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丧叫假丧

2017-08-30 丁正如意 猎聘网


本文经公众号新周刊(微信号: new-weekly)授权转载,作者丁正如意。


不管你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都脱离不了“小”,都是一个人的惊天动地,永远都不会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有幸就有丧,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然而,从那群45度仰望天空、悲伤逆流成河的年轻人,到如今竞相参加“比惨大会”的“小确丧”主力军……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流行。

 

今年已过大半,“丧”字也流行了大半年,成了时代症候群。我们不难发现: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突然爆红的“枸杞保温杯”,甚嚣尘上的“中产鄙视链”,以及挂在嘴边的“阶层固化”,人们仿佛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和痛苦,陷入“跑得再快,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的状态中。


日本动画《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

 

丧文化泛滥成灾

 

平心而论,身处一个成功学盛行、“勤劳勇敢”的国度,偶尔来点“小确丧”,非但没毛病,还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

 

毕竟,“小确丧”往小里说是宣泄情绪,排解压力,对于残酷现实的温柔反击;往大了说,那就是一种自由意识的个性化表达,有点小情绪总比每个人都嘴角过度上扬强吧。

 

可是,当“丧”文化真的铺天盖地、人人挂在嘴边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一种厌恶之情。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各式“比惨”,“葛优瘫”被疯转,《感觉身体被掏空》被刷屏;没有几个《马男波杰克》《乡巴佬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的截图或者悲伤蛙的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和同事聊天!


马男波杰克是一个大丧男,也因此在中文互联网极受追捧。

 

而影视作品,更是只要和“丧”有关,都宛如开过光一样,立马受到各路人马的欢迎,速度捧出新高度。

 

被称为“年度丧片”的《海边的曼彻斯特》,那个无法与过去和解的男主人公,无望地投射出每一个生活中并不顺遂的你我的影子;而在广获好评的《四重奏》中,三十而立仍对梦想坚信不疑的高桥一生,就陷入鸡汤失灵的困境;电影《濑户内海》更是让人感同身受,两个再普通不过的男生有自己的人生哲学——“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而《伦敦生活》《百年酒馆》《路易不容易》等英美剧,都无一不在诉说着由“丧”填满的人生。

 

“丧”几乎成为了一种“现实主义”。


《海边的曼彻斯特》堪称年度最丧电影作品。

 

在今年四月底,一家快闪奶茶店——“丧茶”开业,将“丧文化”从网络上的狂欢落地成了现实。一时之下,不丧就仿佛和大家没话说了,不丧就好像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当丧成为常态或者是生活中的一种“政治正确”时,人人都正儿八经地“丧”着,我们的生活真的会因丧而变好吗?

 

面对如此铺天盖地的“丧”,不禁想起电影《本命年》里的桥段:

 

梁天:“活着怎么就那么没劲,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吃饭没劲,不吃饭也没劲;搞对象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怎么就那么没劲!”

 

姜文:“我打你丫一顿就有劲了!”


电影《本命年》剧照

 

谁真丧谁倒霉,交的都是智商税

 

事实上,在现在的语境中,“丧”早就脱离了原意,成为了一种社交利器、一种防御战术、一种竞争谋略。

 

“小确丧”盛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嘲。

 

“三好学生”“好好先生”“妈朋儿”的人设早就不再流行,而且实在鸡肋,不少人索性干脆放弃——转而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是主动拿自己的缺点来自嘲。

 

与其让别人有机会嘲讽我的一事无成,倒不如自己率先出击——“我就是个废人”,让人无法反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丧”是一种战术。

 

而“小确丧”式的自嘲,也颇值得玩味,言辞间大多隐约透露出“道理我都懂,我不过就是懒”,言下之意就是“我离成功就差一次机遇”,这就使得这种自嘲上升到了某种炫耀的程度了。不得不说,这种“小确丧”式的自嘲,相当高级。


“丧”的自嘲带着炫耀的性质。图为丧文化代表蛋黄哥。

 

更气人的,或许是那些整天把“丧”挂在嘴边、其实却在暗暗努力的人,比如那些整天说自己不看书却偷偷用功的同学,假装学渣,实则学霸。丧,是他们用于迷惑对手的烟雾弹,让对手“轻敌”。

 

在这个“深藏功与名”的时代,即使谁心中有着蓄谋已久的鸿鹄之志,在还没有操作或是还未成功之前,基本都不会大肆渲染;只有大功告成之后,才会将喜讯公之于众,享受来自各方的称羡。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人们大多都以“丧”的面目示人,设置埋伏或者应对埋伏。毕竟,思维定势作祟,谁会对一个“丧”的人有防备?


丧,有时是一种伪装。图/wezeit

 

于是,如下对话,就相当写实了:

 

“最近在干嘛呢?”

“什么都不想做,好丧。”

 

“最近怎么样?”

“丧着呢,一回家就躺尸。”

 

实诚的你偷笑着:原来我不是一个人,便心满意足、正大光明地继续丧了。

 

半年后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你刷着朋友圈——一个个很“丧”的朋友,或是已经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或是成功跳槽到了世界500强,又或是默默搭上了通往大洋彼岸的飞机继续深造……

 

只有你,刷着这一切都与你无关的朋友圈,继续丧,或者默默掐大腿。


假装上进,有时也是一种反话正说的丧。图/《感觉身体被掏空》

 

毒鸡汤就不是鸡汤?


与其说年轻人对“丧”本身感兴趣,不如说年轻人对于“毒鸡汤”更感兴趣。

 

去年10月,日本咖啡品牌UCC发布了一系列腹黑语录海报,刷爆朋友圈。微博上最吸引年轻人的,也往往都是犀利的毒鸡汤的大V。

 

90后作为“丧文化”主力军,大多都生活在望子成龙的家庭中——从小到大未经同意,就被拿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考试要考“第一名”,工作要“稳定靠谱有编制”,还有漂在北上广而房价只能望洋兴叹……从出生到长大,90后仿佛一直身负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当鸡汤对现实起不了作用时,就需要毒鸡汤扎扎心;粉饰太平的“小确幸”遍地,就需要“小确丧”来洗洗眼睛;清淡的粤菜吃多了,也想要尝尝川湘的麻辣刺激;坚持鼓励真善美,犀利残忍一针见血就显得难能可贵……很多时候,追捧丧文化不过是出于好玩,以及与主流表达背道而驰的新鲜感。


偶尔丧一丧就好了,别当真。

 

然而,鸡汤难以治愈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毒鸡汤也不能。天天叨叨着“丧”,充其量也就是生活中的休止符。丧完了,噢,应该说不管你丧没丧完,不想做的事儿还是得做,不想上的班还是得上,不想面对的“爸爸”还是得面对……

 

什么?你敢和老板说“对不起,我很丧啊”?那对不起,太多太多打着“丧”幌子、更年轻的、更有能力的学霸,正在前赴后继赶上来呢。

 

或许,真正让人悲哀的是,不管你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都脱离不了“小”,都是一个人的惊天动地,永远都不会是时代的主题。

 

那,既然我们手里能把控的永远都是“小”,既然人生“有幸才有丧”。那还丧什么呀,起来嗨!▲


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原创作品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升职加薪”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