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遇上非意愿性关注怎么办?

周珺,刘文利 爱与生命 2019-12-01

非意愿性关注(unwanted sexual attention)是指对他人发出明确带有性内容和性意图的令人不悦的语言或行为,包括公然的行为或语言,比如当女性从面前走过时,一个或一群男性向她发出不受欢迎的哨声、嘲讽和猥亵的话语;或是男性在交谈时盯着女性的胸部或身体;或是或明示/暗示性行为意图的口头言论。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性骚扰三种形式中的一种,其它两种分别是基于社会性别的骚扰(gender harassment)和性胁迫(sexual coercion)。顾名思义,构成非意愿性关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这种性关注是违背被骚扰者意愿的,同时给被骚扰者造成了不适和反感。这种非意愿性关注可能以多种形式出现,言语的或行为上的,图片或声音,可能是直接提出的发生性行为的请求,也可能是旁敲侧击地问与性有关的问题。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会给被骚扰者带来心理伤害或心理虐待。美国国家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时期受到非意愿性关注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在外表、学业、身体意象(body image)方面的自卑和低自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当今时代,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可能成为非意愿性关注的来源。比如在公共论坛上或私下聊天里出现的明确含有性信息的语言,包括问及被骚扰人的性器官、性生活、个人隐私、明确提出或旁敲侧击与性有关的行为,以及发出与性相关的声音、信息或图片等,还有“微信撩妹”,甚至是当下互联网上流行的“文爱”现象。本篇文章从以下六个方面为父母帮助孩子预防和应对非意愿性关注提供建议。

1.  引起重视,但也不要过度惊慌

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开始产生性吸引并受到性关注是很正常的。但其中有一些性关注,无论是来自陌生人或熟人的猥亵性言语甚至是行为都可能是对孩子有害的非意愿性关注。然而,很多父母特别是孩子的父亲(他们很可能自己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状况)在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有些父母认为每一个人在一生中特别是青春期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需要大惊小怪。事实上,当孩子亲历非意愿性关注时,常常会感到无助、害怕甚至产生抑郁情绪,而父母无所谓的态度更会加剧他们的无助感和焦虑感,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伤害,同时也不利于父母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亲子关系,进而不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因此,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在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应及时了解事发后孩子的感受,肯定他们的感受,并赞扬他们及时跟父母沟通的做法,同时鼓励孩子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个人界限,比如教会他们什么是许可(consent),什么是拒绝,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给予许可或拒绝,这样做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都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和孩子言传身教。

同时,一些父母在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会表现出过度的惊慌,这也是不可取的。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想要保护孩子的急切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伴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与独立,与其寸步不离地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如鼓励孩子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个人界限。

2. 不责怪孩子,要站在孩子一边

提到非意愿性关注,一个常见的迷思是非意愿性关注是由受骚扰者自身造成的,特别是当受骚扰者是女性时,很多人会认为是因为女性自己的穿着或言行举止引诱了他人的非意愿性关注。当受到非意愿性关注时,孩子(尤其是女孩)会认为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招致了这种令人讨厌的性关注,从而会产生对自己身体的厌恶和羞耻感。一旦孩子产生了对自己身体的抵触感,他们便更有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在受到性骚扰或性侵害时也更不愿意去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当孩子遭遇类似的状况时,父母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非意愿性关注是对他们身体权利的侵犯,而受到这样的对待绝不是他们自己的错,更不应该因此而产生自卑和羞耻感。同时,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比如将孩子遭受非意愿性关注简单归结于结交不良朋友或沉迷于网络,而可能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复杂性。父母应该积极关注孩子在事发后的情绪变化,安抚他们情绪的同时保证能和他们畅通、平等地交流,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是和他们站在一边的。

3.  和孩子谈论什么是公共场所的性骚扰

公共场所的性骚扰指在公共场所,比如交通密集的地铁站、火车站、商场、酒吧等发生的性骚扰。由于在这些场所,一般都人流拥挤,很容易让人浑水摸鱼,也不好举证,所以常常成为公共场所性骚扰发生率最高的地方。像其他形式的性骚扰一样,公共场合的性骚扰包括含有性涵义的口头或肢体行为,比如故意摩擦他人身体,在他人非意愿的情况下触摸、拍打或捏掐,以及色迷迷地注视他人的身体,和不顾其他人感受大讲“黄色笑话”等。公共场所发生的性骚扰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一行为的普遍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据英国“制止街头性骚扰”组织(Stop Street Harassment)2014年在美国的一项全国性普查表明,受调查的1,058名男性和982名女性中,65%的女性和25%的男性曾在公共场所遭遇非意愿性骚扰(见下图)。


街头性骚扰的普遍率(红色代表女性,灰色代表男性)


在我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做过一项非随机抽样调查,在近200名被访者中,70%多的被访者曾在公共场所被陌生的异性抚摸;在公共场所遭到过异性包含性内容的玩笑、谈论、辱骂的占60%多。

不要觉得性骚扰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就不和孩子谈性骚扰和它的危害,这种做法会使性骚扰行为正常化,也会忽视性骚扰实际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遇到了性骚扰,父母应该第一时间观察到孩子的情绪甚至生理变化,并及时和孩子沟通,确保孩子安全后告诉他们受到性骚扰绝不是他们的错,也不要为之感到愤怒或情绪低落,并明确地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样的遭遇。父母在和孩子普及有关性骚扰的知识时,要特别教会他们如何预防性骚扰的发生,并提前演练在不同场所应对性骚扰的措施。以下几种教孩子应对街头性骚扰的做法可以供父母参考。

1)请求街上其他成年女性或一家人陪同一起走到安全区。比如:“那边有一群人朝我吹口哨、喊叫,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能不能和你一起走这段路,尽快离开他们。”

(2)立即拨通可信赖的朋友或父母的电话,并一直保持通话状态直到走到安全区;

(3)立即走到人多的地方,或街边有人的商店或饭馆里;

(4)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大声呼喊,比如:“你的行为让我作呕,离我远点吧”;“如果你有女儿,你敢跟你的女儿说这样的话吗?”

                                                 

4.  留心孩子使用的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使用者众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频频发生的网络性骚扰、网络性剥削等不法危害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性健康。父母在提供给孩子手机等接触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工具时,应留心孩子在看什么,感兴趣什么,特别是让孩子沉迷的文化产品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关注。一些影视作品里往往会传达狭隘的两性感情观和恋爱观,比如无论是否喜欢,来自异性的性关注必然是女孩梦寐以求并感到骄傲的事情。这让很多女孩在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很难区分对方的语言或行为是否恰当。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观看他们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或各类娱乐节目,并创造机会和孩子交流节目里传达的对两性关系的不准确或错误描述,比如问孩子:“电视里的女主角都明确提出了拒绝,那个男生还是不依不挠,你怎么看?”此外,父母可以多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如和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饭桌上,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与孩子交流当下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现象和文化等,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辨别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


5.  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

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的一个很关键因素便是教会他们如何说“不”。让孩子知道未经他们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可以在违背他们意愿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触碰他们身体的任何部位。无论是搭肩膀、亲吻还是其他性触碰行为,只要这样的行为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他们就应该立即说“不”,并及时告知可信赖的成年人(比如父母/其他监护人)以寻求帮助。很多孩子会因为同伴压力或社会性别规范而羞于说“不”。很多女孩从小被教育要保持女孩应有的“甜美”、“乖巧”、“温婉”等形象,当她们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比如被异性挑逗,甚至是强迫发生肢体接触时很可能会因为羞于拒绝而选择服从。同样地,很多男孩从小被教育要有“洒脱”、“不拘小节”等所谓“男子汉气质”而要求自己“能忍则忍”。当他们遇到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非意愿性关注时,他们很可能会屈从于同伴压力或“男子汉气质”而羞于说“不”,更不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因此,父母应在孩童时期就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让孩子知道他们有说“不”的权利和应该说“不”的场合。针对孩子因为同伴压力或社会性别规范而羞于说“不”的情况,父母可以根据以下的一个提问清单帮助孩子消除障碍,勇敢说“不”:

(1)是否让你感到不舒服?

(2)不敢说“不”是否是因为害怕伤到别人?

(3)不敢说“不”是否是因为害怕自己因此表现得不像个“男孩”或“女孩”?

(4)是否会因为朋友或同学的压力而不敢说“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重要的是,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个人界限时,还应教会孩子如何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和权利,当做/说出了令他人不快的行为或言语时(即使是无意的),也应该及时道歉,因为那是不尊重他人身体权利的错误行为,只有在维护个人界限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才有利于建立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

                                         

6.  保证孩子的安全

随着孩子逐渐步入青春期,他们也开始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也会更愿意和朋友或同龄人待在一起。父母在尊重孩子享受他们的个人空间的同时,也需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在和同龄人相处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比如告诉孩子酒精和毒品会影响人做出理智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尽量避免酒精,更不能碰任何毒品;去人多的场合,尽量结伴而行;保证通讯畅通,及时告诉父母自己的处境和需求;不要搭乘陌生人的车,即使是同龄人;教会孩子应该如何有效地拒绝非意愿性关注,用什么样的言语(包括肢体言语)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大声喊出“我不喜欢这样,你住手”,“我不感兴趣,你走开”或“你让我感到很不舒服,离我远点”;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了性骚扰或性侵害,在保证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大声呼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其他人听到孩子的呼救,实施正当防卫。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监护人,当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有责任与孩子一起面对和克服难关。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可能已经承受的精神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并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保护机制,这也是保障孩子健康、福祉和尊严的必要做法。


作者:周珺  刘文利

编辑:刘文利  周珺

参考文献

[1] Barak, A., & King, S.A.2000. the Two Faces of the Internet: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Internet and Sexuality,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pp.517-520.

[2] Barak, A.2005. Sexual Harassment on the Internet,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Vol.23, No.1, pp.77.

[3] Cooper, A.1998. 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 Surf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Vol.1, pp.187–193.

[4] Dansky, B., & Kilpatrick.D.1997. Effect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W. O'Donohue (Ed.), Sexual harass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Boston, MA: Allyn & Bacon, pp.152-174.

[5] Fitzgerald, L.F., Gelfand, M. & Drasgow,F. 1995. Measuring Sexual Harassment: Theoretical and Psychometric Advanc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pp.425-445.

[6] Hesson-Mcinnis, M.S., & Fitzgerald, L.F. 1997. Sexual harassment: A preliminary test of an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27, pp.877-901.

[7] JM Whealin & JL Jackson. 2002. Childhood Unwanted Sexual Attention and Young Women's Present Self-Concep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Vol.17, No.8, pp.167-181.

[8] McKenna, K.Y.A., & Bargh, J.A. 1999.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on the Inter- ne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Media Psychology, Vol.1, pp.249–269.

[9] Stop Street Harassment 2014. Unsafe and Harassed in Public Spaces:
A National Street Harassment Report. Reston, Virginia.

[10] 纪康保,对性骚扰说“不”[M]. 中国公共场所性骚扰情况严重,2018年4月9日引用自 http://eladies.sina.com.cn/nx/2005/0730/2112177946.html

[11] [美]威廉•L•雅博,芭芭拉•W•萨亚德等,认识性学[M]. 插图第六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爱白文化教育中心译,2012:450-45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