何其相似,曾“狂妄”,曾兴盛,却都难掩颓势,成了被遗忘、被忽视的所在。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地坛不言,伸出臂膀揽上了史铁生的肩,这份惺惺相惜,使得他们走近了彼此。

在这荒芜中,尚有一丝不灭,“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正是日后席卷重来的杂念与生机。




04

地坛,

是你重识、观照世界的“小天地”。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在地坛,这方寸之地,被禁锢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却比自由之身更丰盛地享用了这个世界的细微之美:他看见了别人看不清的,听到了别人听不见的,得到了别人不容易得到的“馈赠”。

在地坛,他看见了,“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在地坛,他听见了,“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在地坛,他闻到了,“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在地坛,他经历了,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史铁生在地坛,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更切实际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于“诗与远方”,更在于“诗与脚下”,把脚下深耕了,把当下过彻底了,你也能用一种人生解释所有的人生。




05

地坛,

是“引我见众生”的摆渡之船。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

“有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瓶里当然装满了酒……等你看过了他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

“早晨和傍晚,在这园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中年女工程师’,事实上我并不了解她的职业或者学历,但我以为她必是学理工的知识分子,别样的人很难有她那般的素朴并优雅。”

“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待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

他后来有点想明白了,就算“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可陡然一问,又令人不忍,那么:“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在地坛,有的人身后拖了一地心事,有的人初相逢就是最后一面;在地坛,人生的参差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了,一切“苦难的角色”也能被体谅了;在地坛,人会更谦卑,更接近生活真相。


06

地坛,

最是浓得化不开的母爱。


直戳心窝子的,就是史铁生关于母亲的书写。他的语言平而实,无关修辞,无关塑造,却令读过的人在心中泛起一场海啸:惊天动地的爱,低声下气地给,小心翼翼地给。

往事,有时最怕回味。

最怕多年后才听出言外之意——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最怕永远地错过——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最怕懂事太晚——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若有朝一日能在地坛公园里走走,请你一定也试着丈量一下这层层叠叠的母爱,他说过的,你没忘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又或者,不必远方,你回头,回望母亲追逐你的目光。




07

地坛,

更是每一个人的精神栖息地。


在地坛,史铁生用车轮轧过暴躁无常,轧过生死思考,轧过苦难绝望,卷土重来了!地坛的种种经历,所见所闻所悟,已成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一座园子,拯救了一个人;一个局限之躯,给了一座园子无限生命,那就是史铁生与他的地坛。

纵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之说,可回到史铁生这里,聚到地坛,我们分明得到了一种“被读懂”的妥帖,得到了一股“被疗愈”的能量。地坛,是空间的,是时间的,更是心灵的,是每个人的。

因为,一个人只要有失意失败之时,有身心俱疲之时,有愤懑无力之时,有迷途绝望之时,他就需要一个自己的“地坛”,需要一个随时随地接纳自己的“地坛”,需要一个进退维谷之际能安放自己的“地坛”,需要一个精神扎根不被大风刮倒的“地坛”。

史铁生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的,此刻,你我都不在地坛,而地坛在我们每个人。
文 | 央视新闻《夜读》
配图 | 视觉中国



📖
你读完《我与地坛》,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
在线等你留言分享!

📮投稿邮箱:yedu_cctv@126.com

监制 | 李浙 

编辑 | 王若璐  校对 | 高少卓 

©央视新闻
 点赞,想知道多少人读过《我与地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