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AI合成照片网络筹款,是骗捐吗? | 夜读

中青校媒 2024-01-11


求助信息绝不是随意“包装”的产品



【第1205期】

者:任冠青

摄影:中青校媒记者 武蕊(山西农业大学)

来源:中青评论 (2024-01-10版)





真实性是开展公益活动的基石

近日,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发布的一则捐赠信息引发争议: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用真诚的眼神看着特写镜头,图片配文写着“80多岁的周奶奶照顾瘫痪的老伴,女儿又得重病,帮她筹生活补助”。对此,有博主发文称,该页面疑似使用AI合成照片,涉嫌骗捐。

对此,客服工作人员回应:正面照片因隐私保护会进行AI合成,今后会对智能生成的补充图片进行标注。成都市民政局表示,已对涉事产品下架处理,责令涉事组织整改,若造成捐款人误信可退款。

真实性是开展公益募捐的基本前提。按照该店铺客服人员的说法,项目故事中,有些当事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照片,或不希望将自己的照片对外曝光,出于对他们隐私的保护,该组织会采用侧面拍摄、背影拍摄、AI制图、空镜头使用等方法展现。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AI合成当事人特写照片,且未在明显地方进行标识,与侧面、背影拍摄等做法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与本人形象有显著差异,已然违背了真实性原则。正如有网民所言,“我宁愿你明着打码告诉我保护隐私,也不愿意看‘好心’ P图,更何况还是AI生成的。”这样的虚构泡沫,无疑会抬高社会信任成本,让捐赠者产生被欺骗的负面感受。

当然,也有人认为:若的确如涉事公益组织所说的,除了老人正面照片是AI合成,其他信息均真实可信,那么,这样做也无伤大雅。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募捐主图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通过照片,人们可以直观了解当事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等。甚至,他们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都可能让人心灵产生触动,继而决定出手相助。

只是,这些慈善义举,应当被真实细节所激发,而不是被看上去很有“冲击力”的虚构照片所诱导。当本人照片都能被AI随意“演绎”,人们也有理由质疑:有关当事人的其他信息,究竟有没有“水分”?涉事公益组织的操作,是否足够专业规范?值不值得被捐助者信赖?公益活动的公信力是需要用心呵护的,一旦质疑开始蔓延,社会信任的根基就会受到动摇,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当人们再看到类似的求助信息时,就会多一些顾虑和迟疑。显然,这对那些真正亟需援手的困难人士并不公平。

对公益组织来说,提前征求受助人及其家人的意见,在发布信息时注重保护其隐私当然无可厚非。但个人信息不容虚构,捐助者的知情权同样应该被尊重。根据我国慈善法规定:开展募捐活动,应当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不得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因此,不管是使用打码、侧面、背影照片,还是使用抽象的宣传图片,都比AI合成图更加合法合理。

其实,真实本身就有触动人心的力量,相比于为了吸引关注跨越真实性的红线,用虚假图片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涉事公益组织不妨多在挖掘真实细节上进行发力。笔者就注意到,相关捐赠页面对周奶奶境况的文字描述较为泛化,比如“家住农村的孤寡老人周奶奶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有时候可能一天都没有人和她说上一句话,甚至简单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难题”。

如果能在核实真实情况、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地还原其现实困境,明确周奶奶具体需要什么帮助、捐款会被用在哪些地方等信息,同样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与爱心,进而帮助求助者渡过难关。

总之,真实性是开展公益活动的基石求助信息也绝不是随意“包装”的产品。坚守公益规范,规避AI合成技术的滥用,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主播 潘   萱剪辑 黄丹艺视觉 李科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I合成照片网络筹款,是骗捐吗? | 夜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