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综述 ④ | 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三综述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8-13

引用格式

嵩天,吴英策,刘媛.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三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111-117.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1.011.


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专刊

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

——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

分论坛三综述

嵩天   吴英策   刘媛

摘要:智慧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是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内涵。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智慧教育分论坛以“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为主题,围绕数字素养与胜任力变革、数字化教与学生态构建、共建共享数字教育平台等议题展开,特别是对智慧教育赋能全人化培养、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与实践、学习与技术在变化世界中的挑战、慕课个性化学习、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需求、技术辅助的全局沉浸式教育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要坚持需求牵引、协同融合,完善以全方位育人为导向的智慧教育体系,促进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互融合,协同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要坚持应用为本、服务至上,以智慧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探索个性化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并推进精准扶智;要坚持示范引领、合作共赢,建设全球智慧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治理方式,为世界提供智慧“中国方案”,并推动国际智慧交流合作。

关键词:智慧教育;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数字化教与学生态;数字教育平台共建共享;全人化培养;慕课西行;慕课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1-0111-07

作者简介

嵩天,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技术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吴英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北京100191);

刘媛,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教学研究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

2022年12月8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智慧教育分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会议是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四个分论坛之一,由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理工大学承办。会议以“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为主题,围绕数字素养与胜任力变革、数字化教与学生态构建、共建共享数字教育平台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并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筹备启动仪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中山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松,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迈克尔·斯佩科特(Michael Spector),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院学习设计和技术部教授、严肃游戏与虚拟学习环境中心主任威廉·沃森(William Watson),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复杂变革学习中心主任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美国密涅瓦大学教务长、学术总长薇琪·钱德勒(Vicki Chandler)六位嘉宾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主持论坛。来自相关国际组织、国家政府机构、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国外著名高校代表和国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负责人、国内课程平台机构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等人员参会。

本文在梳理开幕致辞嘉宾和专家主旨发言的基础上,对论坛观点进行综述,为以携手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规律,共同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提供参考。

一、杜玉波: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的意义、进展与方向

杜玉波会长在致辞中,从论坛召开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共同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强调智慧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共同发力,提出携起手来,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规律,共同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为加快世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智慧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在2022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联合国教育峰会也将“促进数字学习和转型”作为教育变革的五大议题之一。智慧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如何通过数字化引领人类未来、为人类谋进步这个话题又摆在我们面前。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同仁围绕“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这个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成效初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成效初显。2022年,教育部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截至2022年11月25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用户覆盖166个国家和地区,平台与课程服务平台累计访问292亿次,选课学习接近5亿人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新机遇和强大持久的新动能。

(三)以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

他认为,未来以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是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从根本上讲,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就是面向受教育者,既可以打破学习者的身份壁垒,涵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各类教育培训等多种类型,实现“人人可学”;又可以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一要坚持需求牵引、协同融合,完善以全方位育人为导向的智慧教育体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智慧教育依靠数字化应用走向精准、科学、高效,并不意味着要忽视面对面交流的现实教育,虚拟教育只是现实教育的延伸,二者应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智慧教育需要协同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当前,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匹配度不高,智慧教育为此提供了解决思路,就是要把产业实践的数字化技术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强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同步性,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助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要坚持应用为本、服务至上,以智慧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探索个性化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评价,科学引导教师差异化指导学习者,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要以智慧教育推进精准扶智,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下,教育将不再局限于时空,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家、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

三要坚持示范引领、合作共赢,建设全球智慧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治理方式,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覆盖格局,推动各类教育教学要素融入国家智慧教育,创造中国智慧教育新生态,为世界提供智慧教育“中国方案”。要积极推动国际智慧教育交流合作,共享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经验和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智慧教育发展共同体,促进各国教育协同发展,彰显教育事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张军:知识驱动的智慧教育赋能全人化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以《知识驱动的智慧教育赋能全人化培养》为题作主旨报告。

他指出,智慧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实现智慧教育,要以知识的交叉融合实现知识衍新,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变革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粘度;要通过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养图谱和素质图谱四谱合一,有效实现全人化培养。

他认为,智慧教育是以先进信息技术、脑智技术、教与学技术为依托,通过学习心理、心理科学等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通过人机互动、数据共享、知识互联,满足学生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学习需求,以知识的融合交叉实现知识衍新,通过智教智学释放教育生产力,重塑教育生态,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教育治理体系,为师生提供有价值成长的教育新模式。

知识驱动的智慧教育是由单一到全人、由群灌到精准、 由能力到品格,鼓励不同学习体验、不同学科知识的流动与互通,打造融通、多元、灵活的高等教育学习路径,从而加速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其本质是知识使能的智慧教育,目的是加速全人化培养。

他强调,知识赋能的智慧教育新内涵体现在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五维教育”,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描述传播与符号表征”“认知理解与规律挖掘”“探究衍新与知识创造”“知行互促与能力提升”“融通活化与素养塑造”,不断拓展知识广度、深度和粘度。

最后,他分享了“知识+”智慧教育北理工实践经验。北京理工大学以“融合创新、智慧赋能”为驱动力,秉承“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寰宇+”计划,开展全链条、全流程的体系化智慧教育改革,在育人理念、教育模式、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高松:慕课西行打造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山大学校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长高松院士开场谈了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教育双重属性,也是其特点和优势。技术方面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四个属性。基于技术属性,教育呈现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特征。技术属性为教育发展实践提供了无限可能:开放性,使学习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成为可能;共享性,使学习者可以共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交互性,便于实现人-机双向沟通和人-人远距离交互学习;协作性,提供了人-机、人-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他认为,教育信息化能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内部,能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双向交互型等模式的跨越,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在教育外部,能加强教育与其他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也可加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鉴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真正享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果,针对可能存在的新的教育不公,他强调要打造数字化教育生态,基于此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分阶段稳步推进;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加强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供给;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专业课程协同教学新范式——专业课程同步课堂、专业课程群同步课堂、专业课混合式同步课堂、专业课订单式同步课堂;四是坚持弘扬教学学术,打造教学发展共同体。 

最后,他对未来展望谈了三点看法:一是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共建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堂;二是以共享和技术赋能为关键,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三是坚持联盟集群效应和高校个性发展相结合,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打造教师网络共同体。

四、迈克尔·斯佩科特:不能让慕课学习像“幽灵”一样隐藏起来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迈克尔·斯佩科特(Michael Spector)着眼于未来展开了主题演讲。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使其认识到生活在一个和平、善意、人人能学的环境中何其重要。

他反复强调要重视当代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太多慕课停留在社区阶段;慕课学习缺乏内在动机;学生学习随意性较大;弃课率高,课程管理差;技术与专业不能有效融合。

慕课“不与人打交道”的特点,相比面对面的线下课程,其显得没有人情味而使学习变得“与人无关”。结合慕课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委婉地加以批评,也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不能让慕课学习像“幽灵”一样隐藏起来,而是让学习显性化——及时对学习成果加以记录以证明学习者真正学习到了什么;学习是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稳定而又持久的变化,要实现这种变化,从更深层面上讲,慕课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事前测试与事后测试”;慕课课程应该突破社区范畴,主讲人不仅要熟悉课程主题,更要精通相关主题领域;慕课从业者既要懂信息技术,还要懂专业课程。

在叙述慕课发展呈现诸多弊端的过程中,他特别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慕课,即微课。认为微课目标清晰,紧紧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能吸引大学一年级或高中入门学习者的关注,甚至是为了获取学分的选课生。这无疑为慕课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五、威廉·沃森:重视慕课中的个性化学习

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院学习设计和技术部教授、严肃游戏与虚拟学习环境中心主任威廉·沃森(William Watson)提出,要重视慕课中的个性化学习,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看重学习效果而非效率、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等方面。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范式主要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将一切都标准化,不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会设置定量的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而新范式,即个性化学习法,在对学习者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其自我调节的学习技能,教学重点和价值在于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比较。

他认为,慕课起源于学习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连接主义的学习模式,在该模式下,学习者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最初的慕课可以作为一种入门学习方式,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促进终身学习。当前,大部分慕课都融入了更多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唤醒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个性化学习环境需要有效的自我调节技能,而学习者自我调节技能、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慕课该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慕课通常能够免费获取并自愿学习,导致学习者很容易放弃学习,课程完成率相当低,而完成全部课程内容并不是大多数学习者的最终目标,有些学习者只想学习一些碎片化知识,对于这类学习者,慕课该如何通过技术来帮助其实现学习目标;大多数慕课不支持学习者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参与课程,就无法产生良好的互动交流,如何进一步改进慕课平台,更好地提升沟通效果,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六、乔治·西蒙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需求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高点以及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权。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本质是人才的较量,这需要教育从战略层面予以回应,也对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及发展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复杂变革学习中心主任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指出,复制问题困扰着人工智能领域,而通用智能的目标一如既往地难以实现。此外,“善于谈论教育政策的人不会花太多时间思考技术,擅长教育技术的人不会花太多时间思考政策”。

他表示,学习是一个连接的过程,持续学习需要我们建立一些连接并加以维系,从大量学科中交叉传播思想,组合和重组这些知识碎片,关注知识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其中能够看到领域、想法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一项关键技能。知识是网络化的,学习是成长和修剪网络的过程,要努力组合和重组这些部分,并建造新的知识和思维的“城堡”。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需求时,他认为,人工智能素养代表一组能力,即个人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工智能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所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

七、薇琪·钱德勒:技术辅助的全局沉浸式教育

美国密涅瓦大学教务长、学术总长薇琪·钱德勒(Vicki Chandler)在题为《技术辅助的全局沉浸式教育》的报告中提出,要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让学生在“世界”的课堂里,拥有更自主、更丰富的学习和人生体验的全新教学理念。她表示,美国密涅瓦大学的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阶段,与来自八十多个国家的同学在七个城市共同生活学习,通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全球多座城市的地方机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未来所需的领导者。

她还介绍了美国密涅瓦大学的教学法:采用主动式学习模式,而非传统授课方式,可以做到理解更深刻、效果更持久;精心设计课程,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定期收到反馈。这样,学生在课前阅读,借助详细的学习指导解决各类问题时,便会产生信息传递。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处理新知、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最后,通过每节课的形成性反馈、项目作业的终结性反馈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再根据不同评价量表,对每一节课、每次作业打分或给予反馈,由评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ystem Empowered by the Smart Education:Review of the Sub-forum 3, Global MOOC and Online Education Conference 2022

Tian SONG1, Yingce WU2, Yuan LIU1

(1.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2.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Abstract:Smart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obvious trend of glob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at empowering a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ystem might be a feasible way to build a more diversifi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embodi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forum of the 2022 Global MOOC and Online Education Conference, theming around “smart education empowers a diversifie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ystem”, placed the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reform, digi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osystem constructi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education platforms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holistic cultivation empowered by smart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haring allia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the challenges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ithin a changing world, personalized learning of MOOCs, the future needs of education in the smart age, technical assistance, and global immersion education et al. Firstly, it proposed an all-round education-oriented smart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demand trac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aiming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education, and coordina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Secondly, the forum holds that the application-and service-oriented idea should be preserved to promote the fair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explore a new education model of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and move forward the targeted support for wisdom. Thirdly, it advises to demonstrate by advanced models, build up win-win cooperation, construct a global smart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munity, explore a Chinese modern digital governance and produce a smart “China solution”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smart education. 

Keywords:Smart education;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ystem;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etency; Digi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ology;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education platforms; Holistic training; MOOC westbou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of MOOC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本期稿件

序言 |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打造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风向标

2023-02-09

会议综述 ① | 数字化引领全球高等教育未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综述

2023-02-10

会议综述 ② | 数字革命与大学教学变革——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一综述

2023-02-14

会议综述 ③ | 慕课十年: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数字学习平台——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二综述

2023-02-16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