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即兴生长

三联人文城市奖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7-24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最美好的希望。”

——《城市的胜利》



“你觉得成都怎么样?”


我们在成都向不同的人问起这个问题——老牌电子音乐俱乐部.TAG、将艺术项目驻扎进社区的一介建筑工作室、创新教学形式的好奇学习社区,以及西村大院的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作出了相同的回答——“成都很包容”。


对于界定“理想城市生活”的维度而言,包容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包容”诞生了允许任何独特与自由的纽约、纵跨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伦敦、年轻人们都向往的东京等等。城市们以鲜活的姿态展现着各自的胸怀,将更多人纳入她们的怀抱。


那成都又是如何凭借“包容”这个老生常谈的概念脱颖而出,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成都包容的背后,城市机能究竟如何紧密联结在一起,滋养了这片天府之国的成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3238xz1e2r  

△ 点击观看主题纪录片《成都,联结每一种生活》

三联人文城市奖 x 成都



01

城市烟火,市井立面


在寻求发展的城市被裹挟进内卷语境的当下,成都仿若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


一天的第一顿从晚饭吃起,这对生活在成都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和缓,是这座城市永恒的基调——做事不紧不慢,凡事讲求享受——可能是处于市中心商圈的现代精致,也可能是散落在城中各处边角街巷的苍蝇小馆。只要舒适,成都便来者不拒。那些正在一线城市被996吞噬的生活气息,在成都再次找到了生根的土壤。


这份天生的安逸或许与四川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四川盆地被高山环绕,巴蜀人民自然而然形成的盆地意识塑造了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基本认知——被环绕的中心。加之近代的成都经历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时期,这片低矮的、聚合的土地像盒子一样,囊括了千面百态的人与物,将那份依托着人的烟火气刻在了成都的基因里。


△ 被群山环绕的成都也被称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坐落在青羊区的西村·贝森大院位于成都市区西部,那里的小区建设得密密麻麻,汇聚了大量人口和住宅,十分需要一片完整且宽阔的公共空间。西村大院应运而生。


建成于2015年的西村大院临街而座,朝北开放;三面围合,一面设置了两条巨型立体跑道,院中是开阔的公共空间、竹林与足球场。基于地块限高24米的规划指标与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刘家琨判断这块地域的街区早已成熟,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街区的活力,保证大院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而非被切割成零星的地块。于是,他打破了常见的以中间高建筑为核心、功能逐渐向边缘递减的商业中心综合体的形态,选择采用十分川式的盆地类型的空间状态,避免外部的空间沦为中心的边缘附属品,保留西村大院作为公共空间的完整性和空间感。


△ 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西村大院

“还从没出现过一个这么大的院子,能有些想象,能带来那种公共性、包容性和集体共享。”刘家琨口中的“想象”在西村大院成为了现实。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四面八方开放向街道的入口,也就是底层宽大的过街楼,进入到大院内。“中国建孤岛式的小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做法,有了一块地一定要盖上住的房子。但这块地有点不一样,周围除了住宅什么都有。我们一直想要一个集合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它要像一个公园,必然要很开放。”刘家琨说。


这个只属于成都的公共空间也在功能性上满足了诸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天气好的时候,大院里便会有许多晚饭后来散步、跑步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西村大院是公园。人群上的聚集也为空间带来强激活作用,前期西村大院外开发的空间现在都变成了餐厅、咖啡馆。大院内有体育场,有艺术中心,有可以举办市集的休闲场地,良好的使用证明了刘家琨对于公共空间的概念设想是成功的。


△ 立体跑道、公共体育空间、竹下生活...

西村大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微型城市生态景观

西村大院没有做过多的设计,而是设置了一些“村规民约”——不能占据别人的空间、不能破坏房子大的外貌、不能乱搭乱建。“一个城市构成的在地处是平民,那些小街小巷的东西会在城市规划中清理掉,而我在这里建立一个强大的秩序,然后让人们任意填充,把这些平民化的表达聚集起来。不管什么阶层都有表达的权利。”在成都西部这样一个聚集了大量平民的区域,西村大院不像太古里那么时尚精致,进驻到大院的商家在空间中的任意填充或许让这里看上去不那么规整统一,甚至有些商家也会和“村规”作斗争——不允许在公有的外墙上贴广告,商家就把广告挑出来悬在外墙上。这种混杂性和平民化的群像,刘家琨称之为“市井立面”——那种被归纳在一个秩序里,不论地位档次全部呈现在一起的自主的表达,正是成都关于生活的表达。



02

冲突、意外、流动


自主造就了随机与未知,也带来了空间与活力。


成都永远都不像北京上海那样紧绷,那么严肃,那么强调目的性,多一分对无意义事物的关心似乎都是自己的损失。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哪怕是上班时间也可以看见许多人在咖啡馆喝咖啡,无关工作,无关消费身份,是真的在悠闲地喝咖啡。这份松弛,让人不再只是与他人界限分明的孤岛,而能在眼中容纳更多的世界。


平面设计专业的成都人俞宸睿在北京工作了三年后辞职返回成都,专注个人创作。成都对新奇事物的高接受度让他独特的创作有了发展的可能。他是一名AUTOMATA(纯机械传动装置)创作者,也是成都的一介建筑工作室在2020年CAP社区艺术计划(Community Art Project)合作的艺术家之一。他与另外九组设计师/艺术家通过各自擅长的艺术设计方式,完成了一场艺术进入社区的融合与突破。


△ AUTOMATA艺术家俞宸睿

2020年CAP社区艺术计划参与艺术家

一介工作室筹备于2015年,最早开在成都的棕北小区里,那是成都第一批商品房,旁边是人民南路,以及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魔方大厦”——亚文化聚集地的保利中心。老旧的小区外是竹笋般迅速发展的新环境,里面的住客也在来来回回更替,这种复杂又冲突的环境吸引了一介的主理人张唐,她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展厅一定很有意思。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的张唐小学时因父亲工作的原因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日本电视台总会放手工教学的节目,使得原本对几何不感兴趣的她渐渐觉得手工、创意、艺术一类的事物也很有意思。但在国内教育的语境下,艺术并不是那么好的词。“小时候总会听到‘成绩不好才学艺术’的这种说法,但我很不认可,他们觉得搞艺术的人天天在乱弄、觉得艺术离自己很远、觉得自己看不懂。所以我想在一个最生活化的地方做艺术展览,让艺术和对它有误解的人靠近一点,让他们路过的时候可以侧目看一下,就算不进来,每天来来回回路过,未来可能就会开始关注艺术,可能就敢靠近艺术了。”


聊起一介成立之初的理念,张唐笑笑说,“就是‘Art for everyone’嘛,终极的目标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更美好的生活,但这个我们就埋在心底,做事的时候心里想着,不断去往这个目标靠近就好了。”


△ 一介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张唐

△ 近期在一介·巷子里举办的主题展览

「波普城市 - 武汉:隐于巷」

(图片来源/摄影:秋天)

CAP社区艺术计划是一介从2019年发起的关注社区发展的艺术试验项目,集合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在地居民及社区一起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散落到各个社区街道闲置的、废弃的公共空间,完善社区营造。2020年,一介设定了“自定义运动会”的CAP社区艺术计划主题,以10组艺术家/设计师、10个社区、10个艺术—运动装置、10场自定义规则的运动比赛,最后通过大众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装置作品。


在这10个社区里,一介将目光锁定在老小区身上。“老的地方有很多碎片的灰色空间,闲置的、消极的、废弃的空间,非常有趣,这些空间可以做很多事,还能产生很多想象之外的空间。老小区的居民也特别开放,邻里关系比较好,新小区里的人距离都很远。”张唐关注废弃空间再生的可能性,“他们管这个叫‘金角银边’,这里会发生很多‘冲突’,非常有张力,很有趣,也永远都意料不到。”


与社区打交道从来都没有既定的公式,每到一个新的社区,张唐都会发现自己又一次脱离了自己熟悉的语境,要野生地和他们聊天才有可能真正融入进去。在2019年的CAP社区艺术计划中,一介曾做过一个废弃自行车棚的改造,张唐自己喜欢调酒,便在改造的车棚里调酒、卖酒,分别设置了门票和酒票。但空间开放后,有一些社区的居民和前来参观的年轻人拿着门票来换酒票,还越来越多;到后面一些社区的阿姨进来开始随着音乐蹦迪,拉着旁边的年轻人一起蹦。“这两种人群,本来不会在这个空间相遇的,但恰恰是在这个混杂的环境里,他们的相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冲突’。”张唐回忆起上一届CAP社区艺术计划,这件事留给她很深刻的印象。“在既定的行为方式外突然出现一个意外,打破了原有的规则和思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必需品,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 2019年第一届CAP社区艺术计划「不在地图上」

<左右滑动了解更多>

这种想象之外的“冲突”延续到了2020年的CAP社区艺术计划中,青年艺术家与居民的相遇,艺术装置与老社区的相遇再一次上演。俞宸睿与玉林东路社区合作的「RunBall球你快跑」以木质的AUTOMATA装置设计了一个可以有多名玩家协作的运动装置,一展出便获得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以至于刚展出不到一周装置就被玩坏了,只好立刻送回俞宸睿的工作室重新修整。

「RunBall球你快跑」设计图

一名玩家坐在椅子上踩动踏板使小球滚动,另一名玩家在装置另一边用篮子接球并将小球放置回轨道上,踩踏的速度影响小球滚落的速度,装置后半部的圆盘中设立了一个凸起的木块随机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从多个出口随机掉落。这个装置十分考验两名玩家的配合度和默契度

由三名并不怪的独立设计师(龚礼、安烈、张祯)组合而成的平面设计团队“怪鸟设计”与南虹村社区合作的「跷跷球」装置获得了最终投票的最高票数。他们结合南虹村社区历史悠久的华西坝文化,总结出该社区“多元协作”的特点,设计出可以有六人共同参与的类似于跷跷板的运动装置。


△ “怪鸟设计”团队

2020年CAP社区艺术计划参与艺术家

「跷跷球」现场图

六名玩家需全部坐在座位上,采用跷跷板的方式,控制角度与力量,将中间圆盘中的小球通过重重“迷宫”,滚动至圆盘中心

十组CAP社区艺术计划的运动装置都不约而同地纳入了“协作”这一元素来设计装置。在欢乐的互动中,居民与艺术家之间、彼此之间都产生了物理空间中真实的联结。怪鸟设计的龚礼告诉我们,在最后的投票环节,南虹村社区的居民们在各种亲戚群和社区群里踊跃转发,在近一个月的合作中,他们早已把这个“外来”的装置当成了社区的一份子,与其说是拉票,不如说是为自己社区的自豪感而战。


对于CAP社区艺术计划的未来,张唐也正在犹豫和怀疑中探寻,她不想将此形成既定的方法论,“总结了就会停止思考,就会套用现有的模式。我们希望自己现有的一些改变可以带给社区一些启发,也许在日后又可以在这个空间里生出另外一种可能性。”



03

通往新世界


生活中的意外带来的可能性正在成都蔓延。


她从来不是个严肃的城市,在其他城市中形成的“常识”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打破。独立咖啡馆不一定要扎堆在挺拔的梧桐树下,也可以夹杂在门帘蒙尘的五金店和猛剁猪肉的肉铺中间。成都人也一样,楼顶上种花、写字楼里蹦迪早已见怪不怪。他们不拘着,不端着,欢迎任何新鲜的事物来到这里,扎根为成都的一部分。


曾经与一介相邻的保利中心曾经是成都黑夜的掌管者、underground文化中心,汇集了几乎全成都的亚文化空间。和50年代英美激烈的嬉皮士们不同,保利中心白日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写字楼,身着工作制服的上班族们到了夜晚才会在这里解放天性。从一楼到二十一楼,混杂着二十多家酒吧、桌游吧、纹身工作室、音乐俱乐部等等。.TAG便在2014年诞生于此。


△ .TAG电子音乐俱乐部七周年现场(摄影:Taoyun)

<左右滑动了解更多>

To Another Galaxy是.TAG名字的含义,去往另一个星系。它所钟情的电子乐对彼时的成都来说,的确堪称另一个世界。2007年左右,在保利中心附近的人民南路路口,成都迎来了第一家电子音乐俱乐部,但当时没有人知道什么是Techno,什么是DJ,什么是电子乐,于是不到半年那家店便关停了。但这次短暂的尝试,为电子乐在成都扎根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TAG的主理人Ellen在回到成都前一直在北京工作,她性格开放,热爱音乐,不管换什么工作都一直特喜欢蹦迪。北京一开了什么新场所,她就会和朋友一起去尝鲜,在玩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电子乐。“坐在俱乐部里的感觉很舒服,像在家一样。不需要刻意跳舞,不需要刻意social,大家不谈身份,也没有伪装,就沉浸在音乐氛围里,让我感觉安全又自由。”在成都还没有音乐俱乐部的时候,Ellen组织朋友到家里开party把阳台挤爆,拉着音响设备和电源随便找个地方开始放歌、去天桥和街头的角落做street party。Ellen一直强烈地认为成都需要一个让人无拘无束享受音乐的地方,于是.TAG诞生了。


△ .TAG电子音乐俱乐部主理人Ellen(摄影:Taoyun)

像许多音乐俱乐部一样,.TAG为到来的客人们设置了一些基本的规矩——不可以拍照、不可以开闪光灯、不可以大声喧哗、不可以在舞池中间三两成群地围圈或者做大幅度的地板动作。“在黑暗中全身心地放松,用身体感受音乐就好了。我们不希望大家很容易看到彼此,被视觉的东西影响音乐,只有当其他感官关闭了才能集中到音乐上。因为没人在乎你是什么样子、在这干什么、你跳舞跳得好不好,没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你,在这里你就是你自己。”


平等、分享、爱,是.TAG的Techno音乐文化的核心,也是来到这个音乐空间里的人彼此紧密相连的纽带。“我们一圈喜欢电子乐的朋友原本都生活在不同的圈子和不同的城市,最初因为认识了共同喜欢Techno的人才在一起玩。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圈子没有散掉反而一直在扩大,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把新认识的朋友带到成都一起过年,一起到.TAG玩。渐渐地有些人也加入进了这个行业,彼此的关系越来越牢固。.TAG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家一样的感觉。”


随着.TAG等一众电子音乐俱乐部的兴起,成都渐渐从电子音乐的输入地变成了输出地,许多优秀的DJ和音乐人受到成都良好音乐环境和城市氛围的吸引来到这座城市,继续用音乐创造出别样的成都生活。



04

做个有追求的人


慷慨的成都欢迎新事物,也欢迎新移民。


来到成都第八年的池晓,是一个典型的“新成都人”。他创办的好奇学习社区也如同那些从四面八方奔至成都的年轻人一样,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和普通孩子被规训的童年不同,池晓的成长之路自由且自信,一路“玩着长大”。他喜欢足球,看足球杂志,每看完一期便会给编辑部写一封反馈信,指出错别字,提一些自己的建议。日积月累,收到了主编的亲笔回信,以及杂志社不定期邮寄的足球周边。杂志的最后会教读者如何给外国球星俱乐部写信,才上初一的池晓便用会得不多的英文凑出一封信,给国际足联寄过去“指点江山”,也收到了回信,以及一本记录着所有国家足协联系方式和知名足球人物的通讯录。于是他开始按着通讯录给各大球星写信,虽然都石沉大海,但恰逢那年中考英语期末考试题目的要求是写一封信,经验丰富的池晓便一举拿下了全市英语第三名。


△ 好奇学习社区创办者 池晓

△ 池晓参加TEDxChengduED

像这种“一箭多雕”的经历池晓还有很多,足球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但从一个点延伸出其他多个兴趣点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了池晓的习惯,带领他看到了世界更多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这也给予了他深刻的反思能力,当上了大学后看到身边经过高考选拔的优秀同龄人仍然对世界中的一些常识一无所知,池晓开始思考应试教育的规制与教育本质的关系。他发现儿童天性的好奇心会逐渐被标准固定的教育制度所驯服,那种漫无目的却充满强烈兴趣的探索精神和发散能力正在被削弱,或许保护好这份人类探索世界的天然能力,也是另一种探索教育的途径。


培养有追求的人,是好奇学习社区最核心的授课理念。池晓和学习社区的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应试教育之外,看到学习更大的价值,并把自己最大的可能性表达出来。


好奇学习社区的课程分为三部分:好奇、勇气、觉悟。「好奇」是认知类的课程,认识一切与真实世界相关的信息,可以类比大学中的通识课程。比如时事新闻课,学习及时处理每天的动态信息。目前设置了20多门课,带领孩子们通过对世界不同信息面的接触让他们意识到或许自己的人生还有其他可能。


「勇气」则代表行动能力,是运动、行动和创造三个方面。把身体打开,学习规则、培养敬畏感和行动精神。之前学习社区有年轻的老师要结婚,学生们就组成了一个“婚庆公司”,在川西高原海拔4200多米的地方给老师办了一场婚礼。


「觉悟」则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和行动后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开化,产生新的意识——关于自我、他人和真理的哲学性启发。比如通过生死学的课程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死观,“对话大问题”的哲学课上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什么是爱、自由、好的生活、好的生命等等。池晓说,“我的课程观可以总结为‘有中心没边界’,每个人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那一定是可以触发你的热情和喜爱的事物,从这里出发,便可以延伸出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行动和思考。”


△ 好奇学习社区的城市探索课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城市为课堂,是好奇学习社区的基因。老师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学习并不只是发生在学校和课堂里,“你在哪,教室就在哪,这是终身学习的概念。”他们曾在2019年发起过“川越”计划,在四个月内把四川省的21个地级市安排了五段行程全部走了一遍,其中发生了许多偶然、意外且十分有趣的教育活动。一个喜欢画画的学生在川越途中做了一个自然志的项目,每到一个城市都会为这个城市的植物画一幅画,学生需要寻找自己到底要画哪个植物。在三十多个目的地中,他渐渐积累起发现植物的经验。而就在我们到达好奇学习社区的当天早上,这位学生在三圣花乡找花的游戏中找到了三十几种花,比所有人找得都快又多。大家聚在一起感慨:“这就是川越给你带来的收获啊。”


直面复杂世界,在真实的环境中不断成长。这不仅是好奇学习社区对学生的希望,也是许多人毕生都要学习的功课。而成都这样自由的城市,正是孩子们探索未知与真实的天地。



05

即兴生长


那么,成都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西村大院,宽容的空间里人们有序地行使表达的权利;在一介,冲突和碰撞在老社区的新空间中随时发生;在.TAG和好奇学习社区,人与人、人与世界正在被形态各异的信息与文化联结起来。


成都像一个大学校。而学校的英文school,本身是个希腊词语,原本的意思就是闲暇。闲暇的状态就能产生一些看起来在当下毫无价值、但可能会在未来迸发的东西。它可能是艺术,可能是格格不入,可能是小而美的事情,可能是平淡生活的一抹日常。这种安逸的状态填满在成都的每个角落,让这座城市的下一秒永远充满着未知或意外。


成都是野生的。生活的松弛赋予边缘的灵活,创造力、生长力、变革力在任何边缘的地带都有机会发芽。这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更是城市中人与生活的延续、更迭并进步。


人、空间与城市的联结和生长,永远不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匀速前行。空间赋予人们活动的可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让空间、城市有了再生的活力,成都更是如此。那并不是一个因为人群和空间的聚集而被动产生的状态,而是人们主动的、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关心。或许我们无法说清楚到底是人改变了城市,还是城市改变了人。成都的曼妙我们更是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词来形容它——悠闲的、时髦的、大胆的、锐气的、宽和的、慵懒的、温和的、活力的、勇敢的……


以上种种成都的特质都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可以通过艺术、通过课堂、通过音乐,通过一次在公共空间的漫步,通过一次即兴的生活——下午五点想约人吃晚饭,一个电话的事就出来。这样临时的一顿饭,没准就蕴藏着一个新的可能。


在无数个即兴之间,

成都联结着、流动着、生长着。


<左右滑动,查看视频拍摄花絮>


(部分图片来自一介、.TAG电子音乐俱乐部、

好奇学习社区、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武晓

设计排版:韩冰

作者:费年


视频出品:三联制片厂 

出品人:李伟

总策划:贾冬婷

监制:高效 

创意策划/采访:李木李 

策划执行:韩冰


导演:Jingxi

制片:李木李 

制片助理:韩冰

摄影师:贾惠⻰、邱甄江 

摄影助理:邹康、徐伟、张俊峰

DIT:陈成铭

后期:程远

调色:余心言

文字包装/海报:星仔

字幕翻译:孙启言 

嘉宾协助:潘鸿、苑达


2020 CAP社区艺术计划素材来源:

成都电视台国际传播合作中心


好奇学习社区学生朗读诗歌:《教室》

(作者:程馨雨、段皓源)


场地鸣谢:

读本屋(成都华⻄坝店)、观音阁老茶馆、麓湖生态城



4月8日:13:30人文城市论坛,19:30颁奖典礼


点击下方微信视频号,一键预约直播


我们在成都等你来!

 ↑点击上图,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