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我们需要严师、高师还是明师

教师博览 2024-04-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炳翰轩 Author 太行过客

所谓的名师是指向相对外在的功利标准,而“良师”指向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依据的内在标准。

假期与家长朋友聊孩子的教育,朋友非常善于反思,说自己孩子目前虽努力但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不自信,有可能是在之前的家庭教育中,自己要求过于严格所致。他说,老派的教育总担心孩子骄傲自满,所以一味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总得不到肯定,便没有了自信心。

朋友口中的“老派教育”引起了我的思考。是的,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有“严师出高徒”之说,崇尚“师道尊严”,崇尚“从严从高”要求。

《论语·公冶长》中有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宰予当时被孔子骂得狗血喷头,但后来的优秀却成就了孔老夫子“严师出高徒”的佳话。

当年,朱元璋请宋濂教导太子,宋濂颇犹豫。自古“伴君如伴虎”,他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态度和尺度教导太子,便问:“小儿顽劣,能训乎?”朱元璋为了让他严格教导儿子,回答了四个字:“不死即可。”可见传统教育对“严师”的鼓励。

“严师”的优点是有权威,让学生有敬畏之心,教育的效率高;另外,“严师”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容易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但在我看来,随着时代发展,“严师”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严师未必出高徒

首先,崇尚严师的传统是从封建社会沿袭而来,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的礼教影响,使人的“人格”发展天生不健全,很少具备独立完整自由的特质。封建专制下,人的服从性依附性明显,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严师大多出高徒”。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由此可见,彼时的学生对老师绝对敬畏,绝对服从。

但随着社会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逐渐被塑造,以“服从”为特征的“严师出高徒”理论就显得越来越苍白,没有根据的“严”会带来学生的不适与不解,一味地“严”会带来学生的逃避和对抗。

其次, “严师”大多是“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多理解少”的老师,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在意成功的结果而非人的发展,喜欢整齐划一而非个体分析,所以,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成长出现一定问题。“严师”非常喜欢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可他们不知道,不关注孩子心理状况,压力未必成为动力,大多会成为孩子的病历。

最后,“严师出高徒”中的“出”字本身就说明:“严师”教育中的高徒呈现并不是普遍现象。在我看来,是纯粹的“精英教育模式”。严格甚至严苛的标准和过程俨然淘汰孩子的冰冷程序,尽管有少数的“成功者”可以成为炫耀的对象,但多数孩子在持续的挫败下只能走上沮丧和放弃的暗路。

严师未必出高徒,那么高师呢?高师就一定出高徒吗?

何为高师?在我看来,是拥有高超技艺的老师,例如打出好铁的铁匠,种出好花的花匠,可以写出妙文的语文老师,能解出奥数题的数学老师等。

高师出高徒同样跟时代有关系。

在知识垄断信息闭塞的年代,拥有高超技艺的老师的确比金子还珍贵。因为你没有别的渠道学习,只能跟着具体的人也就是“高师”学习,“高师出高徒”实质上是资源垄断的体现。

另外,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效率至上,要求人们尽可能多做事情完成任务,提高效率与效益,所以拥有技术就显得无比重要,“高师”就显得无比重要。

彼时,“高师未必出高徒”,但“没有高师”,就一定“没有高徒”。

这样的高师同样关注的是“技艺的传承”而不是“人的发展”。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同样说明: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高师的技艺”。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于“高师的技艺传承”,那么“高徒”的出现自然也就成为了小概率事件——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总是少数人。

而时代在发展,不经意间,我们已进入大数据和信息时代,人的发展也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只要你想学习,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等着你;只要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航线,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到达彼岸。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可以成为我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依据和教育目标重塑的蓝本。该报告指出要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调我们面对的未来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就需要我们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时刻,我们最需要的是“明师”,明白什么?

明白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并不是要给予孩子已知世界中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孩子拥有一种能力——面对未来世界的生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当然需要终身学习能力和健全人格

明白孩子心身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明确指向,健全人格和幸福能力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知晓孩子心身发展的规律,利用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研究成果,将实践研究的目光投注到每一个个体身上,给予恰切的指导和帮助。

明白学科学习规律。作为学科老师,还要在学科研究的领域有更好的专业成长,明白学科学习原则性的规律和方法,实践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学科的层面对孩子的终身学习做出独特贡献。

韩非《五蠹》中说:“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我所说的“明师”一词大概是从这里得到的,但我所认为的成为“明师”却并不是为了韩非所说的“显荣”,否则就成了所谓的“名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所谓的‘名师’是指向相对外在的功利标准,而“良师”指向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依据的内在标准。

所以,在我看来,“明师”就是“良师”。


来源:炳翰轩编辑:刘   鹏     初审:余   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
2024年《教师博览》,一定给你新感觉
《教师博览》邮发代号及定价: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创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师博览》,教育品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sblzzs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