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译《源氏物语》

2015-07-28 丰子恺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本文经版权所有者授权发布,原文在于《名作欣赏》1981年第02期。转载须事前申请。作者言论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的话

打捞古旧期刊文章是个辛苦又有趣的工作。小编的专业不在日本古典文学,寻找《源氏物语》的资料时,零散看到一些翻译此书的史实,仔细找来,都是出自这篇。翻译《源氏物语》时,丰先生已是老年,而文中却洋溢着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想到后来世事艰难,足可拍案叹息。)

文章虽小,文字却很充沛。丰先生很早就确定了以汉诗译和歌的方法。文洁若老师说,“特别是里面的古诗,翻译的特别好,几乎无人可及。”有怀疑的读者,看一看丰译《源氏物语》,就会心悦诚服了。


小编题记:丰子恺先生曾于1961年创作《浣溪沙》一首,记译《源氏物语》之事,可与此文共同欣赏。(词中“红楼”指日本《红楼梦》——《源氏物语》)


饮酒看书四十秋,功名富贵不须求,粗茶淡饭岁悠悠。

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谓老风流。



我译《源氏物语》


文/丰子恺



我是四十年前的东京旅客,我非常喜爱日本的风景和人民生活,说起日本,富士山、信浓川、樱花、红叶、神社、鸟居等都浮现到我眼前来。中日两国本来是同种、同文的国家。远在一千九百年前,两国文化早已交流。我们都是席地而坐的人民,都是用筷子吃饭的人民。所以我觉得日本人民比欧美人民更加可亲。过去我有许多日本人的先生和朋友。名画家藤岛武二、三宅克己、大野隆德、已故的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内山完造等,我都熟悉。我曾经翻译过日本的文学家夏目漱石、石川啄木的小说,以及德富芦花的名作《不如归》。这些译本现今在我国刊印流传,为广大人民所爱读。而在另一方面,我所著的《缘缘堂随笔》,也曾经由日本的文学家吉川幸次郎翻译为日本文,谷崎润一郎曾经在他的随笔《昨今》里评论我的随笔,并向日本读者推荐。原来我们两国人民,风俗习惯互相近似,所以我们互读译文,觉得比读欧美文学的译文更加亲切。

日本在世界上是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作品,即我国唐朝时代的作品,文章都很富丽典雅,不亚于我们汉唐的古典文学。那时候,欧洲文化还非常幼稚,美洲更谈不到。只有中日两国的文学,早就在世界上大放光辉,一直照耀到几千年后的今日。而日本文学更有一个独得的特色,便是长篇小说的最早出世。日本的《源氏物语》,是公历一〇〇六年左右完成的,是几近一千年前的作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我国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意大利但丁的《神曲》,都比《源氏物语》迟三四百年出世呢。这《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的珍宝,是日本人民的骄傲!在英国、德国、法国,早已有了译本,早已脍炙人口。而在相亲相近的中国,一向没有译本。直到解放后的今日,方才从事翻译,而这翻译工作正好落在我肩膀上。这在我是一种莫大的光荣!

记得我青年时代,在东京的图书馆里看到古本《源氏物语》。展开来一看,全是古文,不易理解。后来我买了一部与谢野晶子的现代语译本,读了一遍,觉得很象中国的《红楼梦》,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描写细致,含义丰富,令人不忍释手。读后我便发心学习日本古文。记得我曾经把第一回“桐壶”读得烂熟。起初觉得这古文往往没有主语,字句太简单,难于理会;后来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好处,所谓“言简意繁”,有如中国的《论语》《左传》或《植弓》。当时我曾经希望把它译成中国文。然而那时候我正热衷于美术、音乐,不能下此决心,况且这部巨著长达百余万字,奔走于衣食的我,哪里有条件从事这庞大的工作呢?结果这希望只能成为梦想而已。岂知过了四十年,这梦想竟变成了事实。这是多么可喜可庆的事!

我国人民政府一向维护中日友好,重视日本古典文学,解放后十余年,民生安定、国本巩固之后,便大力从事文艺建设,藉以弥补旧时代的缺陷。关于日本古典文学介绍方面,首先提出的是《源氏物语》。经过出版当局的研究考虑,结果把这任务交给了我。我因有上述的前缘,欣然受任,已于去年秋天开始翻译,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六回。全书五十四回,预计三年左右可以译毕,一九六五年左右可以出书。我预料这计划一定会实现。(小编注:《源氏物语》正式出版在1980年,个中原因,你懂得。

关于《源氏物语》的参考书,在日本不下数十种之多。在译本中,大部分我已经办到,并且读过。在译本中,我认为谷崎润一郎最为精当:既易于理解,又忠于古文,不失作者紫式部原有的风格。然其他各本,亦各有其长处,都可供我参考。我执笔时,常常发生亲切之感。因为这书下常常引用我们唐朝诗人白居易等的诗句,又看到日本古代女子能读我国的古文《史记》《汉书》和《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而在插图中,又看见日本平安时代的人物衣冠和我国唐朝非常相似。所以我译述时的心情和往年我译述俄罗斯古典文学时不同,仿佛是在译述我国自己的古书。我相信这译文会比西洋文的译文自然些,流畅些。但也难免有困难之处,举一个例:日本文中,樱花的“花”,和口鼻的“鼻”,都称为“hana”。《源氏物语》中有一个女子,鼻尖上有一点红色,源氏公子便称这女子为“末摘花”,而用咏花的诗句来暗中讥笑这女子的鼻子,非常富有风趣。但在中国文中,不可能表达这种风趣,我只能用注解来说明。然而一用注解便杀风景了。在短歌中,此种例子不胜枚举,我都无法对付,真是一种遗憾。为了避免注解的杀风景,我有时不拘泥短歌中的字义,而另用一种适当的中国文来表达原诗的神趣。这尝试是否成功,在我心中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已译完第六回“末摘花”,今后即将开始翻译第七回“红叶贺”。说起红叶,我又惦念起日本来。樱花和红叶,是日本有名的“春红秋艳”。我在日本滞留的那一年中,曾到各处欣赏红叶。记得有一次在江之岛,坐在红叶底下眺望大海,饮正宗酒。其时夭风振袖,水光接天,十里红树,如锦如绣。三杯之后,我浑忘尘劳,几疑身在神仙世界了。四十年来,这甘美的回忆时时闪现在我心头。今后我在翻译《源氏物语》的三年之间,一定会不断地回想日本的风景和日本人民的风韵闲雅的生活。我希望这东方特有的优良传统永远保留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中。

(作于一九六二年十月)



关于本书

丰子恺(1898 - 197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丰仍,中国浙江省桐乡石门镇人。号子觊,后改为子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主要著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率真集》;主要译作有日本紫式部《源氏物语》、俄国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等。



“中国翻译家译丛”第一辑书目

(以作者出生年月先后排序)


罗念生译《古希腊戏剧》

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歌德谈话录》

纳训译《一千零一夜》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

田德望译《神曲》

杨绛译《堂吉诃德》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

罗大冈译《波斯人信札》

查良铮译《唐璜》

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傅雷译《幻灭》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

杨必译《名利场》

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夫兄弟》

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

张友松译《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汝龙译《契诃夫短篇小说》

冰心译《吉檀迦利 先知》

王永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

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shijiewenxue



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