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6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7年第5期


1958年创刊/总第289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美国电视剧《西部世界》构建了一个有意味的极端场景:所谓“西部世界”是给游客带来极致体验的人工游乐场,其超越一般游乐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场大型“真人秀”中的演员都是机器人,游客面对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机器人每天都被格式化一次,然后重新投入游戏。戏剧冲突的伏笔是,项目创始人中的一位,给某些机器人设置了“记忆”,正是由于记忆的存在,情感得以孕育,甚至发展出自主性的思考,并进而有了判断力,最终与游戏控制者发生冲突,有意识地改写了自己的“宿命”。

 

这部剧更像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机器人的模拟,追问的是人性。显然,剧作者认为记忆与人性的关联至关重要。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患者的亲人往往比患者本人更加痛苦,有记忆的人看着所爱的人丧失了记忆,仿佛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历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集体记忆,但并不能简单类比。细究起来,不同民族、文化体系的历史观有很大差异。历史是信息之河随时间流逝之后的残余物,有刻意为之的纪念,也有偶然因素造成的留存。总体上,流失的信息远大于留存的信息,我们还没有能力去留住过往。在特定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选择力所能及地去记忆、留存一小部分信息。欧洲在考古大发现的激励之下,开始产生了“历史保护”的观念,发展至今天,其认识也经历了不少变化。法国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Viollet-le-Duc)以自己理想的哥特式语言修缮了巴黎圣母院(被称为“法式复原”),在今天看来,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改造。英国人则出于对历史遗迹沧桑感的欣赏,以浪漫主义的情绪新建了不少废墟状的景点。

 

人们很快意识到,历史的价值并不在于保护对象是否拥有完美的视觉品质,而更看重其作为载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逐渐地,真实性原则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从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历史保护从单个对象的保护,走向了环境保护。当历史建筑脱离了其所处的环境,大量的信息也必然随之消失,不可感知。历史街区的保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但保护范围的延展必然与城市更新的需求之间产生矛盾,“记忆”与“未来的想象”之间的抉择考验着人们的智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增速,“历史”也在以同等的速度扩展其内容,矛盾的张力也日益加大。

 

当历史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之后,历史也成为很好的商业资源,旅游业的兴盛似乎也在助推历史街区的保护。曾有人以无烟工业来盛赞旅游业,有百利而无一害。实则不然,旅游对地方原生文化的冲击无比巨大,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引起反思。更重要的是,历史保护并不仅仅是对物的保护,与物密切关联的那些人,我们如何看待,又如何对待?曾经的流浪者占据了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并形成了自己的居所,意大利人宽容地接受了这样的现实。这也是历史的真实,不完美、不伟大,但表达了对人的尊重。

 

本期《特别策划》的内容是“历史街区复兴”。既然以历史街区之名行事,前述种种都应当是制定复兴策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复兴的根本目标也不仅是经济。历史的目的不仅指向过去和当下,也是为了未来。


 

特别策划:历史街区复兴

栏目主持:刘晶晶

                        主持人语

本期《特别策划》讨论历史街区复兴这一话题,希望直面现实和问题。什么是街区?谁的街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街区?什么是历史街区?如何保护、改造与发展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的是什么?是为了什么?


五篇文章就各自的研究与实践展开分析论述,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对以上问题求解的线索。它们的内容互有呼应。共同的关注点之一是历史街区的复杂性及其在城市空间当中的定位和意义。有对城市与街区的形态结构演变、相关理论与实践及研究历史、政策法规变化的梳理和分析,但重点是探讨科学的应对方式。思考重要,还要落到实践。历史街区的问题,首先关系到作为城市街区的建筑与空间的结构形态。在其中生活的人构成社区,决定了街区的社会空间结构,而历史的时间线又赋予了它更加复杂的维度。“人”和“社区”是另一个讨论的焦点。这里重要的理论主张,一是以社会空间性结构作为基础,设计系统性的方案;二是历史街区应当放在城市空间整体版图当中去看,其公共性更加鲜明,并需要具备开放性,包括建筑实体空间的开放与社会心态的开放两方面。系统性与开放性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生态的多样性与活力,实现真实而有意义的延续和复兴。三个实践案例分别是日本冈山县高梁市的“专家工作营”、日本大津市町屋关切会和百町馆,以及中国北京的大栅栏,是行政机构、专业团体、当地居民在历史街区复兴中尝试共同发力,其中也包含了对之前提问的回应。

 

在此将“历史街区”译为Historic Assets,即“具有历史意义的财富”,是希望强调:今日之事,明日之史,我们需要谨敬和珍惜,把历史街区复兴做得扎实而有意义。(刘晶晶)


 

城市街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从类型形态学到结构形态学,从环境设计到环境建筑学

作者:车飞

内容摘要:任何一个城市,构成其城市精神与肉体的基石就是城市街区,只有“固本”才能“培元”。面对今天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从城市街区的社会空间性结构的基础入手,形成一整套的关于规划、建筑、美学、社会、法治与经济的系统性方案与策略。文章从城市街区的基础理论“城市形态学”入手,提出全新的理论视角:以建立在社会空间性分析之上的结构类型学理论代替建立在传统的建筑类型学基础之上的类型形态学,用以分析和解码城市空间元素的发展与转型。作者提出的“结构形态学”是研究城市元素的结构性状与形变的动态过程,而类型形态学主要是描述与分类城市形态的静态特征。文章提倡以科学方法对应城市街区的环境问题。街区环境解决的不是环境自身的问题,而是系统问题。因此基于城市结构形态学之上的环境建构,不再是建筑的环境设计而应该被称之为环境建筑学。环境建筑学不是城市问题的最后手段,而是首要方式。

 


城市整体版图视阈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作者:刘剑伟  张 杰

内容摘要:无论是静态保护,还是动态调整,我国的现有历史街区保护观念都是基于历史街区与新城区的区别对待。历史街区在城市版图中的“孤岛”性存在愈加凸显出其存在危机。本文尝试在城市设计的整体版图中,平等对待历史街区与新城市空间,从城市自身的生长规律去审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城市是历史版图与未来愿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原真性是城市空间永远不变的真身。这种原真性,并非仅仅固化在城市诞生的那一刻,它是由时间沉淀而成的品性与气质,寄托了人们对一座城市栖居与亲近的情感诉求。无论是基于历史版图的存续,还是基于未来愿景的开拓,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街区无须背负过多,只需随着原真性城市空间的脉搏自然生长。


学生与居民协作开展的历史街区复兴设计:专家工作营介入的高梁市社区活化营建

作者: [ 日] 小林正美

翻译:张光玮

内容摘要:明治大学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以“专家工作营”的方式用20 年时间在日本冈山高梁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区开展了相关实践,不仅改变了市民的意识,逐步对遭受破坏的历史街区实现了保护性重建,而且应用新的城市设计手法,对当地中心街区的活性化再生做出了贡献。本文对这一实践进行详细介绍,探讨地方公共团体、大学、市民、学生、研究者面对历史街区复兴这一课题的新型关系。

 

通过GPS 终端采集数据做出“人的轨迹”


大津百町馆与社区营造

作者:[日] 竺文彦  刘梦非 刘晶晶

内容摘要:日本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遭到破坏。后来,尤其是近些年经济不景气,地方城市商业街急剧衰败,滋贺县大津市的商店街也没有例外地成为“关店街”。为了振兴商店街经济和社区建设,当地居民自发组建了保护传统商家民居“町屋”的组织“大津町屋关切会”。关切会在一处町屋面临转卖拆建的危机之时,促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将其购入保留,并进一步以民间力量修复,命名为“大津百町馆”开张。以此为中心,他们广泛联合包括行政、商业、教育、民间志愿团体在内的各界力量,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区活动,取得了令人感动的成果。

 

2. 大津町屋关切会通过实地调研探访,在多方协助之下制作而成的“大津町屋地图”——“大津百町 まち遺産マップ 大津町屋探訪地図”(大津百町我们街区的遗产地图大津町屋探访地图),图中特别标出的是中町商店街和百町馆位置。图片来自http://w w w . m a c h i d u k u r i -otsu.jp/machiyabank/machiisanmap1503.pdf


基于城市策展视角的历史街区跨界复兴

——以大栅栏更新计划为例

作者:贾蓉

内容摘要:在城市复兴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往往被认为是历史街区活化复兴的最活跃的驱动方式。本文通过剖析历史文化街区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活化老街区的现象,采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思考跨界设计与艺术介入复兴城市的成效,进而以大栅栏更新计划为例进行说明,客观思考如何有效进行城市策展视角下的跨界设计与历史街区复兴之路。

 

4. 大栅栏设计周“人本”数据观测平台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王翔

 

写于赫伯特·W·弗兰克90 岁生日之际:即便是一位未来学家也乐于回望

作者:[德] 海克·菲勒博士

(德译英) [ 德] 苏珊娜·佩希博士

(英译中)汪芸

6.《绿色彗星》(The GreenComet),1960 年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7.《电子之舞》(Danceof the electrons)系列,运用模拟机创作,输出设备:实验室用示波器,屏幕直径为10 厘米,1962 年。


酷,维也纳式的魅力,以及惊人的活跃的思维都是赫伯特·W·弗兰克这位奥地利人的显著特点。现在,他与妻子生活在慕尼黑南部乡村田园诗一般的农庄里。他是一位经常去海外旅行的作家,也是一位艺术家和科学家,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能量与好奇心,直至今天。2017 年的5 月,他将庆祝90 岁生日,回顾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生。

 

赫伯特·W·弗兰克属于那些不同寻常的学者之一,对存在的一切都持有精准的看法,知晓我们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多见的老派的通才,有着令人惊讶的广泛兴趣。这位态度和善且多才多艺的人物在1980 年被授予教授头衔,作为自由作家已有60 个年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数载[1]。他的意图不过是改变世界,使之变得更美好一些。

 

在我看来,未来绝不可能是预先设定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总会响起这样的号召,即让我们思考希望生活在怎样的未来之中。而我们也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物:要做正确的事。不过,判断哪一条路会真正通向理想的未来总是不那么容易。我们所了解到的选择余地越大,间或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就越高。

 

赫伯特·W·弗兰克的终生成就不止一项。回顾他的人生,几部传记也无法写尽,将其中的任何一部单独提取出来都是一段完整的人生。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控制论专家、洞穴学者和哲学家。除去他维也纳特色的核心主题,即物理、数学与化学,他还将自己的兴趣拓展至心理学与哲学。1950 年,在维也纳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定居于德国的埃朗根和慕尼黑。

 

特别关注

栏目主持:萧冯

“问路中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6 年度优秀作者交流会综述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问路中国设计”——《装饰》杂志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暨作者交流会活动肇始于2014 年,今年已是第四届。本次交流会活动移师安徽合肥,由杂志社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举办,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气,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各位不同专业的优秀作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设计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2016 年度优秀获奖论文及作者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2017 第二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

编辑:朱发运、熊娜、谷丛、刘晶晶

资料提供: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

编者按: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是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首个学院奖。它创立于2015年,定位于建立一个中国当代创新设计评价、推广与合作平台,致力于成为艺术、科技与商业的跨界创新全球竞赛、一个创意转向财富与未来的实体创新加速器。迄今为止,已有全球46 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踊跃参与其中。


DIA 核心价值观是“东方智性、国力智能、生活智慧、创新智库”,倡导设计回归“智造”本源,汇聚世界创意资源,以期“集大成智慧,塑智造未来”。在智能制造大时代背景之下,DIA 独创“金智塔”评价体系,包含三层标准:基础标准,强调“设计之技”,包含功能性、美学性、技术性、体验性和可持续性等评价因子;核心标准,强调“设计之力”,包含民生贡献度、未来贡献度和产业贡献度等评价因子;顶层标准,强调“设计之道”,包含社会影响力、行业示范力等评价因子。


2017 第二届DIA 在首届大奖工作基础上,充分考虑大奖特色建设导向,对参赛作品进行专业细化及分类聚焦,形成四大参赛类别:“文化创新类”指以人文关怀与美学品质为导向的设计;“生活智慧类”指以生活设备与智能硬件为代表的设计;“产业装备类”是以工业生产与装备制造为代表的设计;“前沿科技类”是以新技术与新能源为代表的设计。来自39 个国家和地区的2720 件作品申报参加,388 件进入复评,其中35% 来自境外,最终129 件获奖。全部参赛作品当中,超过半数的设计者明确提出产业转化的需求。22 件脱颖而出,进入金智奖、优智奖、创智奖的最终角逐。5 月7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了大奖决赛,通过各个参赛者的展示和专家评委、大众评委的提问评选,在尊崇大奖宗旨基础上,产生本届DIA 的最终结果——金智奖2 名、优智奖8 名、创智奖12 名。本次《纸上展览》展示这批获得高度评价的设计作品,旨在引发对于“智造”,对于优秀设计的要素,以及设计对于未来的、民生产业的贡献度,设计对于社会与时代影响力的体察与思考。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洞察人性创意无界:

广告人熊超的设计实践及其理念

采访\撰文:黄德荃

内容摘要:当代人几乎生活在广告的海洋中,无论电台、电视、网络、户外……广告处处可见。随着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广告的形式也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传递信息的宣传功能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广告都必须具备的。为了有效传达信息,打动观者,广告竭尽艺术创新之能事。然而,形式固然重要,但要触动人心,给人深刻印象,却需要探寻更深层次的因素。洞察人性,把握、引导人之欲,也许是广告收到最大宣传效果的重要法宝。

 

观点

栏目主持:莫筱

透视中国动画低幼化现象悖论

作者:田保峰

内容摘要:中国低幼动画悖论是指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上,低幼动画备受批评与良好收益并存的矛盾现象。这种悖论的存因应该与动画作品作为文化商品具有受众二重性有关。当前低幼动画文化受众与经济受众并不一致,这种现状必定会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而消解,中国低幼动画需要尽快摆脱“伪低幼”动画创作观,侧重游戏性及注重叙事创新,以品质提升应对动画电影文化与经济受众统一的趋势。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需购买本期杂志,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如需购买《写在前面》(签名版)一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