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众银行风光不再?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丽娟 实习生 李子墨

导读:曾经的“互联网银行”光环越来越暗淡。

作为互联网银行的代表,微众银行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

有媒体发现,今年上半年,微众银行的个贷产品“微粒贷”的借贷利率下调,年化利率整体下降约2-3个百分点。微众银行对此回应:上线以来,微粒贷的平均利率是呈现下降趋势的,这得益于其账户运维成本持续下降。

也有报道称,深圳银监局对微众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继续降低微粒贷产品利率。

对比微众银行近三年财务表现,不难发现,下降的不止是微粒贷的借贷利率,还有净利润增速、净息差、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愈发接近传统银行的水平。

对于贴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创新等标签的微众银行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随着近两年消费金融的大发展,腾讯系流量带来的红利期可能将越来越短。而作为持牌机构,微众银行也将愈发受制于各类银行业监管指标的监管。

尤其是面对传统银行全面实施科技升级战略,科技人员成为最重要人力资源安排,微众银行的先发优势还有多少?

 

微粒贷承压

微粒贷的变化是个风向标。

微粒贷是微众银行上线的第一款产品,尽管微众银行还有微车贷和微业贷,但是在微众银行APP上关于该行的5项产品介绍中,微粒贷就占了3席,地位显而易见。

一家民营银行副行长形象地称,微粒贷,就是微众银行的“现金牛”。

只是伴随着借贷利率的不断下调,以及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大爆发的背景下,微粒贷的业务逻辑和客户定位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根据微众银行年报披露,个人贷款客户中七成以上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其中相当部分从未在任何金融机构获得过融资。

区别于可以从银行获取信用卡的优质用户,这类借款用户属于次优级用户,不仅是当下很多消费金融公司都在力争的客群,也是很多银行逐渐开始下沉的用户群体。

更关键的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是一片红海。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显示,消费金融行业已亮起红色警报灯,利润空间收窄,多家机构甚至有明显的业绩下滑。

无论是有牌照优势的消金公司,还是有场景优势的互联网巨头,都有增速下滑势头。即便是微粒贷,坐拥天然流量的优势也正在变弱。

不同以往,微众银行并未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微粒贷的用户数量。一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向记者分析,从微众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来看,微粒贷的用户增速可能也在下滑,腾讯流量的红利期可能快要结束了。

于是,价格战很可能成为微粒贷用来守住存量用户,开拓新增用户的重要手段。这多少又重现了当年银行业产品同质化竞争最激烈时,各大行围绕贷款、吸存、转账等业务展开的价格战。

 

业务突破不顺

即便是拥有腾讯这种互联网巨头级别的流量优势,微众银行也不得不向外去寻找新场景。

2015年,微众银行开始推出微车贷,寻求与二手车市场的合作;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微业贷,目前仅针对广东、江苏、湖南等11个省市的小微企业客户开放。

不过,与微粒贷的辉煌业绩相比,微车贷和微业贷要在业内占领一席之地,尚难。

微众银行从未在年报中披露微车贷和微业贷的具体经营数据,只在回复媒体问询时提到,到2018年12月,微业贷仅仅服务了34万户小微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微众银行依托腾讯的社交网络,在个人信贷领域有先发优势。不过,无论是二手车市场,还是小微企业客户,微众银行都不掌握核心场景和客户数据,很容易就沦为资金提供方。

这与许多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逻辑是一致的。金融科技公司负责场景、流量、数据,传统银行负责风控和资金。

但微众银行又不具备传统银行的资金优势,成立以来一直都在寻求与传统银行在资金方面的合作。2017年底,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银行达到50家,分享了75%的业务。

直到2018年,微众银行推出了智能存款业务,一度成为揽储利器。2018年年底,该行各项存款余额实现较年初2795%的增长,有点“存款立行”的姿态。

不过,智能存款产品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中途微众银行的智能存款曾遭遇叫停下线。尽管如今已恢复上线,但是银保监会加强智能存款产品监管与整顿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绕不开的监管

在民营银行有限牌照下,微众银行已利用自身优势,做了许多突破性创新。只是,越往后走,监管的压力会越突出。

一个重要表现是,曾经一度让微众银行引以为傲的几项核心数据,正慢慢接近传统银行水平。

根据微众银行发布的2019年同业存单计划显示,关于净息差,微众银行已经从2017年的7.02%高位下降至2018年的3.81%。招商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18年净息差为2.57%。

关于资本充足率,微众银行从2017年的16.74%,下降至2018年的12.82%。招商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18年资本充足率为15.68%。

从数据表现来看,微众银行的核心赚钱能力在下降,制约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充足率遭遇瓶颈。

几项数据叠加起来分析,不难看出,微众银行可能已经告别高速发展的阶段。今年年底就是微众银行成立满五周年,或许,在其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是时候要更关注资本压力和资产质量压力,想想银行的核心业务要怎么进一步突破了。

封面图片:微众银行官网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程瑛

责任编辑:王婷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xhscaijingguojia@163.com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