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何走上安宁医疗之路?一个医生的自述

医学界 2022-03-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间有情宁养项目 Author 朱为民



我是一个老年医学和安宁专科医师。我在有生之年的心愿是,让每个人在面对老化和死亡时,都能够保有选择、尊严与平安。为此,我一直不停努力着。无论是照顾病人、演讲、出书,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在这条道路上,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会走上这条道路?

我仔细回忆了过往的经历,应该是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个人。
一部电影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像是戴着厚重眼镜,终日埋投在书堆里的那一种。一直到处中、高中阶段,成为一个医师的想法才逐渐成形。

从小,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的是,拥有一个喜欢亲近艺术的母亲。妈妈是高职毕业,工作就是做家庭主妇,兴趣就是看书、看电影。从小,妈妈就会带着我一起看书、看电视剧、看电影。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家里附近新开了一间大卫营影城,开幕的时候张灯结彩,多么风光。而我跟妈妈,每个星期都会有一天,吃完晚饭的时候,跟爸说:“我们要去看电影啰!”爸回说:“喔,骑车小心。”之后就坐上摩托车,到大卫营影城享受一个充满乐趣的夜晚。
也因此,我在学生时期就看了非常多电影,其中,当然有很多是跟医学和死亡相关的。而我最喜爱的其中之一,是由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主演的《心灵点滴》(Patch Adams)
这部电影于1998年出品,刚上高中时看到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小时候对于医护的认知,不外乎就是史怀哲、南丁格尔,她们拥有远大理想,做大事拯救许多人。看到这部片之后,让我了解到,医师这个角色可以有更多元的想象。
主角饰演的医师,40几岁才去念医学院,但是他不怕被人笑。因为他真心喜爱这门学问,因为他希望可以真切地帮助受苦的人们。即使是面对一群癌症的病童,他依然可以扮成小丑,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电影的结尾最令我难忘,主角因为还只是医学生就在外开设诊所帮助病患,所以被医学院教授们公审。教授问他:“你不怕病人死亡吗?”他是这么说的:“死亡有什么错呢?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死亡?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更人性、更有尊严、更体面,甚至更幽默的方式,来对待死亡呢?”
“一个医师的任务并不应该只是避免死亡,更应该增进病人的生活品质。”
是呀,生老病死,本来就是生命的过程。柯文哲医师曾在演讲中提到:“医师就像是个园丁,照顾着生命花园。”但植物也有荣枯,医师的角色就是想尽办法让花朵尽可能凋零得体面一点、有尊严一点,这不就是医师被赋予的使命之一吗?
于是,在看了许多这样的故事之后,我决定要去念医学院。

一部电视剧

2001年,我进入国防医学院就读。念医学院其实很辛苦,要念7年,于是在念书之余,我依然跟从前一样,有空的时候,就找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来欣赏。

在念书的时候,所有医学生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要走哪一科?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光是主专科就有二十多个,对懵懵懂懂的医学生来说,非常难以抉择。
2003年,我看了一部日本的电视剧作品:《小孤岛大医生》,剧情描述一位医术精湛的年轻医生五岛健助,从东京来到一座孤岛行医的故事。
这个岛距离邻近的日本大陆有点距离,必须要坐船,而且岛上也没有医院,只有这一间小小的诊所。对岛民来说,如果诊所里有一位好医师,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可以解决他们许多健康问题。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岛上原本只希望有位能开具死亡证明的医生常驻,减少岛民的困扰,因为大部分的居民,都选择在家里死亡,在宅善终,临走的时候,不需要到医院再接受一轮折磨。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位濑户上医生,几乎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全包,而且医术精湛。
看到这里给我很大的冲击,原来死亡也可以这么自然,原来死亡也可以就像是呼吸空气一样,在一吸一吐之间,我们出生,我们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有选择,选择家人、选择陪伴。
事实上,这部漫画里的孤岛医生是真有其人,本尊的名字叫做濑户上健二郎,1941年生,他从1978年来到位于鹿儿岛县下甑岛的诊疗所服务,原本只打算待半年,结果一待就将近40年。他陪伴岛上的居民,从生到死。
看了这部剧,隐隐地对这个陪伴从生到死的社区医师有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身为医师,除了治疗病人的病痛之外,如果也能够陪伴着病人与家人,一起走过死亡的幽谷,那该有多美。

一个人

最后,让我选择老年医学与安宁疗护作为人生的职志的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我是家中独生子,我出生时,父亲50岁。我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路看着父亲变老的过程,直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
1993年,我10岁。那时候的假日,爸妈常常带我到卫道中学的篮球场打篮球。卫道腹地大,篮球场多,都不用跟别人抢。父亲年轻时是军中的代表队,那时候的我好崇拜他,罚球线几乎是弹无虚发,甚至还可以投进几个三分球。每次要回家之前,爸都会说:“投个关门球!”我说:“好!”然后奋力把球丢出去。阳光映照着在空中移动的球,也照进了我的心。那年,被我视为偶像的父亲,61岁。
2003年,我20岁,就读国防医学院三年级。那年校庆学校开放,爸妈来台北找我,我想说好久没有跟爸打球了,便拉着他们、拿着篮球便往球场跑。但是,打了一下,就打不下去了。爸站在罚球线,投出去的球连篮网都没碰到就掉下来了。跑了几步,就气喘吁吁,直喊着要休息。我有点挫折,“怎么差这么多啊?”我想。但那一年,爸已经71岁了。
2013年,我30岁,父亲81岁,那时我已经是安宁专科医师。5月的某一天,他在家里跌倒撞到头,我们赶紧将他送到急诊室。在等着照片子的时候,爸喊着说要去上厕所。我跟妈把他扶到急诊室洗手间,在马桶前,我看着父亲双脚站不稳整个人站成斜的,双手抖着很努力地想要解开裤子拉链却解不开的时候,我知道他离我愈来愈远了。
诊断是脑出血,很危急。急诊室医师问我妈妈:“伯母,伯父的状况有生命危险,如果病情有变化,你要让他接受插管、电击那些急救治疗吗?”我母亲泪眼汪汪、六神无主,转过来问我:“你说呢?”那一刻我记得很清楚,急诊室很吵,隔壁床的病人正在急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烧焦的味道,心跳监视器滴滴滴滴的声音不断传过来,还夹杂着护理师大叫的声音……
当时,我才发现,即使我已经成为一个安宁缓和医疗医师,每天的工作就是问末期病人,要选择什么样的医疗,但是当今天主角变成了自己最亲的人,我依然会感受到无助、恐惧、不安、彷徨,一样需要医护人员的支持与陪伴。
那时,我才发现,医疗人员在病人重病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家属走下去很大的力量。也因此,我继续努力下去,用我的专业与陪伴,尽量帮忙这条路上遇到的每一位病人与家属。

成为安宁医师,我很骄傲

故事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安宁(宁养)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我们每天面对的其实是所有病人当中最棘手、也最难处理的一群病人。更何况,我们还要一起处理,病人和家属伴随死亡而来的压力、情绪、悲伤、关系重建……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我自己也常常想:“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但我想拜托大家,当觉得这条路很艰难,甚至想放弃的时候,请想一下,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让自己成为现在这样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我想你会发现,那些经验和故事,是自己拥有的最大的礼物。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这是一条困难的路,但这是一条值得的路。
与所有在路上的宁养伙伴共勉。

  疫情期间,你的医院还好吗?| 调查问卷  

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国家卫健委也再次发文,督促各地加快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工作。但2、3月期间,各级医疗机构运营均收到了疫情的冲击,并且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为了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疫情中各医疗机构的的运行情况和医生的执业情况,医学界发起“疫情期间医院运行状况调查问卷”,旨在将疫情中医疗行业的真实状况呈现出来。


填写问卷可能会花费5分钟的时间,只要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传递您的意见和态度。



如果您有更多想法希望表达,可以在问卷中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和您进一步沟通。您的个人信息将被严格保密,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来源:人间有情宁养项目
作者:朱为民(中国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主治医师)校对:臧恒佳责编:朱雪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