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隋东庆: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9-09

引用格式

隋东庆.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6):074-079.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6.009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

隋东庆

摘 要: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日益深入,将区域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结构单元进行探索与实践已成为一种范式。济南市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通过开展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可落地的实践路径,以教育数字基座为支撑,将数据贯通于业务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 4个关键体系,围绕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研修、自适应测验、证实性评价、数字化治理等 N 个关键教育教学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初步形成了“1+4+N”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济南范式;并通过政策环境营造、教学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应用、资源供给改革、大数据应用创新、服务场景拓展、体制机制革新等7个方面的系统设计与融合应用,建构起系统化、结构化、全景化的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系,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入、高效推进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实践路径;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6-0074-06作者简介: 隋东庆,济南市电化教育馆高级教师,硕士(山东济南 250001)  

  伴随着以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延伸,人类社会已逐渐步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时代,而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体现出的巨大变革潜力,使教育数字化转型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我国早在“十二五”初期便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建设理念,随着“十三五”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与广泛应用, “十四五”时期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由路向。期间,教育部发起了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区域等多项区域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选活动,彰示着我国在当前阶段以区域作为建设应用单元的政策导向。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区域层面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以济南市作为实践案例,探索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以期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方案借鉴与案例参照。

  济南市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通过开展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可落地的实践路径,以“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将数据贯通于业务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关键体系,围绕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研修、自适应测验、证实性评价、数字化治理等N个关键教育教学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了“1+4+N”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济南范式(见图1)。

图1 济南市“1+4+N”教育数字化转型范式

一、区域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一)以政策环境创新构建教育数字化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这为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引领。教育作为数字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政策保障,更需要区域宏观政策的引领支持。为促进济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济南市政府先后出台《济南市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济南市加快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推进方案》等文件,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济南市教育局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愿景与现实需求,通过出台《济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济南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动力、压力和引力三方面精准施策,明确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任务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构建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统一、互相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数字教育服务新生态。  (二)以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数字化教学新体系  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以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STEM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设计,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学情反馈,实施精准教学,促进学习者发生有效改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建立以学习结果(知识)、学习过程(建构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特征(建构知识的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型,构建具有全方位、多层级、双功能特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走深、走实、走在前列。推进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每个学生构建覆盖学习探索、过程体验、成果表达、反馈评价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进展、学习效果、学习特征、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等指数聚合分析,建立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学习路径规划,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式习得”到“自适应学习”的转变,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成长、成才。  (三)以数字技术创新推进教育全域高质量发展  运用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教育+人工智能”为基础,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数字教育行业,推动教育在数字时代和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流程创新、内容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提升教育生产效率,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快数字孪生学校建设,推进数字孪生学校与实体学校全方位、全链条、全场景深度融合,创建泛在学习环境、创新教与学模式、共享智慧教育服务,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以“一端全办、智慧融合、开放协同”的理念,普及智慧教育服务终端进入、融入全市学校教学场景和管理活动,创新服务供给,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情画像、心理服务、课后服务、资源匹配、活动参与等方面享受权威、优质、公平的服务。  (四)以资源供给创新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  济南市率先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央厨房式”网络教育制作中心,“开展数字资源建设行动,集聚服务全市发展全领域数字教育资源”。[1]实现市级制作中心与学校数字资源便捷上传、协同制作、智能归集、开放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化建设、常态化使用和持续性更新的难题。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名校名师建立了权威、科学的中小学学科知识图谱,并实现与各类“教”“学”资源在多平台的融合应用,形成一批全场景融合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练习资源、智能化教辅(纸质与数字化融合)、学习活动序列化案例库,实现小初高85个学科全覆盖,让学校师生把精力放到新型教与学模式实践上来,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呈现教育新发展样态提供了资源和服务的保障。在将信息技术纳入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企业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宽度和深度,企业应积极向数字化、综合化、创新化转型,为教育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深层次的服务需求供给。  (五)以大数据应用创新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济南市教育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推进路径,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在重点培育30所示范学校、5个示范区县的基础上,[2]推动全市学校基于知识图谱的教情、学情大数据分析在课堂、作业、检测等教学场景的应用和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数据要素在“双减”背景下的高效互动教学、适应性学习、智能化诊断与评价、个性化练习与辅导等方面的应用创新,为学生提供权威精准的增值评价报告和适切优质资源,为教师提供精准施教的数据依据。[3]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集成市区校三级教育教学活动数据、管理数据及师生发展数据等,完善数据链条和结构、丰富数据维度和内涵、构建教育发展和评价模型,为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分析报告,构建教育质量从“管”到“治”的大数据赋能体系,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以服务场景拓展加强数字化服务保障能力  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放管服”改革目标,强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通过可信身份和政务服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利用、共享校验,最大限度地减材料、减跑动、减时限、减环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4]  (七)以体制机制革新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力引擎

  坚持创新驱动,让技术为教育服务,打造数字教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生态与平台,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和资源配置作用,聚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基金共同成立了山东齐鲁数字教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努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数字教育创新创业共同体,着力形成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科技赋能教育”济南范式,[5]为教育大规模高质量协同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二、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筑牢1个基座,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基础  济南市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正规教育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数字教育行业,建设服务全学段学习者的资源总库,搭建服务全场景的技术底座,构建融通全链条、全渠道的数据底库。持续建设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基座+中台能力+场景应用”为建设思路,打造全市统一的教育数字基座和平台服务体系,提供了一系列“数智化”应用,统筹推进数据融合融通,推动学校和教育服务企业的组织协同化、服务在线化、决策智能化、教育服务产业生态一体化,为智慧“教”“学”、学校管理、区域治理等场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6]  (二)整合4个体系,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能级  业务体系包括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制度、工作规范与跨部门、市县校三级间联动协同机制,是推动全市教育系统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济南市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高站位系统谋划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建立起“目标牵引、全域协作、市/区(县)/校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为打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济南实践”。  标准体系包括教育数字化数据标准、装备标准、业务规范等,是实现教育治理业务全面数字化的关键遵循。济南市结合教育行业特点,规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制定教育数字化建设指南,研制教育数据、装备、业务、应用、运营等标准与规范,形成“1个总体建设指南+N个标准规范”的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教育数字化有序规范发展。  技术体系包括教育云、数字校园、网络学习空间等教育数字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基石。济南市依托开放共享、数据互通、技术集成、应用协同、交互可用的教育数字基座,升级建设集约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中心,探索“基础应用标准化+应用插件个性化”排列组合的应用模式,以数字技术牵引撬动教育数字化取得突出成果。  评价体系包括对智能环境建设与数字教育资源、师生数字素养、数字化教育教学应用服务、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评价,是引领和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济南市开展数据驱动的综合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7]建立健全教育评价类信息系统,为教育评价提供多维度、立体化、多层次支撑,构建区域未来教育评价新体系。  (三)服务N个场景,塑造教育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  1.发展“新能力”,以数字技术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是建设集学生、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教育用户可信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授权和访问控制,消除数据孤岛,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完成全市师生统一身份认证工作,实现“一人一数一源”。二是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名校名师运用数字技术,将教与学全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现,搭建贯穿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资源管理和受教育者学习轨迹的知识图谱。三是研制基于课程图谱(见图2)的学科教学指南,为建立学科教学目标体系、规划单元、实施单元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为指导全市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支持和保障。[8]

图2 课程图谱  2.建设“新校园”,打造智能化新型教学环境  一是制定《济南市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近年来,已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80所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全力打造智慧校园济南样板。二是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研制《数字未来学校项目建设方案》,组建教研团队入校调研,形成学校德育设计方案,并制定多学科德育渗透课程案例及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三是推进特需生人才培养,制定《数字未来学校育人实施方案》,推进学科教辅材料、网络学习资源、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完成相关软硬件产品功能及线上环境搭建。  3.实现“新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是推动基于知识图谱的教情和学情大数据分析,在课堂、作业、检测等教学场景的应用和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情大数据平台累计服务超24万学生、2600名教师、59所学校。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初步构建初高学段贯通、校区市连通的教育发展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增值评价报告,为教师提供精准施教数据依据,为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提供教育质量分析报告,构建教育质量从“管”到“治”的大数据赋能体系(见图3)。

图3 应用服务平台和学情分析报告三、结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打造出切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需求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范式。未来,济南市将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创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和“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引领战略实施为契机,立足“1+4+N”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济南范式”,打造高能级数字教育创新平台,整合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完善产业链生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教育数字化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数字教育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参考文献:

  [1]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济南市加快推进在线新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EB/OL].(2020-05-13)[2022-05-10].http://www.jinan.gov.cn/art/2020/5/13/art_2615_ 4366549.html.

  [2]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施方案[EB/OL].(2021-07-06)[2022-05-10].http://jnedu.jinan.gov.cn/art/2021/7/6/art_48450_ 4773749.html.

  [3]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4]刘文忠.历下槐荫历城试点 义务教育招生“网上办”[N].济南日报,2020-06-08(A6).

  [5]济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济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会 总计第288场 2021年度第24场[EB/OL].(2021-03-02)[2022-05-10].http://www.jnio.gov.cn/html/2021/tsfbh_0310/2795.html.

  [6]顾小清,易玉何.从教育生态视角审思技术使能的教育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7-23,59.

  [7]杨现民,李新,邢蓓蓓.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大数据实践框架构建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21-26.

  [8]陈瑶,胡旺,王娟.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9):21-26.


Top-level Design and Practical Path of Regional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ongqing SUI

(Jin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Jinan 250001, Shando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t has become a paradigm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region as the structural unit of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 basic, guiding and strategic measure to suppor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y carrying out systematic top-level design and practical paths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Jinan integrates data into four key systems, namely, business system, standard system, technology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upported by educational digital base. Centering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ke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cenes such as precision teach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telligent research and training, adaptive testing, confirmatory evaluatio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Jinan paradigm of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1+4+N”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And through seven aspects of system design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including policy environment creati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ource supply reform, big data application innovation, service scene expansion, and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it constructs a systematic, structured and panoramic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education. Thu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in-depth and efficient promo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op design framework; Practice path; Reg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public service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