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衡创作 | 塑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造淮海中心高铁引擎


2011年徐州高铁东站开通,2018年徐州市高铁动车运用所投入使用,以徐州为中心城市的淮海区域经济发展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高铁时代的来临,未来以徐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的构建,给徐州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淮海经济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徐州市总体规划等上位指导规划给高铁新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东湖新城、凤凰山国际城、高铁东广场等优质项目亟待启动,迫切需要上位规划的统一引导。


中衡设计集团与徐州政府部门再次合作,着手徐州高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中衡设计得益于深耕徐州多年的设计经验,深知徐州城市的历史文脉与运筹方向;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首批实践者与全国多项重点城市项目的主持者,中衡设计对城市自宏观而微观的项目落地具有精准的把控,并以规划的准确性和土地效率的有效节约著称。


徐州高铁新城片区规划方案是以徐州东站为核心的徐州东部新城的总体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范围为32.67平方公里,研究范围达79.68平方公里,包含四个核心区域:高铁商务、高铁物流、健康休闲、商贸服务。


△ 徐州高铁新城总体规划核心区效果图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了空间开发重点和方向,构建“一带、三区、四 轴、多点”的总体格局,其中“三区”包括了北部的淮海经济区,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明确指出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在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未来的发展中,世界性空前的新兴产业——高铁物流所主导的徐州高铁新城将成为打造徐州为淮海区域中心城市的驱动引擎。


因此,在构思规划方案前,针对规划区域做现状分析和产业研究并建立七大价值认知。


△ 基地七大价值认知


1.1高铁物流的优势聚合


高铁及高铁物流带来的优势聚合,构建以高速铁路为核心的城市群区域交通体系,促进区域要素快速流通。高铁引擎推动“城市开发”向“产业开发”转型,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格局变革。


△ 徐州市高铁建设发展


1.2城市东拓的承载区域


高铁新城作为徐州城市发展的“东拓核心承载区域”,未来将以交通资源为基础、产城融合为核心打造综合新区。


△ 未来徐州城市发展格局


1.3山水格局的生态城市


高铁新城规划承续优质的山水生态格局,深掘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彰显“三山三湖”的自然景观特色,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 徐州市山水格局保护规划图

△ 高铁新城周边山水关系示意图


1.4城市东部交通门户枢纽


高铁新城规划以徐州东站为触点,汇集零散交通要素成为完善的交通系统,打造TOD模式下的高复合城市核心。


△ 徐州市域交通格局示意图

△ 徐州市TOD格局发展示意图




2.1枢纽新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快速可达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高铁枢纽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基于高铁物流提出三大规划原则。


△ 三大规划原则


2.2产业新城——以城促产,以产兴城


构建产业体系,合理产业布局;在空间和功能布局层面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 空间有机融合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

△ 功能高效融合——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2.3生态新城——山水联动,蓝绿交织,疏廊筑网


提取山水、生态要素,构建生态廊网,实现“山水联动,蓝绿交织,疏廊筑网”的效果。


△ 山水联动

△ 地下停车场空间布局


2.4特色新城——交通枢纽、总部经济、高铁物流、生态环境


在高铁物流层面,徐州东站、大徐南站和双沟站(观音机场)构成便捷性、全面性和时效性的三角锚固结构物流运输系统。


在总部经济层面,基地依托交通优势和政策扶持,建立生产全流程的成本优势,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助力总部经济发展。


在生态环境层面,构建景观绿廊等级体系,凸显“三山三湖”自然景观特色。


△ 三角锚固——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 构建景观绿廊等级体系




△ 规划愿景

△总体定位


△ 徐州高铁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 高铁东站核心区规划效果图


△ 规划理念


△ 规划结构


3.1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可达性、珠链式布局、慢行交通


首先,高铁新城内部可达性方面,淮徐高速降级调整后,依托现有路网体系,重新梳理道路系统,增强可达性;


△ 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其次,轨道交通系统方面,依据“珠链式布局”开发理念,提高轨交服务效能;


△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最后,慢行系统方面,融入城市的绿脉串联街头绿地和街区开放空间,构建工作、生活、休憩的慢行环线。


△ 慢行交通系统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两核多点”


以高铁商业核心、东湖商业核心为“两核”,街坊中心、街道商业中心为“多点”,形成“两核多点”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布局结构。


△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3.3居住用地规划布局——五小尺度


居住区引入开放社区理念,突出小地块、小马路、小退界、小转角和小绿地“五小尺度”


△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3.4地下空间布局: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结合高铁站、地铁站,整合多元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构建网络化、复合化地下综合开发体系。


△ 地下商业空间布局

△ 地下停车场空间布局


规划设计过程中还提出了大量可操作层面的有效建议(具体可参见徐州湖东一号项目、徐州东站东广场区域规划及上盖设计方案)。



工程档案:

项目地点:徐州

设计时间:2019年3月-2019年8月

规划面积:32.67平方公里

研究面积:79.68平方公里

设计单位:中衡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设计负责人:冯正功、苏伟成、王志洪

文案编辑:陈婷、吕彬

版式设计:邢可

图纸版权:中衡设计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