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6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7年第2期

1958年创刊/总第286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今天这个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其中的一层含义是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海量可阅读信息,不仅量大,而且便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照理说这是一个阅读的黄金时代,但吊诡的是,这也是一个“阅读危机”的时代。当然,说是“危机”,更多是针对纸质阅读,以至于有人在地铁上开展传递书本的公共行为,开发分享评论的手机应用,邀请明星参与,等等,获得不错的反响。阅读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在技术环境正发生突变的前提下,“阅读”的定义恐怕也要更新。泛阅读行为仍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并且便利性越来越高,一个人在手机上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并非奇事。但人们习惯上仍是使用“看手机”“读书”这样的语词组合。其实在设计上,数字媒体目前仍是模仿纸质媒介的习惯模式来进行设计的,但人们还是更希望纸质媒介的阅读不要消亡。“阅读”在这样的语境里就有了别样的意味。

 

阅读意味着深层的交互。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世界里,深层交互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深层交互需要沉静而非光鲜和躁动。在沉静中,意义的生发、逻辑的组织、场景的“完形”,甚或思想的砥砺与启发,都成为可能;同时,阅读也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丢失,再想重拾就非易事。这也是为何人们在数字媒体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仍要呼吁纸质阅读的关键因素。数字媒介的长处恰也是其短处。数字技术在信息链接、多媒体信息呈现方面具有优势,便于查询和引用重组信息,但也容易让人分心。在网页上浏览时,几个链接的点击之后,许多人已经忘了自己最初的阅读动机是什么了。

 

有人以“后现代”之名定义今天这个时代是“浅阅读、碎片化、平面化的读图时代”。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有不少迎合的做法。在这样的趋势之下,读者的感受可能是越来越“舒服”了,阅读变得轻松而愉快。然而这种愉悦和舒服的感受恐怕并不能长久,其必然结果是人们越来越不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甚而抗拒思考,堕入弱智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要讨论的“阅读·设计”,绝非一味让人“舒服”,而是需要构想:如何通过视觉的组织,激发人们的深阅读。

 

真正的后现代,是走向知识整合的时代。被专业意识切割的知识确实有碎片化的趋势,同时,技术和媒介使得无效信息不可阻挡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与视野。在越来越快的节奏中,浅阅读似乎不可避免,惟其如此,“人”的自主意识才更显价值。也只有在“自主”的情景下,知识才能进入整合的语境,得以贯通,成为有效的系统。不然,我们的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有着丰富知识的“智障”。


阅读历来也是一种“美事”,这不仅意味着读好书是与智者对话,而且好书在视觉呈现上也总是别有一番韵味。本期《纸上展览》汇编了“世界最美的书”活动近十年的获奖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设计与阅读之间的深层关系。希望阅读这件美事不因时代而中断,由阅读之美进而有助于我们实现人生之美,这或许就是设计的大美境界。


 


特别策划:阅读·设计

栏目主持:刘晶晶

主持人语


文字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表达和记述的自然接续就是阅读与理解,意味着吸收、消化与传承。“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设计”,是将信息视觉化使之呈现进而传达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经典阅读是读书和看图,人类历史早已拥有了漫长的文本时代和千余年的纸书时代,阅读的对象从手作书籍到印刷品,乃至如今更多手段的可复制文本,继而步入电子时代,人类的阅读行为从视觉扩展到更为丰富的多感官与多维度。所以,当下的广义“阅读”,已成为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手段,而与之相关的“设计”,必然关涉如何获取与选择、怎样阐释与呈现,到最后收到哪些反馈与效应。阅读与设计相互发生应力作用,联系了我们与世界。

 

在本期《特别策划》中,吕敬人先生梳理历史,厘清概念,从书的阅读与设计谈起,也将该话题拓展至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与表达;视觉传达专业的顾欣和赵健关于数字阅读设计的探索,则是对当下新式阅读与设计时间的一次总结;年轻的书籍设计师李瑾谈自己与莱比锡书展的际遇,具体阐述书与阅读的多元之“美”;赵毅平对“瑞士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的访谈带来了海外一线设计师的实践;建筑设计师李涵将“阅读”提炼为“观察”,提出为了重燃阅读和设计的激情,我们需要回到生活的本源。同时,本期《纸上展览》邀请理查德·道布尔迪教授撰文,设计师赵清贡献出自己的收藏资料,特别整理臻选近十年来“世界最美的书”以飨读者,向“世界最美的书”致敬。

 

“阅读”与“设计”成为“阅读·设计”,丰富地呈现为阅读之美、书籍之美、设计之美、信息之美、生活之美……正如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精彩,发人深思。(刘晶晶)

美书,留住阅读

作者:吕敬人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书籍制度的动态演变发展入手,梳理了近代书籍设计的发展脉络,引出对于中国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现状的分析与讨论。文中讨论了“装帧”与“书籍设计”的概念转化与拓展,对于书籍设计和出版价值的观念的演变,新时代电子阅读对于传统出版的冲击及带来的一系列效应,“艺术+阅读+生活”的书店新模式的形成,聚焦书籍设计师的角色与责任;同时,将对于书和阅读的探讨拓展到“书·筑”“时间与空间的思考”范畴,谈当代阅读语境下的书籍传承与发展,并围绕“最美的书”展开阐述,提出“美书,留住阅读”的主张。

 2014 年笔者受邀担任“世界最美的书”国际评审委员


 2014 年“ 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


屏幕阅读的视觉设计嬗变

作者:顾 欣 赵 健

内容摘要:在数字阅读时代,阅读载体发生的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从纸张转变为屏幕。纸质媒体承载的信息不断迁徙到数字媒体中,使得屏幕阅读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阅读方式。尽管纸质媒体大有被数字媒体取代之势,但从视觉设计的角度观察,其设计原理仍是基于纸质阅读演化和改进而来,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屏幕阅读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战国时期的竹简《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

 1454 年印制完成的古滕堡四十二行本《圣经》


莱比锡书展窥“美”

作者:李 瑾

内容摘要:德国莱比锡书展源于19 世纪初,自1963 年起,“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当今世界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与追求。笔者在2016年赴莱比锡书展窥探书籍设计“最美”之奥妙,通过实践与考察增进交流与学习,并深入分析与思考,以求减少在书籍设计领域对“最美”的误读和误解:在当下,“美”对于书籍来说是开放的,“最美”只是一种概念,没有哪种美可以替代另一种美;当“最美”不再是设计师追逐的终极目标,书籍设计的疆域也不再被“美”所限时,获得的将是与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左. 金奖作品《订单- 方圆故事》(摄影:吴林桦)

右. 金字符奖作品《Other Evidence:Blindfold》


完善阅读,感知世界

——瑞士书籍设计师约纳斯·弗格利专访

采访、撰文:赵毅平

内容摘要:瑞士曾经是平面设计的中心之一,其书籍设计根植于深厚的艺术土壤,并因影响世界的国际主义风格和不断的创新进取,颇受设计界的关注。瑞士著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约纳斯·弗格利作为当今瑞士书籍设计师的杰出代表,作品曾多次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中获奖,并频繁摘得“瑞士最美的书”桂冠。他的书籍设计理念和对阅读的思考,既体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也不可避免地承袭了瑞士本土的文化传统与设计风格。希望本刊对他的专访,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瑞士书籍设计师对书籍之美、阅读之乐趣、设计之传播力的见解与思考。


路上观察,再现生活——

一个建筑师的阅读术

作者:李 涵

内容摘要:本文由笔者在“16 述——中国青年设计论坛”的演讲整理扩展而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介绍绘造社这几年以建筑图为媒介创作的一些表现当代北京城市生活场景的图像作品;另一部分介绍了日本的路上观察学的人物和思想。两部分内容交织在一起,不仅解释了本人创作的出发点,也回应了本期“阅读·设计”专题。阅读正变得越来越快速、肤浅、被动,而设计则在大爆炸的同时变得愈发雷同、相似。为了重燃阅读和设计的激情,我们需要回到生活的本源,而路上观察提供了一种方式。


 弹子机教堂,摘自《东京制造》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世界最美的书

[ 美] 理查德·道布尔迪、赵 清 、汪 芸

编者按:本期《纸上展览》与《特别策划》一并探讨“阅读·设计”,汇集了近十年来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作品。理查德·道布尔迪教授为此撰写的文字梳理出一条主线,大致勾勒出一种关于它们的印象。平面设计师也是设计教育者的赵清贡献出收藏整理的一批“世界最美的书”的珍贵图像资料,并以专业视角为我们选择呈现了一般情况下难得一见的精彩内页。“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二是书籍的物化之美和对于质感与印制的水平的高标准;三是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四是注重历史的积累,体现文化传承。这是一个体现系统观念的标准。我们也希望整体呈现,形成呼应。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王 翔

中国设计影响力在西方的兴衰

及未来复兴之路

作者:[荷] J·W·德鲁克 薛 磊 易 晓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包括古代物质文化和近现代设计在内的广义的中国设计在西方世界经历的兴衰,具体阐释了中国设计在西方的兴起及在近代欧洲达到的巅峰,分析论述了中国设计对西方的影响走向衰落是源于西方现代化早期开始的“东西方大分裂”,并针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中国设计在西方从“高端设计”转向了“底层设计”,阐释了其中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以新的历史现象为依据,预测中国设计将在西方世界重获盛誉,走向复兴。


取自《装饰法则》的两个中国装饰案例(左、右)以及欧文·琼斯《中国纹样集锦》的卷首(1867)(中)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字透心声,设计如歌

──岳昕的设计世界

采访、撰文:周 志

内容摘要:岳昕,1985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2008北京奥运官方海报设计八人小组成员,曾荣获汉仪首届“字体之星”字体设计大赛一等奖、2016 年德国红点奖三项大奖。现为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汉仪字库签约字体设计师。近期,本刊编辑采访了这位从平面设计已逾二十载的资深设计师,希望追随他的设计足迹,深入探索他的设计世界。



观点

栏目主持:莫筱

凸版活字印刷的实验性实践:

评《艾伦·基钦从A-Z 的凸版活字印刷:来自排版工坊的字体》

作者:[ 美] 理查德·道布尔迪

翻译:汪芸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艾伦·基钦从A-Z的凸版活字印刷:来自排版工坊的字体》一书。基钦是21 世纪实验性凸版活字印刷与版画领域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书中包含了自20 世纪50 年代至今,由基钦及其后期合作伙伴希丽亚·斯托瑟德共同收集的39 种手工打印的凸版字母表,并从A 到Z 逐个字母进行展示。在数字排版已占绝对主流的今天,基钦坚守并运用凸版印刷与雕版字体工作,采用非技术性手段和低机械化,旨在实现对字体和色彩的某种非系统化的精准应用。对于专业设计师,或者任何有兴趣复兴凸版印刷,以及对传统和当代英国平面设计史有兴趣的人士而言,这本书都具有文献价值。


 

公共艺术中“公共性概念”界定

——中国公共艺术话语研究

作者:李 鹤

内容摘要:公共艺术这个概念自20 世纪90年代在中国艺术界出现之后,遂成为美术史家、批评家的讨论热点,也成为许多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方式。但由于学术背景和社会身份不同,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出现时间、概念、创作方式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与认识。本文试图在近二十年来艺术理论界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中,从公共性、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当代艺术等核心问题入手,对公共艺术这一概念进行学术梳理。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还原学术歧见中的张力,加深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本期杂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需购买本期杂志,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如需购买《写在前面》(签名版)一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