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教育真谛:让孩子成为一个全人

王育琨 王育琨频道 2021-11-23


现场现物现时临在,

万缘具足灵然地头;

空无所空自性爆发,

妙有妙用众妙之门。



小提琴曲 MY WAY:to DO or to BE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280in4a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提琴曲 MY WAY,诠释了地头力的生命状态





《地头力》一书的策划编辑黄维益,日前给我发了一个短信:


“王老师,您回头写一篇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吧。现在的家长普遍头疼怎么管孩子的问题。我觉得您母亲那个“是人不用管,用管不是人”用在儿童教育上也非常好啊。”


黄维益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试教育现在走偏了,一如过去30多年我们过多注重发展经济的收入,而没有强调内在的修为。我们经济上去了,但是大德亏了。


一个深切地痛点是:今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蜂拥到日本去扫货和网购。据日本人的统计,最近五年中国人去日本扫货和网购的价值总额是3万亿美元!


3万亿美元!20万亿人民币!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日前我见到日本经济学家栗下照弘,请教他这个数字的真实性。他沉定了一会儿,板着指头推算了一下说:“如果扫货和网购加在一起,3万亿美元是可信的!”


中国人不相信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产品了!中国人不信任中国人了!这事就是最大的悲哀。深刻反思,这个表象就是我们长期不重视经济发展的“全人”,而过多迷信能赚钱的“能人”的缘故!


现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人的观念开始向孩子倾泻,使得他们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而很少看重内在同理心和爱心的修持。我们已经品尝了非“全人”经济的苦果,我们不可以再把“非全人”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


全人教育,最早由庄子提出来。他几次通过哀邰它、王骀等寓言提到“全人”。庄子是用来形容一种内涵圆融、浑然一体的大德。因为还没有散开来分解为仁、义、礼、智、信五个维度的德,故称大德。


“大德”,是从人内在的慈悲心和大爱出发,可以感受到周边人的痛苦和纠结,他们可以千方百计找出办法来,用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恰恰好解除痛苦和疑难。正是在从本心出发做出利他事业的过程中,他们智慧满满。


刚上市的拙著《地头力》,就是以开发全人为主题。


地头力就是从你的本自具足的慈悲心和同理心出发,发愿去解决一个人世间真实的苦痛,可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并且善用关系的能量,拿出一个当下独一无二的绝活(解决方案)。用我老娘的话说就是:“回到你的地头,头拱地出绝活”。


“地头”,可不仅仅是田间地头。更是现代工作的现场,是现代人所有关系的节点。每个人都活在无穷无尽的关系节点中,每个当下的抉择都会影响你的成长和生命。如何获得成长和丰富生命?就是看您在每一个当下的发心和努力,是否可以给无穷尽的关系方带来利益?为他人创造价值,这是聚集关系能量最关键的节点。诚可谓:



现场现物现时临在,

万缘具足灵然地头;

空无所空自性爆发,

妙有妙用众妙之门。


每个人每个当下都有1000路可以走。但是,我老娘告诉我,你作为人的全部自尊,就是聚精会神当下的活计,头拱地出绝活就成了。


当一个人聚焦地头发力出绝活后,中外古今的智慧便都开始有了一个汇集的契机。我们活在人和大自然无穷尽的关系恩典之中,当我们聚焦地头发力拿出独一无二的利他价值时,广宇关系能量都会被调动起来为助推我们拿出绝活。


我发现,地头力,这个中国农民的活法,还是世界通行的活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地头力的妙用无穷,但必须头拱地做事才体会得到。一如尼采所说:


“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

 

老娘是一幅中国人不屈不挠价值创造者的画像。生活的压力,让老娘压根儿就没有“空转”的意识。压力挑战就在眼前,机会也在眼前,没有外来的东西可依靠,她就只能靠原力觉醒。她也没有别的本事,所有的能量就只能来自“头拱地”——“力出一孔”;所有收入的来源,也仅仅来自“头拱地”——“利出一孔”。她必须回到生命的根处,必须唤醒原力,必须发挥她的所长。


当下难,意识牵,究竟苦,心力散。高意识思维具有生长力,低意识思维具有抵消力。

 

你个人在人生中还有困惑吗?你的公司还有纠结吗?你对撞醒、激发、开启团队内在的源头活水还找不到破解之法吗?你对从低意识思维向高意识思维的转化还没有摸到切实的路径吗?那就请你打开这本深具诚意的书,读下去。这里面,没有说教,没有鸡汤,只有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如何在每个绝境的当下,头拱地走出了一条原力觉醒之道。


照镜子,观自己,转心智,往返求。一路上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有可能撞醒、激发和开启你自性中巨大的无穷性,有可能开启团队内在的源头活水,拿出“一针刺破天”的绝活。






《地头力》简介

“头拱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母亲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土地上万年生生不息的密码。10多年做企业的经历,20多年潜心研究一系列企业组织的运行案例,生命质感经过理性审视,作者提出了开启个人与组织潜能现实路径的地头力理论。


地头力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生命原力,揭示了中国人10000年生生不息的密码,即:清空一切经验、束缚和预设判断,用直觉力,现场、现物、现时对真问题做出灵动反应,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头力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聚精会向当下要力量,脚踏实地,拿出不同凡响的绝活;

二是开启潜能、自性爆发,由内生出万法的一个无极能量场;

三是把个人无极能量场转化为组织开放的活泼泼造物能量场。


华为30年,植入了一条生命大根。华为能量场可以“倾宇宙之力,造华为之妙有”。地头力诠释了华为能量场,华为能量场也诠释了地头力。


地头力,是在中国人生命与中国公司生命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原创的经营管理哲学与管理理论。中国智慧是普世的。


中信出版社2017.7出版,各大网站有卖



《地头力》以开发全人为主题,还是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阅读下文,将会唤醒您对地头力的丰富体认。


附文: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来源:领教工坊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父母将自身的担忧转化为压在孩子背上的包袱;不间歇的补习抚慰了父母内心的不安,却让孩子在无尽的白纸黑字中逐渐丧失对书本的热爱;“成绩决定论”使父母和孩子在条条框框中拼命挣扎,最后却发现,原来,人格与习惯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教育的本质,是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教育本身并不会带给我们想要的物质条件。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如何使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让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郑贸)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从德国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个八音盒。这个小玩意儿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比我的小手指甲盖儿还小的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每个边缘都无比光滑整齐,就像一个微缩的精密仪器。扭动发条,流水般的音乐淙淙地流了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天籁一般。从那一刻开始,德国,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的名字,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十多年后,我考入了北大德语系,再后来,我真的踏上了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土地——璀璨群星般的哲学家与科学家,质量一流的产品和设计,引领整个欧洲的强大经济实力……但在德留学三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事后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为什么全球各国似乎对德国人过于“宽容”?而留学的后期,我和一个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终于找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答案。


当时我还没有结婚,对怎么带孩子也没有概念。刚开始,在我眼里德国人带孩子特别随意,孩子爱爬哪爬哪,爱吃土吃土,完全不管。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后来我对德国的家庭教育改变了看法。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01

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02

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承诺

A Promise Is a Promise

德国有句谚语——Ein Mann, ein 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


这种重视承诺的品质,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这成就了全球对德国品牌的信任。


A Promise Is a Promise(《这是一个承诺》)

合作

One for all-All for one

这套绘本中的一本,书名就叫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讲的是一只腿脚不太好的小老鼠,想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也收获了不少的朋友,每个朋友都不完美却都各有所长,他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很多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这是一本很典型的德国教育绘本,它讲的是一个简单却没法人人做到的道理——“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教给孩子认识合作的力量。


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发现,德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来德之后,感到不大习惯的原因之一——中国留学生更习惯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德国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非常习惯并善于团队合作。


研读一本小说的时候,老师会布置读书报告,而这个报告,常常是要求几个学生一起完成的。比如一个人负责查找作家生平,另一个人则负责梳理小说的脉络,这样几个人一起,互相帮助磨合,做出一份体例完整的报告。我想,这种团队精神,应该也是德国足球与德国制造“战无不胜”的原因吧,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分工明晰的德国工厂,每个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岗位,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One for all-All for one(《了不起的新朋友》)

公德心

A ball for all

德国对公德心的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为的就是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有公德”“能帮助他人”的人。在德国,除了家庭教育层面,还有社会教育层面的作用,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一份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所有的孩子。


在德国,你绝对看不到车辆横冲直撞、杂物占领走廊的情况,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会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努力不去打扰别人。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了下雪的时候,邻里之间轮班扫雪,为大家开辟道路,仿佛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车辆上路后,见到行人总是提前减速,偶尔还会停下来,伸手示意让行人先走……每个人自觉规划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间都有100%的安全感。


A ball for all(爱捣乱的瑞可)

同情心

Sharing is fun

德国有很多绘本,里面出现的小动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并不是完整健康的,他们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点问题或是残疾,这种人物设定在国产绘本中是没有的。而事实上在德国,老人摔倒一定会有人来帮忙,遇到残疾人时,会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一个凌晨,下着雨,我一个人从柏林到海德堡,和当地的同学失去了联系,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岁的老先生,给我伞,帮我找酒店,还默默地帮我付了房钱。如果问我德国绘本最特别之处、或是最让我赞赏之处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里面泛出的无差别的同情心。


Sharing is fun!(《树上的苹果不见了!》)

此外,比如规则、比如担当、比如给予、比如严谨、比如礼仪、比如坚持、比如见解独立、比如自我认知,都是这套书中每一本书的要点,也是德国家庭教育的各个要点。


03

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教育


网上经常看到“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其实,德国不是没有学前教育,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学”的内容与我们不同。德国当然也有幼儿园,幼儿园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课,当然了,这也是在德国“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


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会对他们进行如何做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


在德国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而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规则,教孩子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伦琴、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多达102人。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来源:转载自蓝橡树,原刊于《遇见美好》,中信出版社出版。

导言:郑贸,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编辑:木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