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认识西华大学,那就祝她生日快乐吧!

要过生日的 西华大学 2019-07-10


五十九载光阴逝去

五十九载暮去朝来

屹立在沱江河畔的西华大学

经历五十九年风雨依旧砥砺前行

明天就是

西华大学59周岁的生日啦!

您好,即将59岁的西华大学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西华大学



悠悠西华史


西华大学的校庆日定在每年的5月3日

你知道原因吗?

点击图片了解答案


回望过去,循着历史的脚步

感受西华大学的进步与成长

重新认识早已熟悉的校园

让我们一起穿越西华大学走过的59年




1958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会议期间视察郫县合兴乡红光农业社。次年,毛主席作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国家农机部决定在全国七个大区分别设立本科层次的农业机械学院。



1960年

5月3日,农机部以[(1960)农机教字62号]文批准建立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同年7月9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1960)川直人字第0384号]文任命杨诚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副院长。




1972年


7月,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


1978年

4月,学校获批省属重点大学。




1982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当年学校为1977、1978两个年级的731名同学授予学士学位。


1983年


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都农机学院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





1984年

9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1985年招收流体机械及动力工程、机械制造和铸造三个专业硕士生共10名。这是我校首获研究生招生资格。


2003年

4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




2008年10月

原中国企业管理成都培训中心/四川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西华大学,形成西华三水汇流的格局。



千年岷江水滋润出三千亩灵秀校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毛主席视察过的这方热土上,西华大学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两个专业300名学生,发展为89个本科专业,4万余名学生,为社会培养20万余名人才。



59年来,西华校门

也随着学校的发展变迁而更替

接下来,跟着西西一起去看看吧

↓↓↓


从校门变迁看时代风貌


校门,是学校重要建筑物和重要标识之一,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承载着学校的沧桑风雨,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变迁和师生的历史情缘。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初见校门时难忘的第一印象,毕业告别时的不舍情怀,都一一铭记在脑海,在岁月中积淀下深深的情缘。


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光的门楣

翻开校门的影像图片,轻叩记忆窗户

重温校门的前世今生

和校门前不同时代师生的精神风貌



上图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修建的大门(继承原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校门)。这是一张拍摄于1964年夏季的校门照片,照片反映的是西华大学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欢送1960级首届毕业生的影像,毕业生们乘坐的是一辆解放牌货车。不难看出,除了标志性的校门,并没有围墙。校门所在位置在今天楠苑假山与第二教学楼之间。



上图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校门及学生。1972年7月,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一个时代的照片,反映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以上学生们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姿势都比较整齐划一,衣着朴素、样式单一。1983年7月,成都农业机械学院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校门地址迁移到二教东头求是广场路入口处。



上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杜同院长(左一)与部分骨干教师在校门前的合影。杜同院长是中国著名的水力专家,三峡工程专家。



上图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电气系刘遂生老师与他的学生在校门前合影。这是八十年代中期建成的根号型校门,特色鲜明,别具一格。校门位于今天求是广场出口向南延伸40米左右。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与众不同的设计,一位设计方面的内行解释道:因为校园内的道路与连接校门外的道路不在一条直线上。



上图是位于锦地苑学生公寓与足球场西南角30米左右的临时校门,摄于2007年7月17日,它是因故改道而临时修建的校门。2003年4月,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7年9月初,学校赶在新生入学前完成了南大门的修建。校门紧邻国道317,这标志着校园扩展、延伸至老成灌公路。



上图是建成于2007年9月的西华大学南校门。这是一张拍摄于2015年5月31日学生毕业前的照片,身着学士服的学生们坐在南校门巨石前合影,男女同学青春靓丽,充满着朝气。



光阴荏苒,西华大学即将迎来她第59个生日。今天,西华园圃硕木秀,桃李芬芳。回眸历史,变化的是校门的形貌位置,不变的是师生的爱校情怀;变化的是校门上的校名文字,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西华人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


看了这么多各位西瓜籽是否对西华大学有更多的了解接下来请两名同学来讲述校史里的那些故事↓↓↓
听“我”说校史

近日,由档案馆主办的“呈校史风貌,传西华精神——第二届西华大学校史馆讲解员风采大赛”决赛在四教报告厅举行。比赛选手以校史为基础,以丰富的史料、精彩的图片,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学校发展历程,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校史馆学生讲解员蒋晶和张露获得了一等奖。



来,听一等奖获得者娓娓道来

他们了解的校史故事和他们的所思所感

﹀﹀﹀永远的好父亲——杨诚01



附上讲稿

↓↓↓

 永远的好父亲——杨诚

蒋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西华大学校史馆讲解员蒋晶,来自18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刚刚啊,媛媛为咱们讲述了杨院长艰苦创校的历程,让我们认识了我校的首任领导—杨诚院长。回顾过去,杨院长始终是一个奋斗者!从延安到成都,从革命者到教育者,可以说,哪里需要他,他便到哪里。其实,深入地了解了杨院长后,我发现他不仅仅是工作能手,还是一位好父亲。

     杨院长,共有4个孩子。其中,大女儿二女儿是双胞胎,因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故取名新中、新华。三儿子,出生在沈阳,取名杨晓东。四儿子,取名为杨晓曦。作为四姐弟的父亲,尽管杨院长工作十分艰辛,但他总以乐观的精神感染着孩子。自从杨院长来到四川农机学院工作后,他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平时是星期六晚上回家,星期天下午返回学院,忙时星期天也不能回家。最初学院没有配车,他为了节省时间,自费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用于上下班和联系工作。从学院骑车回家,有40多里的路程!每次到家,他总是全身湿透,必须洗了澡才能吃饭。他的子女却从没有听到一句抱怨的话。

     虽然杨院长陪伴子女的时间很少,但他总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当谈到父亲时,四儿子杨晓曦这样回忆到:“每次过年,父亲都要从学校带来他精心晒干的玫瑰花,亲手为我们蒸制—台湾年糕。大年初一,父亲把蒸好的年糕切成片,蘸上鸡蛋清,用油煎得黄澄澄的!我们吃着香甜的年糕,脸上笑开了花儿一样。是啊!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的陪伴,那些日子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温暖。从父亲身上,他们学会了笑对生活。

     尽管杨院长与儿女们相处的时间不过十余载,但他对子女们产生的影响,却是一生的。1937年,杨院长放弃了大学学业,奔赴抗日圣地延安,在那里度过了八年的时光,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特别重视子女的革命传统教育。他常常给孩子们讲抗战时期的所见所闻。比如,七·七事变后大批青年学生奔赴延安、延安大生产挖窑洞的故事。还经常教孩子们唱《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卖报歌》等延安时期的革命歌曲。有一年夏天,他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 ,带四个孩子去重庆参观了“红岩村”“松林坡"等多处杀害革命志士的遗址,瞻仰了“革命烈土纪念碑”,还让孩子们写了参观笔记,表达自己的感想。杨院长去世时,儿女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而今,他们已经年过半百,当踏上父亲曾经走过的延安路,在那片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儿女们更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当年的艰辛和他身上体现的革命精神。

     读着父亲曾经读过的书,看他写的笔记,儿女们像是来到了父亲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在儿女的心中,他永远是一位好父亲!

     回顾杨院长的一生,儿女们说他是一颗种子,走到哪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我想,他应该还是一个播种者,种下了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也浇灌了四颗幼苗,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将杨院长作为父亲的那一面分享给大家,今后,我还想给大家讲更多的故事,愿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收获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谢谢大家!



校史馆的那些人,那些事儿02



附上讲稿

↓↓↓

校史馆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张露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校史馆学生讲解员张露,来自2017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今天,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我不仅仅是我自己,而更像是一个万花筒,一个展现讲解员们与校史、与校友不解情缘的万花筒。

很高兴我能成为讲解团的一份子,在这里,我遇见了岁月在校友们身上开的花儿,深切地感受到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与祝愿。讲解员黄蓉说:“我很珍惜与校史,与校友对话的机会,讲得越多,对这份使命的执着与热爱越浓烈,越鞭策自己追求卓越”。她还说:“我很喜欢为校友讲解,他们看着我,像是在和曾经的自己对话,我看着他们,像是在和未来的自己对话,同时我们都在和历史对话,碰撞出来的东西是无法言语的。”每次为校友讲解完后,她都会问学长学姐们六十周年校庆的时候还回来吗?他们说,还回来!到时候还让黄蓉讲,黄蓉说到时候她还在,就这么说定了!这样的约定虽然不一定会实现,但黄蓉说,就是想种下这么一颗种子,说不定哪一天就开花儿了呢。这份横纵于老校友和未来的校友之间的情谊更让旁观的我满是动容。

常言道,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在校史馆里,流年似水,岁月如歌,留下的是逝去的青春,带不走的是对母校的怀念与深情。回来的校友总会在校史馆的老照片墙前驻足良久,回忆往昔。2017年4月,校史馆接待了1969届的校友,当他们看到展板上杨诚副院长的照片时,集体向照片深深地鞠了一躬,他们用这种悄无声息的语言表达了对杨诚副院长的缅怀之情。为他们讲解的学姐说:“当时我真的忍不住眼泪,我想,我们讲的是校史,而他们听的是情怀。”而另一位学姐说:“当看到此情此景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如此浅薄,曾以为我们讲述的只是校史,但其实我们讲述的是曾经的岁月,未来的希望,是情怀,是感动。”

于我而言,吾之幸事有三,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幸幸在能在最好的时光邂逅校史馆,通过了层层选拔,并留到现在,是校史馆让我对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热爱和难以割舍,还有老师们在我们背后撑起一片天,让我们学着做人做事,让我们更敢拚更敢闯。二幸幸在相遇相识相知一群有缘人,我们的团长大可说:她对于讲解团,大概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大家都说:校史馆带给自己的远比自己带给校史馆的多得多。可我想说,你们带给我的更多,在新生专场期间,在短短的一个周里,十六个人接待了21个学院,7000余名新生,共108场讲解。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纵然大家都很疲惫,但依然充满着欢乐,满满的正能量,整个团体像家一样温暖。三幸幸在能听学长学姐们回忆曾经的往事,说起他们的青春岁月,就像坐着时光机,穿越到过去,又像是通往未来。

讲解团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是我的讲述暂且得告一段落了。但我们会在校史馆,带着西华的历史期待与你相遇。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想了解更多校史故事吗?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吧!



栉风雨 始同行

1960起

古蜀倾 绵延去

西华永进取

知难而进 自强不息

永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每一个西华人来说,我们应该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发掘力量的源泉,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为书写新时期发展的新篇章扬帆远航。


如果你认识西华大学

那就在西华59周岁生日到来之际

祝她生日快乐吧!


西瓜籽,你们有什么祝福要说给母校听

在评论区告诉西西

让我们一起祝亲爱的西华大学生日快乐


推荐阅读


我是谁?2分29秒的感动,送给所有西华人

燃!今天,西华师生共同做了这些事儿!

在?打气球吗?能免费送书的那种!

放榜时刻!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学霸啦!



作者:夏文光、王舒

编辑:刘欣颖、王舒

部分图文来源:校史馆

编审:王舒、黄潇


每个在看,都是一次鼓励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