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丁玉祥: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方式转型与精准教研实施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8-13

引用格式

丁玉祥.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方式转型与精准教研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2):58-63.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2.006.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方式转型

与精准教研实施

丁玉祥


摘要:在智能时代,教研工作的功能任务发生变化,推动区域教研方式转型,进而实施精准教研已成为教研机构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必需。智能时代区域教研转型的实践价值在于,有利于多主体数字融合共享,实现教学精准化,构建智慧教研体系,实现区域教研管理从模糊走向精准。而通过加强技术融合、关注学习过程、实施循证教研和创新教研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教研方式的科学转型。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精准教研实施的五个重要路径:一是着力明晰教研工作任务转型的基本趋势;二是开展教研需求精准调研和教研满意度跟进调查;三是实施基于质量监测的命题改进;四是强化质量监测结果的科学运用;五是着力提升教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数字化转型;精准教研;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2-0058-06

作者简介:丁玉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教研员,南京市考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学高级教师,硕士(南京 210001)

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数据应用面临数据获取、分析与挖掘等诸多挑战。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呈现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领域正逐步进入智能时代。围绕数字连接,聚焦数字化转型赋能,着力推进数据智能应用,助力区域教研工作的全方位升级,为区域教研工作精准画像,让数据价值化,能有效促进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实施,持续推动区域教研方式变革[1],从而赋能区域教研机构实现支持教师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成长。为此,聚焦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方式转型,有效推动基于数据诊断的精准教研规范实施,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它既是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应然之举,也为区域教研方式的主动变革提供了方法示范与思路借鉴。

一、智能时代区域教研转型的实践价值

智能时代需要坚持开放、链接、协同与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数字资源,构建一个全开放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生态,推动教研机构、学校、教师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区域教研创新实践[2]。教研机构要发挥智慧教育平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功能,实现各主体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形成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资源供给体系,以促进跨区域、跨城乡、跨学校的网络教研实施;还要积极构建互联共享的区域教研协作机制,支持优秀教学经验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以及难点问题的众筹解决,为区域教研的精准化赋能。具体来说,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以下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多主体数字融合共享

基于智能环境,通过整合智慧教育资源各要素,为参与区域教研的教师、专家、教研员等多主体进行全方位赋能。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多样化资源服务,为专家提供多样化教研信息,赋能教师教学资源建设、在线教研实施以及教师研修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校际间不同教师群体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服务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服务区域教研的协同实施,逐步形成一个基于智慧教育资源常态化应用的生态圈,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增值服务和教学示范引领。

(二)有利于实现教学精准化

智能时代需要让数据说话,为教研的质量管理提供客观、科学的解释、说明和描述,推动数据支持教学决策,通过数据赋予区域教研新的内涵。基于教研需求的诊断性数据,是确定教研工作的逻辑起点。基于教研视导检查的反馈性数据,能发现教研工作的薄弱环节。基于阶段性教学测评的形成性数据,可以度量教研工作的阶段成效。因此,通过大数据平台教研反馈数据的收集与精准化分析,可以为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深度研讨的教师提供智能化诊断,为区域教研过程的即时互动提供全过程、动态化的实时反馈,为教师分层教研、服务定制、个性化指导以及教学资源的精准化推送等提供服务支持。同时,在教学诊断环节,通过智能化大数据分析平台,围绕“教—学—评—补”等关键环节,对教师的常态教学进行数字画像,真正实现制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全息感知与深度洞察,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研指导,从而实现常态课堂的提质增效。

(三)有利于构建智慧教研体系

充分发挥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研工作的深度融合,营造包容合作、融通共享、开放交流的区域混合式教研数字化环境,尽快完善智慧教研工作流程与规范,持续推进教研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形成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教学、智慧环境为一体的教研工作体系。同时,借助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教研模式创新,持续推进智慧教育应用实践,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3],为区域教研提供实用、便捷的技术支持;大力推进智慧教研,形成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实现教研管理、教研诊断、教研指导、教研评价等方面的精准化[4],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有效助推教研工作方式的转型升级。

(四)有利于区域教研管理从模糊走向精准

传统教研手段单一,囿于经验性和数据分析的不足,时常面临冒险决策或决策失误的风险,导致对教师教学问题的专业指导不够精准。教学管理需要克服主观臆断,充分发挥数据的支持性和诊断性功能。教研人员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教研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让教研更具智慧,实现教研管理决策的四个转变:一是对教研问题从认识模糊转变为清晰把握;二是从基于经验判断转变为着眼于教研证据;三是从盲目武断决策转变为科学诊断分析;四是从以往的冒险决策转变为基于数据的精准分析。为此,教研人员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学会多元地获取教研数据、熟练地查询教研数据,精准的分析教研数据、科学地解释教研数据、个性地使用教研数据,从而让教研工作从模糊走向精准化。

二、智能时代教研方式转型的基本方向

通过加强技术融合、关注学习过程、实施循证教研和创新教研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教研方式的科学转型。

(一)加强技术融合

智能时代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物联网、视频辅助学习、机器人、个性化和自适应学习、大数据等[5]。通过科学合理地将新技术与区域教研实践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研的支持作用,实施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研,可以实现教研工作的高效率和精准化。例如,南京市部分区级教研机构将大数据、图谱分析和脸谱识别技术应用于课堂观察,着重对教师“教”的行为,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行为分析,通过量化的数据诊断,提高教研的精准度;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普通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非常规实验进行资源研发,提高了实验教学实效性。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变革,积极构建可视化、动态自适应、个性定制、虚拟双师、人机协同的多样态课堂[6]

(二)关注学习过程

约翰·哈蒂(John Hattie)在《可见的学习》(Visible Learning)一书中指出,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去思考学习,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或者说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的自我教育者、自我学习者[7]。在区域教研实践中,教研员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研究,聚焦学习发生规律的研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让教师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学习理论,从而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学习的科学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客观上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个性化学习推送[8]。因此,教研工作要借助数据的分析诊断作用,从片面研究教师的“教”,转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坚持以“学”定“教”,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高质量学习。

(三)实施循证教研

首先,聚焦教师常态教学中的实践行为,借助多种手段,追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证据,并结合课例研修,对收集到的教研证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审辩、批判。其次,结合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优势经验,进行学情诊断,反思教研证据的不足,并通过课堂实践进行验证,再收集教研实践中的数据来支持教学行为的改善。最后,对获取的教研证据以及教学改进相关举措进行效能评估,形成支持教学问题改进的新证据。循证教研的实质是强化证据导向、问题导向和诊断导向,摒弃传统教研的经验性和主观性,提高教研过程的可视化和教研问题的解决效果[9]

(四)创新教研机制

为适应新时代教研功能转变的新要求,南京市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充分整合教研部门研究、管理、服务与指导专业职能,建立了教研、科研、师训、信息“四位一体”研修工作体系(见图1),形成“科研为先导,教研为重点,培训贯全程,信息做支撑”的一体化教研运作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教研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创新教研机制,建立教研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机制、教研组织的多方协同机制、教研经费的支持保障机制、教研工作的陈述汇报机制以及教研成果的奖励评估机制,从而实现单向、单干的传统教研向多向、合作、共建、共享的教研工作转变,形成区域教研的工作合力。

图1   “四位一体”研修工作体系

三、智能时代精准教研实施的关键路径

在常态教研中,教师缺乏对学情及教学效果的精准把握,容易导致教育教学效果偏离预设的工作目标。实施基于数据诊断的教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取教研数据信息,加强对教研工作各环节的精准诊断,善于从孤立的教研数据中寻找问题,在零散的教研数据中发现问题,于琐碎的教研数据中描述问题,借系统的教研数据来解释问题,精准洞悉教师教学能力的薄弱环节,实施基于数据分析的质量诊断,实现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诊断的精准教研,让教师的教学而更加精准高效[10]。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教研工作的精准化。

(一)明晰教研工作任务转型的基本趋势

智能时代的区域教研面临着转型升级。教研目标由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突出学科育人的功能与价值;教研重点由以往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科素养的落实落地;教研内容由重教师教的研究转向更加关注学生学的分析;教研改进从传统的基于经验判断转向基于实证分析;教研形式由以往专家指导为主转向基于智能环境下的众筹学习。因此,教研员专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为课程改革经验的提炼者、总结者和宣传者;成为教师教学疑难问题的诊断者、解决者和攻关者;成为教育行政决策的调查者、参谋者和建议者;成为教育教学常规的检查者、监督者和指导者;成为教育质量评估的参与者、执行者和评估者。

(二)开展教研需求精准调研和教研满意度跟进调查

教研工作的精准实施,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重视教研问题的精细筛选和精准把握。南京市部分区级教研机构利用问卷星、金数据等App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师教研活动需求的前置性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进行需求归因分析。同时,还要加强教研活动的效果评估,通过现场信息化问卷,让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满意度进行即时反馈,帮助教研员精准把握教研活动的成效[11],为教研工作改进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12]

(三)实施基于质量监测的命题改进

好的质量监测离不开精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监测工具。南京市秦淮区通过区域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回溯学科质量监测测试工具命题的科学性,能够有效改进教研员的命题能力和命题质量。借助区域质量监测平台,对测试工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提供客观分析依据,为教研员命题质量改进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实施步骤是:首先,在测试前,由教研员提供监测工具的双向细目表,并对测试工具中的每道试题预估难度;其次,在完成网络阅卷后,根据阅卷平台自动生成的试题实际难度数据,绘制预设难度与实际难度曲线,并进行逐题比对;最后,结合预设难度和实际难度曲线,进行数据偏差的分析比较与问题归因分析,深入反思是教师对课标理解不准确、学情把握不精准,还是测试命题不规范,从而推动教研员对质量监测命题质量的主动改进,实现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反思,最终建立并形成“教学—监测—分析—评估—改进”质量监测与命题改进的工作闭环(见图2)。

图2  质量监测与命题改进工作闭环

(四)强化质量监测结果的科学运用

实施大数据支持下的区域教研管理,需要面对区域学校质量观提升的刚性需求,基于实际问题的跟进解决,主动服务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彰显精准教研的内在生命力[13]。南京市秦淮区根据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的结果报告,精准分析制约区域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具体开展薄弱学科的教学问题诊断,精准分析学科组的薄弱环节,制定学科改进方案;帮助教师利用监测数据诊断自身教学不足,准确把握教情和学情,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借助监测数据帮助学生开展自主诊断,分析测试中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缺失,及时进行学习补救。在此基础上,建构并形成大数据支持下的“需求分析—实施监测—形成报告—诊断分析—研制方案—落实改进—反馈修正”区域教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新机制(见图3)。

图3  大数据支持下的区域教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五)着力教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升

在信息时代,教研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信息素养,才能推动基于数据诊断的精准教研。为此,要开展教研人员信息素养提升行动。通过通识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具体加强教研人员有效使用多媒体设备,应用学科软件和工具软件,数字化教育资源搜集、加工和利用,混合式教研,网络研修与社群协作,设计与制作数字化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以及数据分析与数字化评价的能力。

总之,借助数据驱动,教研工作者将依据教育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结果分析,实施基于数据诊断的精准教研,推动教育管理、质量监测与教育决策等工作,持续促进传统教研的运行方式变革和工作机制创新,有效推动教研管理者不断作出教研方式的创新选择。这不仅能优化区域教育质量建设与教研工作管理方式,而且能促进区域教研品质和内涵质量的提升,更有助于区域教研管理体系的现代化,真正将技术助力于教育,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迈向人机协作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龚雄飞.从“教研”到“研修”:区域教研转型的深度推进[J].中小学管理,2016(4):11-14.

[2]吴熙龙.区域性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7(6):39-40.

[3]丁玉祥.“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研工作方式转型与路径创新[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7(2):61-63.

[4]卢宇,马安瑶,陈鹏鹤.人工智能+教育: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场景[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10):5-9.

[5]谢幼如,邱艺,刘亚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72-78.

[6]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等.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4):76-84.

[7]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30.

[8]谢幼如,黎佳.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5):73-80.

[9]谢幼如,邱艺,罗胜涛,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新范式:知识生成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6,16.

[10]魏忠.技术智能时代,教师如何做人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6):9.

[11]祝蕾蕾.从模仿到变革: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转型[J].江苏教育研究,2022(Z1):3-7.

[12]赵磊磊,张黎,王靖.智能时代教育数据伦理风险:典型表征与治理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3):17-25,77.

[13]张臻.智能时代的教育数据治理变革:挑战与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1-17.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de &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Yuxiang DING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Center, Nanjing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Nanjing Jiangsu 210001)

Abstract:In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the functional task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ve changed, and thu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accur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ask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enabl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which is conducive to multi-agent digital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accuracy,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llig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an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from fuzziness to accuracy. By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chanisms, the 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can be promoted and enhanced. The paper points out five path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namely: clarifying the basic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asks, carrying out accurate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needs and follow-up survey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atisfaction, implementing proposition improvement based on quality monitoring,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quality monitoring results, and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ersonnel.

Keywords:The age of intelligence;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ecis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literacy

编辑:王晓明   校对:王天鹏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本期荐读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侯元东 马元福 李钿钿:温州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实施策略与行动路径

2023-03-21

世界教育数字化动向研究·专栏 | 李运福 徐菲等:国际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热点分析与启示

2023-03-17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国际前沿研究专栏 | 韦恩·霍姆斯 孙梦 袁莉:《人工智能与教育:本质探析和未来挑战》

2023-03-16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