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博删Les超话 | 彩色的幸福,何时能被看见?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19-12-01


201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称“性倾向不止一种,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都属正常,绝不是疾病”;


2019年4月13日下午四点左右,新浪微博“#Les”超话被封。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文章中明确指出,网络中的内容,“如果涉黄涉暴、违法违规,不管是哪种性倾向的内容,都应该坚决清理”。然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同性恋内容与涉黄等相提并论,将性少数群体视为非正常性关系,必定会引起舆论的焦虑,也无形中加固了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的污名化。


一年过去,同样的情形却再次发生。


2018年4月15日,我们曾写作一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一年之后,我们再次修改推出,希望能让彩虹的真实和幸福,被更多人所看见。


因为:


“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


“消除偏见,理解差异,应是社会的信念”。



正文分割线




在推特上,有一位《哈利波特》的书迷询问作者罗琳:


“罗琳,非常感谢你撰写了《哈利波特》这个故事。但是我非常好奇,为什么你说邓布利多是同性恋?因为我根本看不出来他是那样的人。


罗琳的回复成为了这一话题下的“神回复”:


“或许gay本来就和你口中的普通人没什么不一样吧。


这不禁让人们想到这张图:

(图片来源网络)


我想起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段旅行。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阴沉沉的城市。


你不知道走到哪条路口会迎接一场大雨,也不知道在下一条大街是否会与彩虹不期而遇。在一个气候阴郁的国度,“包容、开放、多元”却是它的标签。


在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六色彩虹旗。红橙黄绿蓝紫,六色为同性恋标志,意思为“同志骄傲”,代表同志多元性。

红——生命

橙——治愈

黄——阳光

绿——自然

蓝——和谐

紫——精神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街头)


这里的街头也有许多成人用品商店,里面贩卖着男女、男男和女女使用的各种用品。这些物件陈列在橱窗里,高声告诉外来的游人,这里的爱情不止一种,这里的需要不止一种,有一种文化提倡“尊重和平等”。

许多朋友不理解何谓“同志骄傲”,网络中也有这样的评论:

“当个同性恋患者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变态……”


是啊,同志骄傲,为了什么骄傲?


我想,是因为接纳自我。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自己的精彩。“真我”与“幸福”未必能轻易得到诠释,可人类从未想过要停下脚步,也从未想过要丢弃自己。


认识自己是第一步,接纳自己是第二步,活得真实是第三步。“同志骄傲”,是因为他们清晰认识了自己,在社会偏见和压力中接纳了自己,有勇气去活得真实;骄傲的是有勇气面对自我,能够走进阳光,为自己的权利努力呐喊。


(图源网络)


我看过一部电影。1997年1月16日,陈小春主演的电影《基佬四十》在香港上映 。


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的故事。一个知名的教授,德艺双馨,整个家族都以他为傲,拿他炫耀,并依靠他的财富。可是,他却没有得到过任何关心和温暖——因为他是gay。他的同性恋人是他生活中唯一的慰藉。


然而,当教授去世,葬礼上,他的家人依旧不允许恋人前去拜祭。因为他们怕教授“晚节不保”,家族名声受到玷污。


最后,恋人仍然忍不住来到了灵堂的外面,在门外长久地跪着。他被教授的家人发现,被侮辱而后撵走。最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教授和他的恋人

(图源:电影《基佬四十》)


我听过一首歌曲。


《Take Me To Church 》中唱着:一对同性恋人幸福地生活着,有一天其中一个的同性恋身份暴露。在“丈夫”外出工作的时候,他被一群医务人员强行从家里拖了出去“接受治疗”。


人们用电极、火烧、刀刻对这位同志实施暴行……最后,“丈夫”回来的时候,只看见草坪上的一具尸体。


图源:歌曲《Take Me To Church 》MV


总有一些声音说同性恋者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因为他们无法“传宗接代”。


可是“生育”的权利和自由,究竟属于旁观者还是当事人?当《生门》中的女性因必须生育孩子而大出血濒临死亡,当性少数群体因为无法生育广受歧视甚至迫害,我们是否应该坚持“生育至上”的价值观?


其次,科学研究也证明同性恋家庭收养的孩子,并不会比异性恋家庭的孩子在认知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别,也不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甚至,在养孩子上,gay fathers有的还能比异性恋爹娘们表现出更多温暖(比如对孩子笑得更多)、更多和孩子的互动(更愿意跟孩子聊天)、对孩子的需求响应更为及时、对孩子的不开心和小心思都更为敏感…

 

总有一些声音给他们贴上“艾滋”的标签,殊不知“艾滋”并非源于他们,并且社会的偏见、歧视和忽视选择了把他们赶到阴暗的角落。


总有一些声音还说,“自己性倾向有问题还跑去找异性结婚,毁了别人的一生,卑鄙!”


是呀,没有人应该打着“无奈”的旗号伤害他人。可是,同性恋为什么要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要做让自己和别人都不快乐的事呢?


正是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害怕被视为异类,害怕这会影响到他们家人对他的看法、社会对他和对他家庭的看法,害怕影响他的工作、学业、发展……


在环境的压力之下,他们只能用社会标准下“正常”的方式去让自己不那么害怕。没有人可以拿“无奈”作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可造成同妻、同夫群体出现的,造成家庭悲剧的,究竟是性倾向还是我们的社会?


(图源:三联网)




有人说,你们自己偷偷摸摸去爱就可以了,干嘛非要让社会看见,非要特立独行呢?


“发声”,不仅仅关乎爱情,而是因为人人生而平等。


“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


“消除偏见,理解差异,应是社会的信念”。


对任何一个群体权利的尊重并不依靠德行:

不是因为女性贤良淑德而赋予权利;

不是因为黑人兄弟勤劳勇敢而赋予权利;

不是因为残障群体积极向上而赋予权利……

而是这些权利本该属于他们。


同样,任何一个群体中,都会出现高尚和低劣的品行,都会出现好人和坏人,但是并不能因为某一个群体中出现了部分不那么好的个体和行为,就可以剥夺这个群体的权利。


尊重性少数群体的权利,就是尊重每个人追求、拥有幸福的权利。


(图源网络)




在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我看到荷兰婚姻法的演变。


这两位男士,佛兰克和麦克,是荷兰第一对结婚的同性恋者。他俩的戒指陈列在博物馆。


(图源:作者拍摄于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


代表着誓言的婚戒紧紧相依。在这两枚戒指的记忆中,他们的主人交换彼此誓言的那一刻,将被镌刻为永远。


(图源:作者拍摄于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

 

这是荷兰的第一本同志结婚证。或许很多人不能够理解这样的一个小本子,对于同志的意义。然而,当一个真正的同志看见他,必然会湿了眼眶,因为其意义的厚重,不仅关于爱,更关于长久被忽视、压制的权利。


照片里,他们的笑容,让人动容

(图源:作者摄于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

 

假如人群中有3%~5%的个体是性少数群体,那么,我们国家大约就有4200~7000万的性少数群体。


假如我们对他们拒绝或排斥,那么,我们就有4200~7000万的同胞会痛苦,如果他们强迫自己迈入与异性的婚姻,那么,就有4200~7000万的不幸家庭。

 

我有很多同性恋朋友,他们早上起床,穿衣服洗漱,出门上学/上班。堵车,挤公交,开车。到学校/工作地方,上班/学习。中午吃饭,下午下班。挤公交,堵车,抱怨。听歌,打电话吐槽,聊微信逛朋友圈。到家,吃晚饭。晚上娱乐活动,睡觉,或者睡前性行为再睡觉。


我有很多异性恋朋友,他们早上起床,穿衣服洗漱,出门上学/上班。堵车,挤公交,开车。到学校/工作地方,上班/学习。中午吃饭,下午下班。挤公交,堵车,抱怨。听歌,打电话吐槽,聊微信逛朋友圈。到家,吃晚饭。晚上娱乐活动,睡觉,或者睡前性行为再睡觉。


天啊!“他们”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模一样,除了性倾向不同。


每个人都渴望着获得爱,每个人都想要被爱——


遇上一个对的人,从此成为“我们”,和爱的人交换誓言,接受亲人与朋友的祝福;看着父母眼泪婆娑,和朋友在典礼结束后起哄打闹,肆意感动落泪……


同性恋者与其他人,又有什么不同?


(图源网络)

“他们”都有爱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他们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努力学习工作,他们希望生活和生命能精彩,并为此而努力地活着。


“他们”却也在偏见和歧视中成为了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被抑制,存在的记号被抹杀。他们不被社会所看见,即使明明也那样真实地站立在人群里。




请让社会看见“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


请善待“他们”,请善待“我们”。




空白

作者:郭凌风

编辑:方丹 刘文利

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输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