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本刊编辑部: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综述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9-09

引用格式

本刊编辑部.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5):3-15.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5.001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

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专栏

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综述本刊编辑部


摘 要: 数字化建设离不开高质量数字化人才的供给,作为数字化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重塑、再造和系统性变革教育支撑体系,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在2月14日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话题作了精彩发言,对数字革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分享了各国在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构建“能力为重”的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将教师数字化转型列入提升教育质量的优先议程;适时反省和检视大学的使命等。最后,与会嘉宾表示,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态,离不开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指导,更离不开全球高校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努力与付出,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数字教育共同体,推动数字教育未来新发展。

关键词: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在线教育;数字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5-0003-13

  2月14日,由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围绕“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主题,就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及经验展开交流,旨在推动高等教育支撑体系的重塑和再造,服务世界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论坛背景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关注并持续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进程。2022年5月,在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1]提出塑造高等教育未来的六项原则和六大变革方向,强调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同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葡萄牙语:António Guterres)指出,如果利用得当,数字革命可以成为确保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有力工具之一,[2]强调要促进数字学习和转型,以数字技术支撑引领教育系统性变革。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数字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积极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以高等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初,我国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汇聚4.4万条基础教育课程资源、6757门职业教育精品课程、2.7万门高等教育优质慕课和实验课,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开启了迈向智慧教育之路,也为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2023年2月13—14日,由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重点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评估。来自全球近3000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的代表与嘉宾,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参加大会[3]。其中,作为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平行论坛的召开,更是吸引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二、论坛总体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主持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国际电信联盟原秘书长赵厚麟,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大使史忠俊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名誉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宗凯,墨西哥驻华大使赫苏斯·施雅德(Jesús Seade),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张翔,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道亮,南非工程院前院长罗伯特·普伦(Robert Pullen),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美国2U平台首席平台官、edX平台创始人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等12位嘉宾,围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话题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分享了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论坛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经验与成就,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引领力、影响力,体现了“国际范、中国味”。

三、致辞嘉宾观点


  (一)探索教育数字化国际合作新机制,为世界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吴岩指出,当前教育数字化正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为应对数字变革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全新挑战,中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努力为世界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一是坚持开放共享,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学段贯通,正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品牌。其中,作为子平台之一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2.7万门优质慕课,6.5万余条教材、实验、教研等各类型资源,覆盖高等教育全部专业类,学习者一键在手、全网好课尽在眼前。平台还上线了300门可以线上做实验的虚拟仿真实验课,打造在线“云端实验室”。通过集聚创新创业全要素资源,建设了“创课平台”板块,从慕课“教得好”“学得好”拓展到创课“干得好”“创得好”,提升了学生敢闯会创的能力。目前平台与课程服务访问总量292亿次,选课学习人次达5亿,搭建起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立交桥,已成为覆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综合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一个永远在线的“中国金课堂”。

  二是坚持融合创新,掀起一场未来教育的“学习革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慕课为牵引,动员广大教师开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前,已上线慕课6.2万门,学习人次达9.8亿,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疫情期间,世界各国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巨大冲击。中国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前期建设的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资源,组织数以千计的学校、百万计的教师、千万计的学生,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线教学实践,不仅成功应对疫情带来的停教、停学危机,而且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学习的革命。广大教师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日益高涨,依托慕课等产生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教学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

  三是坚持公平包容,推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实施大规模的“慕课西部行计划”,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连接东西,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和整体质量提升。一方面,利用东部师资与技术优势,打破时空限制,将优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高校。另一方面,开展常态化师资培训,帮助西部教师因地制宜用好优质资源,提升西部高校教育教学“造血”功能。仅2022年,就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177万门次,参与学习人次达2.5亿,有力支持了西部高校提升教学和学习质量,缩小区域差距,弥合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惠及每一位师生。

  四是坚持合作共赢,为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国贡献。技术跨越国界,教育饱含温度。疫情期间推出爱课程、学堂在线两个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上线1000多门多语种国际课程,向全世界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参与学习人次达66.9万,覆盖177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召开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起成立了以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为核心的国际交流机制,组织了超过数十场全球在线教育高端对话活动,开设了全球融合式课程,11个国家的13所世界著名大学实现了互认学分,推出聚焦人类命运重大议题的英文全球公开课,吸引了730万全球学习者。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活力。

  五是坚持理论引领,指引高等教育数字化科学发展。2022年12月9日,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正式发布世界首份高等教育数字化报告——《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发全球关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组织全球72所高校、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全面搜集梳理了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的教育数字化战略举措、主要经验成就,编写形成该《报告》。其凝练了九大共识、三大趋势和四大变革,针对目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10~15年教育数字化发展六条倡议。主要有三大亮点:①总结提出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三大趋势:即数字革命加快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世纪疫情挑战提升高等教育防范和抵御冲击的整体能力,可持续发展重塑高等教育理念、模式和实践。②开创性地提出世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转化、转型、智慧三阶段论,并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观察分析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变革与挑战,为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③首次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建构了一整套科学先进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直观呈现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存史、预警、导研、资政价值。《报告》和发展指数的发布,对于探讨教育数字化内在发展规律、考察各国发展状况、寻求未来发展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价值。

  在高等教育数字化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数字化鸿沟依然存在,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共建共享与协同合作仍存在阻碍,数字化教学中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亟待解决,需要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愿意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各国一道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国际合作交流新机制,共同推动数字教育未来新发展。

  一是深化全球合作,构建全球数字教育共同体。强化新兴技术、优质平台及数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构建更开放的全球高等教育新格局。以更加公平、全纳的高等教育为目标,缩小数字鸿沟,使优质数字资源惠及所有群体。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合作机制,支持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和提升数字化转型所必需的政策体系、软硬件条件以及人员素养,推动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确保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

  二是加快数字转型,重塑数字化育人新范式。深入探究数字时代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革新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进数字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人才培养与科研新范式。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培育及数字化胜任力评估,着力培养引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世界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促进人类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强化技术赋能,培育高等教育新形态。深化新兴技术应用,加快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数字化转型,以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数字技术在各类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工具、教育大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智慧校园与云端大学建设,实现更加智慧的高等教育;探索融合式教学与智慧教学新形态,为学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在线学习体验。

  四是完善治理能力,提升全球数字化公共教育产品服务水平。重视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大数据治理,提升高等教育领域数据资源建设、管理与应用能力,关注高等教育数据质量与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积极解决数字教育伦理问题;总结全球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建设经验,提升全球高等教育数据治理能力;完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规则,探索建立数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国家、高校间数字化课程共享和学分、学历、学位互认新机制。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数字化正在催生学习革命,这场革命将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为可能和便捷,个人的学习力和高等教育的生产力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建设全球数字教育共同体,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未来高等教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新贡献。

  (二)将教师数字化转型列入提升教育质量的优先议程

  夏泽翰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势头必须以明确的愿景、政策和战略方向为指导。受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地区和国家冲突的影响,在教学中采用数字技术已成为所有院校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翻了一番,达到2.35亿人,而留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2倍,达到600万,这些数字在未来十年将再次翻番,大学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在迅速发展扩张。疫情打断了世界各地校园的面授课程,也对各种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此次论坛举办之前,全球已召开多个重大的高等教育转型论坛。在2022年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了高等教育路线图,倡议树立新的愿景,重塑和建设更加开放、包容、公平和协作的高等教育系统,适应时代的复杂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张非常明确,就是在数字创新的过程中,大学教师的能力和技能必须得到提升,真正实现高质量、广泛包容的线上教学。在工业4.0时代,灵活的学习有望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模式。所以,高校教师必须要加强数字化能力的转型,这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优先议程。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使许多人能够获得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掌握21世纪职场所需的工作技能,这些举措值得称赞。希望今后能在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创新,如何解决贫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如何为成年和青年人教授正确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实践,将数字高等教育、绿色经济、工业4.0、气候变化应对、低碳经济等相结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促进教育领域数字化变革

  赵厚麟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多重挑战。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主题定为“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这与时代的迫切要求和世界各国对于教育变革的期待相契合。国际电信联盟一直致力于用信息通信技术联通世界、联通全人类,也非常关注和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愿与各国携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推动教育领域数字化建设方面,国际电信联盟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GIGA项目,加快推动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字联机和数字技术教育课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推动数字教育;与世界劳工组织合作,为非洲地区青年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并为数字教育相关领域制定相关标准,促进教育产业发展;号召各方加强对中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培训;积极动员信息通信产业界参与教育变革的各项努力,促进教育领域的数字变革,弥合数字教育鸿沟,推动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探索教育共同体的四大实现路径

  史忠俊认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范式及解决方案。教育数字化转型凸显了数字技能的重要性,推动了人才培养由学科导向向行业需求导向、由专业细分向跨界融合、由服务经济向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转变。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outh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SEAMEO)在2021年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讨论中,明确谈及高等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并分享了数字时代的新学习范式和实践。[4]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服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未来的高等教育应是个性化、情景化、数据驱动的,且应更具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教育数字化的实现路径:一是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在线支撑系统,促进教育信息互通共享,加强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就业教育服务;二是重视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数字思维和能力培养;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教育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四是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联合研究的新路径。

四、主题发言专家观点

  (一)数字技术将如何重塑未来高等教育

  信息革命将怎样重塑高等教育?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指出,许多人正在以数字化的方式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如阅读电子书、参加线上讲座等。然而,这都只是技术的简单实现。新技术发展初期,人们一般只会利用技术完成当前的工作,却不会以新技术为依托,从根本上推动教育变革。真正需要的是从当下的作法过渡到信息时代的一种文化变革。

  中国的“101计划”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构想。以往教师要参与计算机关键课程的设计,一本教材通常需要2~3名教师,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编写完成。而教材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一部教材集可以由三四十名教师共同完成,时间只需要1~2周。随着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入新的材料,这对教材集来说也易如反掌,只要加入新的主题,重写两三页即可。此外,假设一本教材和一本教材集都在网上开放给1500所大学使用,有的教师会认为应加入一些其他的材料,有的教师会认为某个地方需要完善。有1500名教师使用这本教材集,该教材集的质量就会由1500名教师的共同贡献来提升。这些只不过是信息时代教育的一个早期变化,未来的变化将是翻天覆地的。

  那么,如何将教育带入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所以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也需发生改变。同时,也应适时反省和检视大学的使命。大学的使命是教育,是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如帮助学生发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且选择适当的专业和未来职业。培养下一代人才也是大学的使命,所以应重视教师的聘用。教师是要在未来若干年为这所大学工作的人,是能够与该领域共同成长的人,因此需聘用有好奇心的教师,他们能够观察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来影响教育、变革教育。学校应重视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他有好奇心吗,他有持久的毅力吗?如果他怀抱好奇心,当他所在的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就会不断去探索,并更新他的课程内容,他的教材也会与时俱进。但当前许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往往比较看重人选的研究成果,如在什么期刊发表了什么论文等。

  教育要进入信息时代,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是适当的学术衡量标准。许多大学都在努力提升国际排名,主要是基于研究资金以及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这些指标都是客观且容易衡量的。然而,上述指标并不是一种最好的衡量标准。真正好的标准应该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生活有没有幸福感,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了多少贡献。但这些指标都非常主观,难以衡量。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估教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认为,重要的不是教师带来了多少研究资金和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他们对学生有多关心,他们的课教得怎么样,他们的专业声誉如何,等等。

  倪明选则表示,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将会对高等教育的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评价、学生支持等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一是数字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丰富了学习系统中的学习资源,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超越了校园的物理边界。二是数字技术将帮助高等教育建成一个更加灵活,具有个性化和发展性的课程系统。三是数字技术能帮助建设更富于参与性、学生能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未来的高等教育必然成为一个更加透明、扁平和高质量的体系。功能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将更加精细划分,且富有结构性。由于知识获取的便利性,学校也必然关注自身供给的质量,以吸引更多学生的认同和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在研究如何评估并确认部分来自开放系统的学生学习记录,教师的功能和定位也将被重新定义。除了传统的授课、辅助团队外,还需要更专业的知识管理和规划团队,建构清晰的知识地图,将知识体系进行结构性模块化,按照个体学习的习惯,设计针对不同城市的高质量学习课件。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与挑战

  阿南特·阿加瓦尔指出,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数据支撑的个性化学习。数据无处不在,地球上每人每秒会产生1.7兆字节的数据,[5]而诸多机构都在投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满足自身需求。以edX平台为例,有4600万名学习者能够提供实时反馈和数据,来帮助平台进行创新。该平台也建立了一项机制,让学习者设定目标,从而能够获得及时提示或鞭策,以帮助他们提高参与度。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的参与度提高了两倍。

  二是发展模块化可堆叠证书。68%的成人学习者更喜欢非学位课程和短期模块化证书。而在新冠疫情之前,这个占比只有50%。edX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首创了微硕士课程。目前微硕士约占其硕士学位的25%,由公开录取的学习者来修读,他们可以获得微硕士证书,也可以将微硕士转换为修读完整学位的学分。

  三是向融合式学习转变。融合式学习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疫情之后有70%的教职员工表示,融合式或灵活的教学模式将长期存在。50%的学生表示,他们对以融合式,或融合式结合面授与在线教学的课程感到更加乐观。由此可见,在疫情之后,教师和学生都更加倾向于混合式学习。

  赫苏斯·施雅德则认为,当前教育领域正面临着三方面的宏观挑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去弥合世界各地在技术、教育和收入方面日益加深的差距,进一步加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跟上技术的飞速变化。

  一是日益增长的全民教育需求。我们需要全民教育,也需要优质教育。然而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教育普及仍是一大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民教育程度较低的国家更容易遭受市场的边缘化,必须采取全球行动来应对。其面临的挑战主要如下:如何从更大的范围、以更好的方式去利用信息技术,将教育带到急需它的地方;如何将更高质量的教育带到一些师资培训不足,或教学设施落后的地方。为此,我们开展了很多教育援助活动,以及各类国际交流和奖学金留学项目,但这只能提供部分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此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精心打造合作计划,利用信息技术让更优秀的高校和更强大的教育系统,为有需要的地区培养各类师资和人才;加强教育的交流互助,使教育更加普及化;通过教师培训,让走在行业前端的合作伙伴能够更好地辐射到基础薄弱的学校;不断加强各个地区互助和优质资源扶持,让更好的行业前端合作伙伴通过线上课程、网络项目来打破局限,牵引带动落后地区的教师培训,等等。

  二是如何推广全民学习。除了要减少教育标准方面日益扩大的差异外,还要保护不同国家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数字合作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所有的学生群体,能够跨越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同步课程被推出来,扩大合作高校之间的虚拟课程范围。这种同步课堂可由两个大学或多个大学的教授共同授课,并尽可能代入他们不同的视角来讲授这门课程,可现场授课或线上授课。

  三是要对信息技术有更加辩证的认识。在数字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有时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引发问题的根源。信息技术已深刻影响着很多职业和岗位。到2030年,全球超过十亿人将需要重新进行技能培训。所以要有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大学也应提供一些新的教育产品,来解决快速知识迭代所带来的挑战。同样,基础教育的内容也需要更加广泛,并继续横向或纵向延伸,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从而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技能,跟上知识迭代的步伐。

  (三)高等教育重塑的变与不变

  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高达16亿的学生因为疫情停课而受到影响。[6]尽管2022年在线学习人数比疫情前有所激增,但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衡量数字化发展:2022年事实和数字》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约有53亿人可以上网,但仍有27亿人不能上网,数字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在欧洲和北美国家,80%至90%的人口使用互联网,而非洲国家可以上网的人口比例大约是40%。在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互联网覆盖率仅为36%。[7]此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的应用,使学习成为一种更加身临其境的课堂体验。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传统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而现在的学习可以扩散到全世界,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同时,教育的机会也大幅提升,许多国家都进入了大众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时代。

  张翔表示,在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更需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我们需要守护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变与不变?大学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他指出,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将呈现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互动性。学生可以从更多渠道获得信息,教师的角色将进一步从教学者变为学习者的向导。二是个性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向任何人学习,把教育的场景从教室推向了整个世界。三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也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更有兴趣。

  与之相应,教育也面临着强大的挑战:一是碎片化。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导致其学习过程变得碎片化。二是尽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但其辨别、分析能力是否能够相应地增强?三是创新能力。学生通常是被动地学习,他们可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但如何能从海量的资源、信息中有所创新和发现,以及怎样系统、独立地思考,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技术可以变,但是教育的初心是不可以变的。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只教育头脑而不教育心灵,那根本就不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变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变的是教什么、还有如何教。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多应是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陈永财表示,新冠疫情以来,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各地高等教育机构都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随时作好准备,以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适应疫情后的社会,尤其是数字化的社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主要通过教育改革和数字化转型来实现这一目标。其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多个学科的课程,还可以引入设计思维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新课程,确保学生具有数字素养。学校也要求本科生多参加数字素养、计算思维或编程培训方面的课程,为发展数字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奠定基础。除了培养本科生,大学还应帮助校友和职场人士跟上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持续与终身教育学院面向5G、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领域,开设了一批远程学习和短期在线课程,让公众更容易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由于受疫情影响,许多大学都无法进行面授,学校的教学技术中心与一些线上慕课提供商进行合作,让学生免费上慕课。然而,远程学习只能是应对疫情期间听课的权宜之计,混合模式的“技术增强型学习”成为更好的选择。该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对策与实现路径

  1.构建“能力为重”的教育

  教育与经济是紧密的伴生关系,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宗凯认为,教育工作者当前的使命就是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向以“能力为重”的创新教育。今后大学的方式就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那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是努力的方向,人机结合的教育既是未来大学努力的方向,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支撑起数字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德育为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教育支撑体系进行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过去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知识的传授,现在则是发现人才的潜力。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发现人才,要知道学生的特点、好奇心之所在。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就是从过去的“知识”驱动转向“数据和知识”双驱动。通过对教育支撑体系的重组和再造,创新数字经济时代大学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数字化转型看作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大学来说应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育人环境的创新。首先要构建教育新基建,实现环境育人。其次要构建各个大学的数据大脑,汇聚相关数据来构建新型教育教学环境,即开放、共享、可感知、可分析的新型教学环境。

  二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教学的混合应用,造成了双师教育、双空间教育、双院教育、双融合教育、双证书教育等一系列办学模式的创新。

  三是资源供给模式的创新。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提供者不再局限于围墙内的大学,而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有学校本身的资源、引进的资源、校校联合的资源、校企资源、国家的资源平台等,这都将成为大学的优质资源。

  四是数据驱动。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问题和学生的特点,实施精准教育。学习评价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特别是人工智能引入后对大学提出了重要挑战,即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展过程性、即时性、准确性、结果性相结合的学习评价。

  五是大学治理。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如何从过去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管理转向扁平化、灵巧、柔性、流程化的管理,对大学来说非常重要。

  2.推进教育教学升级和培养交叉人才

  姚期智表示,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升级和交叉人才培养的重大推力。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是数字化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主要是数字化良好的教学和管理系统。其硬件的支持是计算机和互联网。软件方面,有大数据所提供的预测性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等相关的应用和软件,这些都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如何推进教育教学升级?主要是能够让管理部门及学校研究、发展、完善教学体系的理论及建设。对教师来说,在各个领域都应推出完善的线上和线下课程。对科研人员和学生来说,应把握机会学习并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和跨领域合作。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应综合教师、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研发,以数字化为契机,联合建设出一条从科普到高等教育、全民教育升级的大道。

  三是如何助力交叉人才培养?一方面,建议开设一些面向跨领域、具有标杆性的数字科技课程,培养熟悉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产生的建设机会,如科普和慕课等,对相关科技领域产生交叉参与的浓厚兴趣。

  四是数字技术怎样重塑高等教育的未来?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能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效果,对于交叉学科人才的成长也能够提供很好的机会。建议从“娃娃抓起”,把数字技术(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也当成一种基础科学,至少从中学时起就让学生开始接触,也可以把其列入高考的范围。

  而对于产业数字化如何与人才培养结合?李道亮从培养数字农业人才的角度进行了具体阐述:一是要加强数字农业基础学科建设,实现从旧农科向新农科的跨越。二是推动农业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数字农业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电子技术的融合,需要在院校开展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三是需要新的课程体系,要把信息技术、装备技术作为像数学、物理、英语一样的基础知识,使之成为本科生必备的知识背景。同时,应加强这些技术与资源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体系的构建。四是推动数字农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推进和加速数字农业人才的培养,以数字农业促进农业强国建设。

  3.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和学习管理系统

  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越来越多大学的教学活动采用数字模式,数字教学工具被广泛使用。罗伯特·普伦表示,从面授教育到数字教育的跨越,意味着教学和学习管理系统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能够适应数字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主要的变化包括对学生呈现的数据将会更加互联互通,对于接入设备的限制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切切实实地获得数据。对教学的影响而言,将数据录入系统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和努力,以及系统维护,有些材料会过时,所以需更新与这些材料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罗伯特·普伦介绍了南非金山大学在数字教育方面的一些特色:一是灵活性,不同学生可在不同时间使用同样的教材,而且“教”和“学”也可以不同步,教师具有更大的灵活度。二是引入不同的评估手段来评价教学进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进度。

  4.数字化合作打破“象牙塔围墙”

  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创新的数字资源与技术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形成了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在线教育发展模式。其中,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非常广泛的社会参与环境,是中国数字化教育为何能够逐步成为世界数字教育领先者之一的重要影响因素。杨斌介绍了清华大学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是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供给,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转型升级,提高教育质量。

  2013年,清华大学明确将在线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慕课 420余门,并发布中国首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研发智慧教学工具与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互动,无感式、伴随式获取教学行为大数据,推动教育教学从个体经验驱动向数字化驱动转变。疫情暴发后,学校开展了全体系实时在线交互式课程教学与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学堂在线”共支持全国4200万高校师生顺利开展教学,在保持教学体系的完整和学习效果达成的同时,实现了高校云端听课、巡课,用数据驱动教学管理,推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教学转型与变革,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

  当前“学堂在线”汇聚了全球6200余门优质慕课,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注册用户数已超1亿,为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提供了服务。其中,近700所中国西部高校应用“学堂在线”优质慕课 8万门次,累计覆盖师生1100万人。同时,清华大学还研发了雨课堂“克隆班”,向兄弟院校同步实时开放优质本科、研究生课程200余门,约25000名师生参与学习,其中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院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方式广泛实时共享,实现了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协作,助力在线学习共同体构建,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高校唯有同舟共济,建立更为紧密和牢固的伙伴关系,才能变挑战为机遇。高等教育从业者可将所有世界大学视为一个学习社群或一个整体,依托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共享知识和经验,共建世界大学生态圈或学习社群;同时,学习者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都能够方便地使用教育资源,他们会拥有更加多元的教育机会。合作伙伴和资源整合不应仅限于大学之间,更应突破象牙塔的边界,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断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放,进而推动产教融合、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基于此,2020年由清华大学发起,来自6大洲14个国家的17所大学与3家在线教育机构共同创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搭建了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教育数字化正在重塑世界教育格局。面向未来,清华大学以及中国高校将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进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场景的不断创新;持续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模式;坚持高质量对外开放,持续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公共产品;加强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创新,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打造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贡献。

  5.高等教育应着重更高层次上的育人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场景的不断融合,也使教育朝着公平、普惠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计算机技术带来了两个最显著的变化:

  一是更为精准、高效的沟通,以及个性化的教材。这些均基于日益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教师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要求进行“量体裁衣”,让他们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进度,来制定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教师资源有限的问题、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异,让高等教育更加普惠。

  二是可以消弭时间和空间带来的限制,实现沉浸式、无处不在的学习和探索体验。其不仅可应用在在线课堂、视频会议系统中,也可应用在元宇宙等系统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创造。

  周礼栋认为,上述变化令人对计算机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憧憬,但不应只满足于将技术应用于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上,还要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他表示,计算机技术正在打破学科的界限,高等教育是推动科学研究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所以应从“道”的层面,重新思考教育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为进化中的世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尤其是当跨学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常态,许多学科都将会被重塑和重组,新的学科又不断涌现,教育从业者需要重新梳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探索培养交叉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未来高等教育将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应着重于更高层次上的育人。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进行创新、变革的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去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主动地去思辨,要能够分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也能够借助先进的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求新的发现、去创造新的知识。

  总之,不仅要思考技术对现有教育手段的改变,还要考虑这些技术会不会产生新的教育手段。要从技术对社会深远影响的角度出发,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以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为未来社会的变化作好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这或许才是计算机技术之于高等教育最深远、最本质的影响,也是教育领域未来需要长期探索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曹若琪,徐燊,汪潇潇.数字化引领全球高等教育未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82-95.

  [2]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变革教育:我们共同未来的紧迫政治行动——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上的愿景声明[J].董伊苇,张民选,译.中国基础教育,2022(10):18-23.

  [3]高毅哲,张欣.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成功举办[EB/OL].(2023-02-14)[2023-03-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794979228876045&wfr=spider&for=pc.

  [4]杜文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EB/OL].(2022-11-03)[2023-03-22].http://untec.shnu.edu.cn/c7/06/c26039a771846/page.htm.

  [5]半导体行业观察.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需要怎样的SerDes架构?[EB/OL].(2021-08-18)[2023-03-22].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3856710564/e5e0bba40190180b7.

  [6]许荣娟.世界银行:新冠使超16亿人受学校停课影响,或致学生们终生得不到应有收入[EB/OL].(2022-02-07)[2023-03-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114862752388365 &wfr=spider&for=pc.

  [7]人民日报.加强合作,缩小全球数字鸿沟[EB/OL].(2023-01-04)[2023-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038862167959268&wfr=spider&for=pc.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Digital Transformation:Review of the Parallel Se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Editorial Office of CJIE

Abstract: Digital construction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digital talents. As the main front of digital talent training, how can higher education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igital age, reshape, reconstruct and systematically reform the educational support system, and achiev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t the Parallel Se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held on February 14, the participants focused on the theme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made wonderful speeches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talent training in the digital 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topic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hared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Buil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Pu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on the priority agenda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flect and examine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reached at consensus that the reshaping of the new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but also the efforts of global universities and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build a global community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he World Digital Education Conference;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line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