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的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带您读《鲁滨逊漂流记》

外教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3-11-12

特殊时期,经典阅读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面对灾难,经典镌刻人性的高贵;

对抗逆境,经典传递勇气和力量。

那些穿越了时空的文字,

记录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类似的遭遇、相近的感伤。

谁在脆弱无助,谁在悲痛仓皇;

谁不愿守望家乡,谁不想偿还善良;

谁不曾执手相看泪眼,谁不忘掌灯把我们照亮。

经典是以梦为马,保卫信仰;

经典是身在沟渠,远望星光。





本期推荐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原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00元

978-7-5446-5560-6


《鲁滨逊漂流记》伴读本

王岚 黄川 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5.00元

978-7-5446-5574-3







名师讲坛






王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曾赴英国利兹大学访学,现任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及加拿大文学与文化。专著:《当代英国戏剧史》、《詹姆斯一世后期英国悲剧中的女性》等。国家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视听说》主讲教师。



向上滑动阅览


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成就和地位,英国作家狄更斯曾如此评价:“从未见过这样一本书,其中没有引人落泪之处,居然成了经典。”《鲁滨逊漂流记》是公认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为一部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作品,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一是它鲜明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二是它独特的创作风格。


与此前流行的远离现实生活的《阿卡迪亚》(Arcadia)等浪漫传奇和《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等说教味道浓厚的宗教寓言故事不同,《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一种以“真实”为最高标准的叙事文学形式,如实地传达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鲁滨逊漂流记》诞生于地理大发现之后商贸活动频繁、启蒙思想勃兴的历史浪潮之中,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高昂的人本主义思想。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向往的冒险故事,加上朴实流畅的叙述,使得小说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塑造了一个非常富有代表性的理性的资产阶级冒险家形象。鲁滨逊自力更生的精神、沉着冷静的态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他成为普通大众心目中的英雄。他在荒岛上二十多年的求生过程,影射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轨迹。虽然从外表上看,他日益变得像个衣不蔽体的野人,但事实上他对荒岛进行了文明改造:成功驯化和圈养山羊,尝试制作陶器,精心培养谷物,成功烤制面包,最终驯化当地“野人”,彰显了劳动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弘扬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曾多次引用鲁滨逊的故事来说明新兴资产阶级单打独斗的“自然人”特点。


在创作风格上,《鲁滨逊漂流记》是传统文学体裁的集大成者,既有传承,又有发展。这部小说不仅参考了以往“流浪汉小说”“历险记”“哲理说教”“日记体小说”、忏悔录等文学样式,还融入了政论、传记、游记、航海日志、商业簿记等多种非文学文体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鲁滨逊漂流记》是上述文体的大杂烩。实际上,笛福在这些文体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创性的整合,创造了一种“笛福式文体”。笛福的这部小说也许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历险记,开创了“荒岛探险”这一体裁,而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航海历险的原型人物之一。据统计,仅在小说出版后的40年间,就出现了40多个不同的鲁滨逊式小说人物。这种模仿跟风现象甚至派生出一个新的文学术语——“Robinsonade”,意为“鲁滨逊式的历险故事”。在我们熟悉的很多文学名著中都可以看到《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如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188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William Golding)的《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等,都继承了“荒岛探险”的主题。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英国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尚有不够成熟之处,如结构比较简单、表现手法有些单调、次要人物缺乏个性等等。同时,通过鲁滨逊虔诚自律、不屈不挠的正面形象,它美化了欧洲列强从事海外掠夺和殖民扩张的历史,包括黑暗的贩奴活动,为殖民形象和殖民理想的传播提供了媒介,是对欧洲殖民活动的拥护和吹捧。小说在构建西方父权制社会基本模式的同时,对岛上的土著居民进行了负面描写,将其妖魔化和野蛮化,以文学特有的形式肯定了帝国的扩张、侵略和殖民。


大部分读者从《鲁滨逊漂流记》中获得的感受应该是通过个人奋斗梦想成真的满足感,一部分读者会赞叹鲁滨逊这一经济个人主义代表人物的精明和理性,有些读者可能会批评小说中的殖民意识和对土著形象的歪曲。你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呢?现在你对这部小说的看法和原来还是一样吗?或许可以带着不同的眼光再细读一下这部经典。









走进经典《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作者笛福是典型的时代弄潮儿。因为出生于非国教徒家庭,他无法从政,实施政治抱负,而是在商海起起落落,大部分时间处于负债状态。他非常关心妇女权益等社会问题,曾提出应该兴建女子学校、精神病医院等。他根据长辈的日记发表了数据详实的纪实体小说《瘟疫年纪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1722),生动细致地再现了1665年鼠疫爆发时的伦敦。他积极支持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以英格兰政府间谍身份几度冒着生命危险北上爱丁堡,并通过大量的政论小册子和《评论》(Review)等杂志上的文章为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摇旗呐喊。1707年合并之后,他多次撰文批评英国政府短视,不遵守《联合法案》,没有真正体现对苏格兰的怀柔政策。

    笛福文笔犀利,人生阅历丰富,59岁时发表处女作《鲁滨逊漂流记》,大获成功,又接连写出《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珊娜》等作品,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普通人形象,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之前古典主义文学和传奇文学的写作手法,对英语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作品梗概

    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1632年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虽然家人希望他学习法律,但他一心向往海上冒险。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劝说,前往伦敦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创业伊始,鲁滨逊获利颇丰,对海上冒险愈加痴迷,也因此忽视了其隐藏的危险。他在一次出海中遭遇海盗,被卖至北非小城为奴,后伺机驾船逃离,辗转来到巴西经营种植园。然而,鲁滨逊不满于安逸的生活,不久便再次乘船赴西非偷运黑奴。不料船只途径南美海域时,惨遭风暴袭击,船沉人溺。鲁滨逊奋力挣扎,游上一处小岛,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鲁滨逊自力更生、艰苦劳作,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他成功驯化和圈养山羊,还制作陶器、播种谷物、收获粮食、烤制面包。虽然他曾想制造独木舟离开孤岛,但尝试失败后他逐渐放弃了这一想法。后来,鲁滨逊从登岛庆祝的食人族那里救下一个俘虏,将其取名为“星期五”,“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后来鲁滨逊带着“星期五”还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一艘英国商船在海岛附近发生叛乱,有人押解着三个俘虏乘坐小船上岸。鲁滨逊等人救下三个俘虏,夺回船只,并收服了船上的反叛者,最终顺利登船返乡。

    1686年,在小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19天后,鲁滨逊登上商船返回故乡,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鲁滨逊来到葡萄牙里斯本会见昔日旧友,得知自己在巴西的种植园经营良好,为他积累了不小的财富。出于宗教信仰方面的顾虑,也考虑到英国的人脉资源,鲁滨逊打消了在巴西安家的念头,决定带着财产返回英国。返程途经比利牛斯山时,鲁滨逊一行人遭遇狼群袭击,经过一番激战后方才脱险。回到英国后,鲁滨逊暂时中止了航海生涯,结婚生子,但他的内心并没有安顿下来。1694年,鲁滨逊以商人的身份重返海岛,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殖民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品赏析

    不同的读者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会对鲁滨逊这一人物产生不同的印象。例如,儿童听完故事后,大多会认为鲁滨逊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英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和冷静的征服者。在文学评论家、作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眼里,鲁滨逊的形象则更为复杂。鲁滨逊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是一个积极向上、顽强拼搏、聪慧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经济个人主义典型。鲁滨逊也是笛福心目中理想的商人:他不满于维持现状,不断地挑战和改变现有的生活。他离家出走,不仅是为了航海、冒险和旅行,还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告诉读者,耐心、勤奋和坚定是成功之本,在逆境中只要勇敢奋斗、吃苦耐劳,就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因此,鲁滨逊的孤岛求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成功故事,还代表了整个新兴资产阶级乃至人类的奋斗精神。

    不可否认,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员,鲁滨逊也有一些不大可爱的方面。他经常从经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凡事必先考虑得失。鲁滨逊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态度也过于理性和功利。鲁滨逊的大部分冒险活动都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特征,甚至从事贩奴活动,显示出殖民者剥削与掠夺的本性。在荒岛上度过最初的生存危机之后,鲁滨逊便开始以殖民者的眼光看待一切,进行他的文明构建。尤其是当岛上又来了一些水手之后,鲁滨逊默认了自己的“总督”这一称号,建立起一种类似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即便是对帮助过他的葡萄牙船长、帮他管理钱财的寡妇以及和他朝夕相伴的“星期五”,鲁滨逊也是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待他们。

    总的来说,笛福对鲁滨逊这一人物的刻画是成功的。与当时流行的浪漫传奇故事和宗教寓言故事不同,《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世俗的普通人形象,拉近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赢得了读者更多的认同。   

                                                                                                     ——摘选自

《<鲁滨逊漂流记>伴读本》

作者:王岚  黄川









经典诵读



向上滑动阅览


Chapter XVIII

A Footprint

(Excerpt)


It happened one day about noon going towards my boat, I was exceedingly surprised with the print of a man’s naked foot on the shore, which was very plain to be seen on the sand. I stood like one thunderstruck, or as if I had seen an apparition. I listened, I looked round me; I could hear nothing, nor see anything; I went up to a rising ground to look farther; I went up the shore and down the shore, but it was all one; I could see no other impression but that one. I went to it again to see if there were any more, and to observe if it might not be my fancy; but there was no room for that, for there was exactly the very print of a foot — toes, heel, and every part of a foot. How it came thither I knew not, nor could in the least imagine. But after innumerable fluttering thoughts, like a man perfectly confused and out of myself, I came home to my fortification, not feeling, as we say, the ground I went on, but terrified to the last degree, looking behind me at every two or three steps, mistaking every bush and tree, and fancying every stump at a distance to be a man; nor is it possible to describe how many various shapes affrighted imagination represented things to me in, how many wild ideas were found every moment in my fancy, and what strange, unaccountable whimsies came into my thoughts by the way.


When I came to my castle, for so I think I called it ever after this, I fled into it like one pursued; whether I went over by the ladder as first contrived, or went in at the hole in the rock, which I had called a door, I cannot remember; no, nor could I remember the next morning; for never frightened hare fled to cover, or fox to earth, with more terror of mind than I to this retreat.









名师荐读



王岚教授推荐另外两部经典作品:


1.《双城记》

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在其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双城记》是一部经典。它融合了历史题材小说、哥特式小说和社会风俗小说的特点,反映了19世纪欧洲的社会风貌,揭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是一部兼具内容广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2.《蝇王》

《蝇王》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被兰登书屋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百部小说之一。小说不仅探讨了“人性之恶”,还引导读者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残酷血腥和道德堕落,曾被视为对冷战及乌托邦未来世界的寓言性书写,能够引起读者对当今世界诸多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外教社经典伴读丛书


伴读本提供:

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作品梗概、章节详细摘要

有关文化、宗教、历史、地理、典故等难词难句的注解

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作品主题、所代表的流派及该流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拓展思考题

除了伴读本,本套读物还创新地配套了移动学习资源。支持随学随测、方便教师监控的“随行课堂”,将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随行课堂” 主要功能——

移动端呈现章节摘要和难词难句;

精选原著片段并配以录音;

阅读理解自测题自动评阅;

教师通过移动端监控学习进度、了解学习情况。


  即刻扫码购书  


往期精彩回顾:

阅读的力量|走进经典·名师领读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阅读的力量| 复旦大学张冲教授带您读《威尼斯商人》

阅读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带您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

阅读的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带您读《红字》

阅读的力量|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带您读《蝇王》

阅读的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带您读《英国浪漫派诗歌》



文稿策划及编辑 /邬安安 王笑歌 许高 李冰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全心致力于中国外语教育

事业的发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