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魏然: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1-15

引用格式

魏然.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8):074-083.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8.009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魏然

摘 要: 作为互联网时代颇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区块链的核心理念,如去中心化机制、信息不可篡改机制、信任与共识机制等,可以有效赋能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发展,为教学变革提供新思路。以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心理测量学》的教学实践为例,设计实施以“雨课堂+钉钉”两种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去中心化的教学设计,即依据教师自身经验,构建个性化的多技术融合自主教学平台;多点储存的教学流程,即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功能,对学情多维、动态、整合性记录;共识信任的教学评价,即通过一系列特定的作业任务,自动生成师生关系“合约”,促进教学双方的客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良好效果,是推动高校智慧教学发展的有力方案。关键词: 高校;区块链;多技术融合;心理测量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8-0074-10

作者简介: 魏然,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四川绵阳 6210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2023年度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融创合一’的《心理测量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编号:20231017);西南科技大学2022年度校级一般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2xn0039);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度高教研究专项课题“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雨课堂’交互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9GJZX22);西南科技大学2020—2021年度素质类教改(青年发展研究)专项课题“特色课程思政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结合的路径研究”(编号:20szjg14)

一、引言              近年来,线下和线上交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1]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容量丰富的信息渠道、促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等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样态,因此一经产生就迅速掀起了一股高等院校全学科领域的改革热潮。然而,综观一些引用率较高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2-4],发现其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多数混合式教学模式都倾向于以某一智慧技术平台功能为核心,开展精准化的线下教学,实质是依赖特定智慧教学空间所设定的技术逻辑,而非依据教师教学经验的实践逻辑展开教学。此种模式忽略了教学技术的生命力本质上应“源于实践智慧,体现为对教学合理性、教学情境性和教学伦理性的观照”[5],因此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对技术平台的全方位使用,而非基于技术手段探究“教学干预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6]二是实证研究数据表明[7][8],受限于教学机构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教学评价机制、教师技术互动能力与态度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当前多数高校教师尚不具备充分的混合式教学准备度。因而,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现状尚不容乐观。

  那么,该如何应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呢?本研究提出一种以区块链理念构建真正“技术赋能”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有序连接,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技术”。[9]这种“综合性技术体系”不仅能够应用于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其所包含的“一类思想”与“一种社群文化”也能渗透进教育教学改革之中。[10]具体而言,本文拟结合疫情期间《心理测量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对以区块链理念为导向、以多重智慧教学技术融合为基础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二、区块链理念赋能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内在逻辑

                  与线下教学模式不同,线上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教学场景的时空界限进行有意义的拓展,使师生的教学互动在虚拟空间也能产生“临场感”[11],且能弥补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精准、实时采集学生反馈信息的缺陷,从而激发师生的参与主体性、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以“复刻”真实教学场景为目标的模式与线下的传统课堂在相互结合时,容易产生“两张皮”的现象,即教师不好把握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在线上和线下的使用比例,要么依然以线下传统教学为主,使线上渠道沦为纯粹的“资料库”和“数据箱”,要么线上教学完全照搬线下传统模式,仿佛只是“换了个地方上课”,而失却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及适应性能力的观照。  利用区块链理念赋能高等教育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内在逻辑在于:  一是去中心化机制能改变对特定技术平台依赖所带来的局限性,使教学设计的主导权回归教师。与纯粹的在线教学不同,混合式教学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12],其背后蕴涵着教师以所处教学环境为基础,对课堂互动进行设计的主观意图。但在慕课(MOOC)风潮的技术裹挟下,这些个体意图逐渐被忽略,而如何附加更多技术元素反倒成为混合式教学的新“标签”。在教师自身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感知、情绪与掌握能力尚且缺失或不足的情况下,混合式教学容易沦为一种照搬在线资源的简单任务。区块链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以“将课堂带回来”为目的的新范式,即强调以教学任务为中心,选择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平台,而非为了使用某种技术平台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从而使线上和线下的要素能够产生化学“融合”,而非仅仅物理“混搭”[13],助力教师采用因人制宜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  二是信息不可篡改机制有利于不同属性教学资源的保存及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真正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同等关注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前者需要准确抓住教师的有效教学特征(如小组互动、筹备管理、及时反馈等)[14],以及学生的有效学习特征(如有价值导向的学习动机及高控制感的学习策略等)[15];后者则应包含量化的数据呈现及质性的价值判断。而区块链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的运行机制,为同时把握上述两方面信息提供有力保障,即多技术融合的教学渠道,使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能够多维度地呈现自己的行为样态,同时其行为结果的客观指标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保留,此过程性信息的不可篡改机制能使师生双方充分重视教学互动过程,最终实现精准教学评价。

  三是信任与共识机制有助于建立去人际信任化的互动规则,使教学双方能在相互协作中,开展积极行动并客观评价彼此。“大学课堂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因此课堂内外多节点、多流程的人际互动有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异化”影响。[16]例如,宽松的学习评价方式尽管令师生双方关系融洽,但虚假的高分效应既减少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投入,也令教师产生了教学惰性。[17]而区块链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将教学互动建立于一系列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协议的行动之上,这种机制本身就能避免人情式互动对真实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三、区块链理念下“雨课堂+钉钉”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依据上述区块链的核心理念,本研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心理测量学》的教学实践为依托,设计并实施了一套以“雨课堂+钉钉”两种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去中心化的教学设计  所谓“中心化”,是指整个教学设计方案围绕某一种特定技术平台的资源与功能展开。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借鉴他人较成熟的设计思路与实践经验,但劣势也在于其对教师主体性的限制。譬如,若该平台缺失某种资源或功能,或者教师对该平台的使用不熟悉,则只能放弃使用。而在本研究中,以区块链理念为指导的“去中心化”教学设计,则是要打破上述“人适应技术”的固有思维,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及自身对网络技术的熟悉度,来自主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从而专注于教学目的,减少技术障碍所带来的心理焦虑并提升教学工作效率。具体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去技术中心,代之以教学过程涉及的多重任务内容为中心并采择技术功能;二是去教师这一单中心,代之以上述任务场景中的主体为双中心并选择技术类型。  以《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以心理统计技术为基础的量化研究心理与行为现象科目,特点在于:既需要教师深入讲解抽象的测量理论知识,又需要为学生创设能应用理论知识,开展研究设计、数据处理、量表筛选及分析等活动的问题解决情境。这种综合性需求难以在既有的单一平台上全部满足,故而结合“雨课堂”较为成熟的智慧教学手段,以及“钉钉”强大的办公和社交互动功能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区块链理念下“去中心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由图1可知,整个教学设计包含从“理论知识讲解”到“问题解决实践”的一个闭环,这两项中心任务相辅相成,且各自构成一个混合式教学的子系统。前者同时具备以“雨课堂”和“钉钉”为技术平台的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包含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各阶段的技术应用步骤;后者则以“钉钉”的互动功能为主,“雨课堂”的资料回顾功能为辅,着力于将线下的自主学习成果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同时,作为教学过程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上述两项任务场景中各自承担主导作用和辅助作用。该设计思路包含“四有”原则:①“线上有资源”,即技术平台应存留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类教学资源,随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②“线下有行动”,即以线上资源提供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为指引,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式学习,以某一具体研究项目为基础开展PAD对分课堂①;③“过程有评估”,即线上教学和线下行动都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留痕”,确保教学过程能够依据各项数据实现精准评估;④“结果有反馈”,即无论是线上或线下教学,都应及时给予学生关于学习结果的反馈,使其明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之所以采用“雨课堂+钉钉”两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方式,主要是基于二者各自的功能特色。前者作为一款小巧的幻灯片插件能够很好地契合线下课堂,有助于教师在开展传统面授教学的同时,全景式采集教学信息并使教学互动更为生动有趣,但其劣势在于直播教学的功能尚不够完善,如使用终端仅为电脑、直播流畅性欠佳、所采集作业无法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反馈、课后即时互动途径欠缺等;后者有强大的办公及社交互动功能,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视频直播、即时互动等,但其劣势在于需要单独安装相关软件,且部分的群功能设计较为复杂而隐蔽等。  由此可见,区块链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重点不在于对技术工具逻辑的充分展示,而应是围绕教学场景系统地进行“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活动序列的编排”[18],其本质是以某门课程体系的目标与问题为根基,在隐性的技术工具支撑下,灵活切换线上与线下场景,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  (二)多点储存的教学流程  根据区块链理念的“信息不可篡改机制”,混合式教学的重点还应包括一套多维、动态、整合存储学情数据的教学流程,即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功能,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发展性的累积记录,从而为后续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多维是指教学评价指标应源于多个教学环节,如出勤、预复习状况、课堂汇报或研讨、文献查阅、笔记记录和作业完成等覆盖课前、课中及课后等不同教学阶段的隐性或显性学习行为;动态是指就不同教学阶段而言,学生个体及班集体的上述指标完成情况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教师可将其作为教学反思及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整合则是指权衡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对学生除期末卷面考试外的平时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  据此,“雨课堂+钉钉”复合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特定的技术平台,用于实施相应的教学安排并存储相关的学情数据。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区块链理念下“雨课堂+钉钉”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

  课前导入环节包含两层递进式目标:一是强制性完成对教学引导材料(含课件及相关文献)的阅读;二是鼓励性完成对阅读材料的质疑和反思。前者需要教师利用“雨课堂”将带有视频、习题、语音的预习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同时精准采集学生的个性化预习数据,如是否查看及查看进度等,该量化数据可用作学习评价指标之一。后者则由教师采集并筛选学生的疑问纳入本次教学过程,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契合点;又或者据其重要性程度作为下一次教案设计或PAD对分课堂的专题,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感。由于此阶段的数据对于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故这几个步骤可动态调整。  课中实施环节师生各自实现“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的螺旋状循环”[19]行动研究目标。一是在线下授课模式中,由于教学时数及时间的限定,主讲教师主要采用“雨课堂”平台的实时课堂考勤、推送课件、随机点名、弹幕互动、临时评测等功能作为面授的辅助途径并采集学情数据,同时还可将手机放在支架上同步进行钉钉群的课程直播。由于钉钉的直播视频可以回放,因此能作为日常教学实景的剪辑素材或教学反思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资料。二是线上授课模式主要在课余自由研讨及PAD对分课堂中采用。即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之外,师生可使用钉钉的“在线课堂”开展每周一次的线上研讨会议。一方面,教师有针对性地集中解答本周内有关教学内容的各项疑问;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划分合作式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同步的课外文献并做汇报,同时结合学生的科研兴趣拟定相关研究项目计划,为后续申报“挑战杯”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学科竞赛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钉钉的“在线课堂”模块所具备的群内任何成员屏幕共享,以及课件画面标注、举手发言、定时点名、即时互动等功能完全可满足上述在线研讨需求。  课后评价环节的目标主要是“巩固+提升”,即通过一定的作业形式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且进一步提升其围绕特定研究问题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此目标可基于钉钉的“家校本”功能模块来实现,即教师可在班级钉钉群内发布定时的作业任务,包括课堂笔记整理、文献阅读反思及课程论文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学生可以文档、图片、视频、录音等多种方式提交。其中,图片形式的作业可实现在线“红笔批改”,且教师查阅其全部作业内容后,还能给予个性化评语。该功能模块的设计同时具备良好的隐私性(即提交作业与评价反馈都是“一对一”沟通)和必要的公共性(即“A+”等级的优秀作业可自动在群内展示置顶),从而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又能激发群体内部的竞争动力。  总之,上述三个有序衔接的混合式教学环节,以多技术融合的形式构建多个学情数据的储存点,且各技术平台都能提供自动的量化统计分析结果,便于教师更加系统性地调整和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共识信任的教学评价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大难点还在于如何产生恰当的教学评价,从区块链理念的视角来看,这实质上是指如何利用技术空间构建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原本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是否符合其目标的一种价值判断,是对教与学双方现状与发展的客观评价。但在实践中,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么是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评教“由学生决定”[20],要么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至于评分“由教师说了算”。这两种现象的共性危害就在于将原本单纯的教与学关系,变质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并进一步产生教师和学生为了迎合各自对评价结果的利益需求,而“拉关系”“走后门”,甚至“合作或共谋”等不良互动行为,从而失却了教学评价的初衷。  区块链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共识信任为基本特征,即当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时,师生双方不以熟人式信任为评价前提,而是以前述教学流程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特定的作业任务自动生成关系“合约”,并以技术手段所储存的学情信息作为评价依据。由此一来,这些分布于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任务之中的不可篡改信息就可实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化。其一方面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避免教师因单独掌握评价权力而有失偏颇;另一方面也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避免因其惰性产生“水课”。  具体而言,《心理测量学》课程所构建的共识信任教学评价机制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通过虚拟班级的设置,构建简单高效的扁平化教学管理网络。虚拟班级是“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以网络交互技术实现“现实班级的拓展和延伸”。[21]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主要依赖课代表、小组长等层级对交互信息上行下达,虽有一定的组织效率,却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损耗以及人情式评价偏颇。例如,有许多学生私下告知笔者,为了得高分而争当课代表以“巴结”授课教师的现象在大学里很普遍,甚至有课代表利用手中职权随意更改他人平时成绩以达到不良竞争之目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在《心理测量学》开课伊始,就建立“雨课堂”以及钉钉的虚拟班级群。一方面是可以提升师对生的点对点管理效率,如在“雨课堂”后台直接私聊回复个别学生的疑问并查看预习进度,或在钉钉群内直接“@”学生本人及采用“DING一下”功能通知到对方;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如要求学生自行组队构建学习小组,组长设置为群内管理员,除了发布通知、组织群内讨论并维持纪律、在线汇报各小组的合作式学习情况、向班级“钉盘”上传相关文献资料等日常管理之外,还可发起在线学术沙龙、班级调查投票等活动。虚拟班级因其组织结构及互动方式的公开透明性质,所以能绕过传统班级组织的多层“委托—代理”结构,助力教师构建扁平化的教学管理网络。  二是分解教学目标并动态调整,促进师生的双向监督。从区块链理念的视角来看,教学评价过程包含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内在逻辑、以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为内在规律的诸多节点,教师若能依据过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分解细化其中所包含的各项任务目标,并使其过程呈现出一种公开透明的状态,则教学双方能据此自动形成一种“合约关系”并通过任务完成情况相互监督。例如,《心理测量学》开课伊始,即会公布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及章节的权重比例作为体系化目标,同时根据学情变化设立一些同步的情景化目标,如视频观看、单元测试、项目实训等。对于学生而言,上述两项任务目标的完成意味着整个学习进程的清晰可见,由此使其明确获取较高学习评价所需遵循的路径;而对教师而言,分解并公开教学任务意味着要接受学生的监督,即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教学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教学态度。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区块链理念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分解及双向监督机制

  三是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评价机制。共建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构建成绩评定(除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考核规则之外)部分规则,该规则可以将教学互动中一些原本意义模糊、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以更加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共治是指学生全体及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共同监督和推动上述规则的执行;共享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通过前两个环节的长时间磨合与沟通之后,因正向情感及态度的建立,能够共同享有对方中肯、公正的评价结果。  以《心理测量学》课程为例,其成绩评定一般实施结构化评分制,即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PAD对分课堂作为最能体现学生深度学习成果的一项平时作业,分值比例为20%、考勤分值为10%。就内容而言,学生自行组建的合作式学习小组,可就教学内容拓展、相关文献研读或科研项目规划三个方面择其一进行汇报,其难度和新颖性逐渐增大;就形式而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即在教师充分精讲(P)以后,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A),再于下一课时开始之前,以“钉钉”为平台在线开展相应的学术沙龙会议(D)。各小组通过抽签决定汇报顺序,每周2组。评分规则依据师生共同探讨制定的《<心理测量学>课程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汇报章程》(见表1)。最后,每个学生的PAD分数包含小组活动与个人表现的分数加总。同时,考勤数据依据平时“雨课堂”的采集情况来确定。表1 《心理测量学》课程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汇报章程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以2022年度采用该模式的教学班级为实验班(共88人),以2021年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班级为对照班(共90人),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下:①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数据表明,实验班学生对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效果“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非常高,“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为0。②学习效果评价。综合期末卷面及平时成绩得到的总分可以发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后,获得“良好及优秀”分数等级的人数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不及格分数等级的人数比例在下降。  综合来看,采用基于区块链理念的多技术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获得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双赢”的效果。  (五)对于其他类型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启示  从上述内容来看,通过“雨课堂+钉钉”两种信息化技术平台的相互融合,《心理测量学》教学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但现今网络信息技术的种类繁杂,除雨课堂及钉钉之外,包括课堂派、学习通、科大讯飞、畅课平台(Tronclass)、UMU互动学习平台等各种新型技术工具层出不穷,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课堂教学的技术辅助功能。那么该如何利用区块链理念去融合这些类型的信息化技术,以实现卓有成效的混合式教学呢?依据上述几种核心机制,我们可着重在混合式教学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技术手段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的角色如何体现“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使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技术“喧宾夺主”,而在于最大可能地发挥教与学的主体积极性,并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缺失了对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思考,那么必然造成混合式教学的“两张皮”效应,而技术手段的使用,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两性一度”的作用。  二是混合式教学过程需要采集何种用途的数据信息?尽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都关注教学互动的有机生成,但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异,目标数据的采集方式也会有所偏重。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相应特性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并灵活衔接其使用节点。  三是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否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及关系建立?尽管越来越多的课堂信息化工具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诸多便利,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反而使“人”的角色消失了,即各种即时数据的采集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投入减少,而更为注重增加技术“痕迹”的客观性与丰富性。因此,教师在融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时,要有目的地促进师生情感互动及和谐关系建立,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相应地,教学评价也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结语

          
  (一)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能否提升深度学习能力一直被视为衡量现代化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究其核心而言,就是要培养问题解决式的高阶认知策略及协作沟通式的关键学习能力。尽管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集学情等方面已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但围绕某一技术平台的过度精细化使用,以及对各种技术元素齐备的过度强调,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促成上述目标达成的方法论本质。而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模糊技术使用的边界,使教学过程回归到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这一基本出发点上来,即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塑造灵活机动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具身交互,创设情景性的问题空间和有效的反馈途径,因而能在最小化的技术障碍环境中,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高阶认知潜能,并训练其问题解决技能,令技术回归为教学服务的本位。  (二)应对信息化技术的多元挑战  当前,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从浅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更新,到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及教育价值观变化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确保高校教师在价值引领与知识引导方面的优势?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当下的最优解,即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到教学评价机制,都能依据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来展开。从教师心理的角度来说,此种教学模式十分有助于构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减少教师因认知不足或主观感知体验差而产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增加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感,避免其对各种不确定性教学评价因素的焦虑。  (三)推动高校智慧教学发展

  智慧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其内涵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教育信息化技术,构建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现代教学体系,从而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受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情绪认知、教育评价制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学生群体差异大且单向度网络输出的慕课、观众粘性强但知识点零散的微课以及适合小型化校内课堂但仍需慕课式技术支持的SPOC等智慧教学手段而言,基于区块链理念的多技术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可利用已经掌握的智慧教学、社交媒体技术构建一种区块链式的教学互动场景,以教学的实践逻辑而非技术逻辑为导向灵活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从而解决混合式教学的难题,有力推动高校智慧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辉,李琼.场域视角下“融合交互”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21(9):120-126.  [2]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50-54.  [3]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0-65.  [4]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33-39.  [5]叶波.追寻教学中“技术”的生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15(22):75-79.  [6]王胜兰,彭双,钟燕兰.教学干预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基于62项实验或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2):96-109.  [7]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44-48.  [8]张倩苇,张敏,杨春霞.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现状,挑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2(1):46-53.  [9]佚名.区块链技术的五大应用场景[EB/OL].(2019-11-06)[2022-09-13].http://www.cac.gov.cn/2019-11/06/c_1574572443976601.htm.  [10]周美云,关成刚.契机还是危机:当“高等教育”遇到“区块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6):5.  [11]杭弢.全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S1):93-96.  [12]EMILY P, GRAHAM C R. Comparing K-12 online and blended teaching competencies: a Literature Review[J]. Distance education, 2018,39(3):411-432.  [13]刘徽,滕梅芳,张朋.什么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难点?——基于Rasch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82-87.  [14]CONSTANTINOU C, WIJNEN-MEIJER M.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medical schools[J].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22,22(1):1-14.  [15]MEHTA S, SCHUKOW C P, TAKRANI A, et al. Understanding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J].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2022,32(4):615-626.  [16]杨新莹.论高校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异化与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21-23.  [17]WOLF G. Why good teaching evaluations may reward bad teaching[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6,11(6):800-816.  [18]冯菲.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EB/OL].(2022-06-13)[2022-09-13].“高教新智荟”公众号.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20]王寅谊.以学生为中心不代表由学生决定——基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广义和狭义理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6):10-16.  [21]张丽霞,王峥.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2):85-90.


Exploration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s Based on Multi-technology Integr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Blockchain

Ran WEI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Faculty of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Abstract: As a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core concepts of blockchain, such as decentraliz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tamper-proof mechanism, trust and consensus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college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eaching reform.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re course Psychometrics of applied psych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 set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Rain classroom + DingTalk” two kin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Decentralized teaching design, that is, to construct a personalized multi-technology integrated autonomous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teachers’ own experience; Multi-point storage teaching process, that is,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and integrated record of functional learning situ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technology platform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consensus trust, namely, the “contrac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pecific homework tasks,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both teaching si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multi-technology integr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blockchain has expected effects and is a powerful sche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in colleg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lockchain concept; Multi-technology integration; Psychometrics; Blended teaching model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魏然:区块链理念下多技术融合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