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6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7年第4期

1958年创刊/总第288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类尴尬事是认证不认人,如果忘了带证件或邀请函,活生生的人也会被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信息带来的异化现象,是众多类似现象中的一种。附着的信息工具化之后,产生反制效果,真实的人反而不被识别。当然,人们也在不断更新技术以回避问题,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信息与真实的人之间的关联。但技术带来的异化问题,始终存在,并将长久地困扰我们。

 

信息并非自然的产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由认知模式和习惯进行定义而产生的。经由信息化的路径,认知的效率和便利程度大大提升,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跃升,信息化程度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物质交流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的手段。完全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纸币将会消失,电子货币只是一串经过认证的数字,所谓信息化社会的面貌就更加真切了。虽然信息社会的完整图像还未建立,但在信息技术的强劲进击之下,人们的忧虑也日益深重。人们正在经历生存方式的转变,除了宏大的社会体系方面的问题,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信息取代了真实的世界,或者在认知上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分裂。

 

向真实世界的回归是必然的,但在技术和不同利益的裹挟之下,其中的困难往往非当下可以预见。“信息”会日益成为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词汇,同样的情形,另一个词就是“可视化”。信息具有抽象的属性,信息加上可视化,可谓如虎添翼,威力大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视觉动物,尤其在认知方面,表象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判断。信息与视觉的联合,有其坚实的现实需求基础,从商业角度看,更是如此。信息的另一特征是自我繁殖,信息社会的特征则是信息成为生产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想象,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被萃取之后,生成自己的逻辑,不断复制,并经可视化手段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能够掌握这个过程的人,就能够对这个世界释放潜移默化而广泛深刻的影响,我们的世界图像也就这样被操控生成了。

 

设计必须拥抱技术,也要警惕技术,任何技术都是一种利刃,既可发挥功用,也可造成伤害,甚至许多伤害并非出于恶意。可视化技术致力于让这个世界更容易理解,信息更有效传达,但这一努力的反面是,受众越来越少面对认知的挑战,日益接受现成的解读或暗示,极端情况则是人们日益缺乏面对真实世界的直接经验。本刊第二期策划的专题是“阅读设计”,正可与本期的专题“信息·视觉”一起对照讨论,阅读的一大魅力是信息保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的认知能力得到磨炼,并从中得到审美体验。当下的整个技术发展的趋势都有“傻瓜化”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时代更应关注的还是信息的质量和目的。

 

四月花开,自然以相似的现象提示我们时间的节奏。孔子说:“天何言哉,而四时行焉。”设计永远反映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即使是虚拟世界,仍脱不开现实中的欲望与想象,我们始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


 

特别策划:信息·视觉

栏目主持:田君

                    主持人语

信息革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新飞跃,它不仅带来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认识和体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其变革之迅猛、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2016 年8 月,著名学者斯科特·贝瑞托纳(Scott Berinato)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信息视觉化的科学与艺术》一文,清晰地描述了这一现实。他说:“不久前,数据视觉化还只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技能。大多数情况下,从中受益的是重视设计和数据并主动进行相关投入的管理者,但现在不同了:视觉化沟通已经成为所有管理者的必修课,因为在越来越多情境下,视觉化将成为传达工作内容的唯一途径。”今天,我们受惠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不同凡响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对人类自身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束缚与限制。信息化产品作为凝聚了最高智慧的人造工具,在其功能与形式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信息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图形、色彩和结构的呈现,而是一项艺术与科学广义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信息与视觉革命的讨论成为近年来设计界的热点问题。

 

2016 年10 月,北京服装学院举办了“16·述”中国青年设计论坛。其中第一场分论坛“述·据”,既呈现了设计师从各自视角出发,在实践领域的积极探索,又不乏前瞻性的思考,内容鲜活生动且富于启发性,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期《特别策划》在这次论坛成果的基础上,邀约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信息设计教学的专家学者,对“信息·视觉”这一主题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内容包括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交互设计、游戏设计,以及非线性叙事在多重维度下的展开等。特别是信息视觉化与其他相似概念的辨析、信息化对传统视觉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的拓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的发展趋势的思考,都显示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传承与创新、守成与突破成为当下艺术与设计发展的时代主题。信息时代的视觉设计将怎样引领艺术化的生活,也许今天还难有公论,但任何积极而富有创建的探索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考方法,来从整体上认识日益重要的视觉传达和信息设计。因为身处这一急剧变革且潜能无限的伟大时代,判断往往比执行更加重要。

 

“图像时代”的信息可视化:语境、进展及其限度

作者:张成岗

内容摘要:作为处于历史演进中的技术实践,设计活动是实体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统一。早期手工业活动中,设计对象具有特殊性,设计和生产不可分离;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组织中,设计活动相当大程度上是在符号层面规划。信息可视化是设计活动在图像时代的实践表征,开启了表征、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维度。“图像”和“图像解释”是信息可视化的核心问题;信息可视化既要区分“图像”和“图像意识”,更要关注“图像意义”;走出信息困境需要有效的社会治理。

1.新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的发展与思考

作者:付心仪  刘世霞  徐迎庆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崛起,信息可视化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与科技前沿,对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分类、原则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信息可视化的几大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应用实践,从文本可视化、社交媒体可视化、大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文化遗产可视化等角度对几个经典的信息可视化实践案例进行了剖析。最后结合交互设计理论对当下信息可视化面临的困境与前景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7. 数据矩阵概念模型


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作者:吴琼

内容摘要: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手机应用模式之一,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获取和使用上的便捷,对于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模式创新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可视化应清晰有效地呈现地理信息的特点,能解决人们处于某一地理位置时的实际问题。

 

词意辨析:可视化、视觉化、Visualization 及信息图形

作者:向帆

内容摘要:当我们翻开有关视觉化、可视化、信息图形的书籍或论文,会发现它们所列举的作品非常相似,并都指向英文单词“Visualization”。这四个相似度极高的词语形成了一片模糊的风景。本文通过词义考察、文献纪录分析来辨析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尝试辨识“可视化”与“视觉化”的正误、厘清“视觉化”与英文对应词“Visualization”的对应关系,并讨论“视觉化”与“信息图形”之间的本质差异,以期获得对此领域更明确而深入的理解。

 

多维度下展开的非线性叙事

——新媒体时代的体验性叙事设计

作者:栾之珑  师丹青

内容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人机交互技术着眼,对传统的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方式进行了概括和举例。同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列举了若干媒体技术改进下的非线性叙事作品,分析了其中的意义,探索了可能的发展前景。基于语音识别、语义判断和认知语言学等基础上构建的系列语音互动剧,是笔者团队对多维度下展开非线性叙事设计的探索性尝试。作品中表现出的体验性、教育性、技术性、趣味性、逻辑性、平台性等特点体现出研究团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体验性叙事设计做出的创新性尝试和思考。

 


科技目标模糊化后的读图方式和设计策略

作者:邓岩

内容摘要:现代主义运动使得人类对于科技介入后突发的社会格局的变化有了相对充分的准备,人们可以更加宏观地利用现代主义时期所赋予的警惕性和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中的观念和逻辑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中国社会也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迅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格局。但今天人们正在面临一场比现代主义时期更为严峻的挑战,那就是现代资本运营的方式对科技迅速发展的依赖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人对人造物的“依赖”和“期待”远远超出人们可控的范围。二战后由于资本发展的必然诉求导致的国家间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努力与对抗愈演愈烈,这使得无论是科技的研究目标还是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都变得模糊起来。本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阐述新科技介入后艺术格局的变化,虚拟数字时代的读图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以及科技目标模糊化后的设计策略变化。

5. 奥拉夫· 埃里松,《Cirkelbroen, a bridge》


从游戏走向艺术

——论独立游戏的艺术语言与视觉风格

作者:黄石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游戏作为融合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于一体的媒介,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门类。但商业游戏无法摆脱大众市场而走向艺术。本文认为,独立游戏在情感、创新和反思等层面较为灵活,有望发展出新的艺术语言和视觉风格,是通往具备交互性、沉浸性和开放性的终极艺术的可能途径。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北欧的设计底色:记2017 斯德哥尔摩家具灯具展

作者:朱婕

内容摘要:一年一度的斯德哥尔摩家具灯具展是北欧最为重要的设计展。多年来该展览主旨秉承展现北欧设计,传达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价值观的策展理念,参展商、院校和设计师主要来自北欧五国,少部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因此该展览是一个全面展现北欧设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舞台。笔者亲历展览,从专业观展的视角总结2017 年斯德哥尔摩家具灯具展的精华内容,从设计趋势、北欧院校展位、特邀参展设计师几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呈现。

1. 飞利浦现场秀的照明效果对比展示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王翔

设计奖在设计创新与创业时代的新担当

作者:[ 日] 青木史郎  薛 萌

内容摘要:本文以设计的创新和创业为核心,以具体的产品案例分析了日本优良设计奖在支持工程师和设计师创业方面的作为与成果。进而指出,伴随着一个与传统工业社会所不同的全新的社会与时代的到来,设计将获得新的角色并承担责任,设计奖评选活动自身的与时俱进即为明证。对于设计的新的认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革新,也将在新的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

 


观点

栏目主持:莫筱

变化与统一:汉字易读性的权衡

作者:王静艳   高 腾

内容摘要:当前,正文字体的设计表现出对于视觉上均匀一致的极端认同,追求字面大小的最大相似、字形外轮廓的方正统一。这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处在于,各种统一性之下所达到的版面肌理的整齐、匀称,提供了一种美感体验。而不利之处在于,现代字体特别是黑体字,越来越方正的外形和去装饰化的笔形与统一的大小结合在一起后,对于文字群读造成阻碍。对于汉字来说,变化与统一是一对互生的范畴,不可太过变化,亦不可太过统一。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坚守设计的本分──瑞德设计的成长路径

采访\撰文:李云 傅晓云

内容摘要:瑞德设计是中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14 年在新三板上市后,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工业设计企业。成立18 年以来,它已经完成1000 多个设计项目,为企业创造3000多亿元的商业价值。瑞德设计是方太厨具“御用”的设计团队,是很多明星产品的设计者,它与中国石化深度合作了9 年,国内数万座加油站都按照瑞德设计的方案改造。本刊有幸采访了瑞德设计的创始人李琦和联合创始人晋常宝,目前李琦主要负责企业的整体商业布局;晋常宝负责设计业务的控制与开拓。他们细数了企业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各自对设计的理解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需购买本期杂志,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如需购买《写在前面》(签名版)一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