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发!要添新成员!长这样→ | 一周新知


🌌 南都新知 Vol.31-1 🌠


我国南极考察站要添新成员了!

11月1日上午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本次考察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

🐧关于南极考察,有这些“冷”知识↓


下方1️⃣张图,带你知多点 🚀

(点击图片可放大)

(长按扫码可阅读原文)



 深读 


我国南极考察站要添新成员了。11月1日上午,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本次考察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

与我国已有的4个南极考察站相比,罗斯海新站有何特别?5个考察站如何分工?在南极进行科考,队员们能吃上新鲜蔬菜吗?在南极冬季长达半年的黑夜里,如何避免南极综合征?

南都新知带你了解一下这些“冷”知识。

罗斯海新站
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是一片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这里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

1842年,由詹姆斯·克拉克·罗斯船长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探险队首次到达这里,这片海域遂以其姓氏命名。此后,大名鼎鼎的沙克尔顿阿蒙森斯科特等众多南极考察先驱前赴后继来到这里。

进入科学考察时代后,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德国和韩国等国先后在这片区域建立了科学考察站,南极洲最大的考察站也位于此,是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

2018年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又名“难言岛”)正式选址奠基。

五年多过去了,罗斯海新站将于何时建成?11月1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孙波介绍称,12月中旬,科考队员将抵达罗斯海枢纽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图/央视新闻客户端

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图/央视新闻客户端

建成后,罗斯海新站将是我国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新站周边分布着埃里伯斯火山等多座著名火山,以及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它被喻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

长城站:
南极考察最早的“家”

1984年12月30日,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位于西南极洲南极圈外的长城站顺利建成,揭开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仅用27天的时间建成,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城站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长城站站区里的企鹅。新华社资料图

南极长城站内,一边是科考队员在卸货,一边是贼鸥湖内的贼鸥在戏水。新华社资料图

中山站
我国首个南极圈内考察站

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极圈内建起首个中国的考察站——中山站

中山站以孙中山先生命名,选择在中山站建站,一方面是因为能在这里开展多学科的南极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可以由此进入广袤的南极内陆,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经过多次扩建后,中山站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是中国人在南极拥有的最大的站区,客流量最高时,可以容纳200多人入住。

中山站第一代建筑——老主楼。新华社资料图

中山站绘有京剧脸谱的老油罐。新华社资料图

中山站标志性建筑“六角楼”。新华社资料图

昆仑站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2009年1月,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冰穹A地区建成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实现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由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战略跨越。

位于内陆冰盖核心地带的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也是南极内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这里是国际冰川学界公认的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冰芯就像树木的年轮,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冰芯破解周围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秘密。例如,冰芯中记录的冰雪累计量,可以反映降水变化;冰芯中的尘埃含量、气泡等,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境。

依托昆仑站,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2019年1月13日无人机拍摄的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营地(左)、昆仑站(中)与深冰芯房。新华社资料图

科考队员维护昆仑站深冰芯场地和钻机。新华社资料图

泰山站
被喻为南极“加油站”

2014年2月,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为南极内陆考察度夏站,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

泰山站也被喻为南极“加油站”,因为它处在昆仑站和中山站中间,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冰盖内陆的队伍,可以在泰山站为飞机加油。

除了作为中转站,为昆仑站的科学考察提供后勤保障支撑,泰山站还可以作为基地服务格罗夫山地区科学考察。

格罗夫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总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非常陡峭,且风特别大,最高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值得研究。此外,格罗夫山上有很多陨石。

冰雪之上的南极泰山站主体建筑,远看如飞碟,又像红灯笼。新华社资料图

南极科考“冷知识”
南极综合征怎么治?用Wi-Fi

在南极冬季半年的黑夜中,越冬队员极易患上一种带有狂暴倾向的忧郁症——南极综合征,各国都解决不了。怎么治呢?Wi-Fi。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有Wi-Fi。考察队员不再寂寞了,干完活打开笔记本就看电影、跟家里视频通话。

极夜天气好时,科考队员爬上中山站附近的山坡看极光。新华社资料图

在南极可以听到新年钟声

在我国南极长城站,建有一口大钟,每逢新年,钟声便会响起。南极驻扎着我国大批科研人员,他们大多在南极的夏天来到此科考,此时正逢北半球的冬天,每到新年期间,亲人朋友们都忙着过年。敲响这口大钟,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设的长城站1号栋。新华社资料图

在南极可以吃到新鲜蔬菜

南极洲是地球上的酷寒之地,年平均气温零下10℃左右。即使是这样,也“冻”不住中国人种菜的决心。在中国南极考察站,一批又一批驻守的中国医生把种菜当成了“副业”,他们备好种子,借助LED植物生长灯、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经过精心培育,将一拨拨蔬菜瓜果从温室棚里搬上餐桌,让科考队员实现“时鲜果蔬自由”。

南极也有昆虫

除了企鹅,南极还存在一种叫做南极蠓的神秘昆虫。这种昆虫体型迷你,大约只有2至6毫米,是南极大陆唯一可以全年生存的昆虫。研究发现,南极蠓可通过减少体内形成的水分帮助幼虫在冷冻中存活,还可以稳定蛋白质和细胞膜,来使自己耐受极端低温。不过,最新的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能会对其造成威胁。

南极蠓。

南极陨石很“富裕”

截至2021年3月28日,全球范围内所有陨石共计72979块,其中在南极洲发现的共计45236块,约占61.98%。为什么南极陨石这么“富裕”呢?

这首先是由气候决定的。南极具有低温、干燥的气候特点,坠落在南极冰盖的陨石被封存于冰层中,避免了液态水对陨石的侵蚀和污染,为陨石长期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其次是地质影响,南极冰盖中央厚,薄冰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流动,陨石随着冰流向南极四周的海洋。一旦遇到山脉阻挡,冰流速减缓,并发生消融,陨石就被富集在了南极的山脉周围。因此,南极四周的山脉所在地都是潜在的陨石富集区。

最后是颜色,外表深色的陨石和蓝白色冰盖对比度高,当然就很容易辨别了。

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在南极发现一块1300克的陨石,经科学检测为珍贵的灶神星陨石。灶神星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第4号小行星。一般认为它具有类似地球的核幔壳结构,是认识类地行星起源的理想研究对象,也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IC供图

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科考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大风是南极的“常客”。有些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多天,年平均风速19.4米每秒,被称为地球的“风极”。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每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

南极风之所以如此强劲,核心原因在于南极大陆特别是南极冰盖中心区域表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南极地形又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海岸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因此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南极小冰山上的企鹅群。新华社资料图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统筹:胡群芳

编辑/深读整合:刘兰兰

美编:蔡沐晗

微信编辑:杨晨欢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气象科普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