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向左,我们向右!

2016-12-05 陈方勇 陈方勇视点


世界向左,我们向右!

 


这句话是左右客酒店创始人李建森讲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佰仕会·多彩下午茶上,我让李建森讲他是谁,为什么他会来做这样一个自创品牌的精品酒店,他告诉了我们一个“经典武侠故事”:一个天赋异禀但出身草根的少年,误打误撞,屡遇机缘,打怪升级,终于成就一身绝世武功!


 

真实故事是这样:老李是山西一个县城学吹笛子的中专生,因为有笔头就做了公务员,无意中结识了贾平凹,老贾说你跟我去西安吧,最差可以做个文字编辑。于是老李就去了西安,做书的出版生意,后来遇到一位“每周只工作两天”的设计师余平,于是他想“设计建筑似乎与设计书也没什么不同”,他就这么做了设计师,后来因为觉得做设计还是不自由,于是就转做投资,专门投因设计而生的“小酒店”。于是就有了“左右客”,如今已经开了五家,马上要两家,还有许多在路上。


 

我问老李:你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如果你是酒店的灵魂,如何保证品牌复制的不走样,未来规模扩张是否会因为个性而存在边界?老李说:企业的创始人自然是灵魂,企业的扩张却是要靠文化、识人、培养、用人,有足够的胸怀,人用对了,就不会担心品牌复制的问题。不过精品酒店的精髓就在于品质的保证,因此宁可慢慢来,也不能盲目求快。

 


我又问:所谓精品酒店就该是精致而精准,也就意味着精确的窄众,打偏一点就等于失败,如何保证这样的酒店不会因为情怀而失去了市场?如何保证这是一桩赚钱的生意?老李说:如果在文化上拔高就一定会收获价格上的溢价,除非你做的根本不对,不是真的文化认同意义的拔高。为了保证市场,他会优选市区而非景区,他会优选老建筑的更新而非新建,他会优选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而非简单的商务需求,他会用中产阶级的方式引领来锁定会员,他会用在地家常味道的餐饮来锁住客户的胃,而用设计感十足的建筑来锁定客户的心,“当世界都选择做工业标准的同质化,我们选择原创,选择不同的手作美学”。



 

有人问他:为何不进一线城市?他说:如果一件事要花四倍的代价,却只能换来不到两倍的回报,就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在一线城市要做到独一无二可能就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成本付出,还未必会是最好的效果,那么不如缓行。我理解这也是一种“世界向左,我们向右”,人多的地方淘到金子的机会也就不多,为何不换个方向试试?


 

我问他一个代表性的问题,代表所有对精品酒店与民宿投资好奇又犹豫的人们,我问:精品酒店会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商业模式吗?如何保证盈利的稳定性?如何确保经营的成功不会是昙花一现?相比股权融资,是否偏消费的众筹会更合适?老李说:民宿是需要文人在场文化的,需要有一家人的感觉,因此只能按每个单店来谈投资,关系越近的人入股越合适。而精品酒店应该还是走品牌化、连锁化的道路,需要更多元的注入,走众筹和股权融资都是可以的,关键创始人还是不能失去主导权,灵魂若被稀释了,就没有任何价值了。他的酒店目前都可以达到常年86%以上的入住率,餐饮和房费收入基本对等,可以保证稳定的平衡,会员层面还可以做收入的延展(比如会员间的“杂货铺子”),保证赢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从高新店42万块砖的打磨,到袁家村店的自立,再到腾冲店的输出,再回到西安创造工业厂房里的老钢厂酒店和老西安的古都店,现在又受邀去济南和无锡做老建筑的升级,左右客已经迭代了三次。这个会吹笛子会写文章会吹牛皮会喝大酒的山西人,用他的执拗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向左时,我们偏偏要向右!



 

我在想,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可以预测的吗?似乎真正突破性的成功案例在最开始的时候都不被看好,似乎所有确定性推导的结果未必佳。这可能就是“世界向左,我们向右”的逻辑,还未必说就是从“红海”跳到了“蓝海”,没人走的那边一定充满艰险,死者无数,未必就一定能到达彼岸,可是如果每一步都踩实了,彼岸一定会比此岸更精彩!

 


我没有问他,如果第一个项目失败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他却自嘲的笑着说:如果当初失败,可能连北京都不会来了。是啊,成功有许多运气成分,却并不意味没有成功的就不值得尊敬。也许有许多失败都被他轻描淡写的略过了,那些可能才是不可复制的秘密。能在自己坚持的路上继续走着,就是成功。



 

这是一次临时起意的下午茶,这次的茶的味道叫做“不同”。希望在未来的路上,有更多的你们与我们一起,不约而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