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正非:造物—改命—无我

王育琨 王育琨频道 2019-09-05


造物--改命--无我

王育琨

自性爆发是万有基

王阳明咏致良知四首诗,用直白的语言,深刻的寓意,说出了一个活泼泼大生命的路线图。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其后学分歧渐显,争辩日增,本为修己治世之学,不幸堕入空谈心性、概念游戏的玄虚陷阱之中”(许嘉璐)。

王阳明这四首诗真好!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1)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2)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3)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4)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致良知四首诗,深入刻画了致良知的四个层面。

其一,自性本自具足,人们却被自己的偏见拐带着跑了,沦落为偏见的奴仆。

其二,良知本无动摇,人们习惯外求,终日被烦恼见闻迷惑,徒令自己苦恼。

其三,自性能生万法,人们却颠倒迷离,枝枝叶叶去外寻,错失万化的根源。

其四,良知自在当下,人们抛却无尽宝藏去做乞丐,离开万有基——行动,造物。

活好一辈子,活好每一天,活好每一个当下。一刹那接一刹那的良知,一刹那接一刹那的真善美。当下万有的根基,在于行动,在于造物。

阳明心学,本为经世致用之学,300年来却不幸坠入空谈心性、概念游戏的玄虚陷阱之中。当然,也有无数的觉者。

比如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学了王阳明的心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后,即刻改名陶知行,后又改为陶行知。著有《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三代诗,我理解就是说人生要融会贯通三部书。

融会贯通三部书

第一部大书是各种各样的文字经典,那是人类文明迄今为止经验和智慧结晶。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结晶中,找到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钥匙。出版物是无尽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选择无限的出版物,是人们一个取舍。而文字经典,永远是人类文明结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大书是指社会世事人性。这部书宽阔厚重,没有强大的悲悯心,不经历千难万险的磨砺,很难读出世事人性的况味。我们看到各行各业,都有没读过多少书的人,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通过的苦难考验,却可以用痛苦创造辉煌,从而成为顶级的巨匠、企业家和政治家。他们读懂了社会世事人性这部书,可谓入木三分。

要活出有创造性的人生,还必须勇敢向世界的苦处行,去观察和体悟这个世界的恶悲苦和问题。当你向世间的苦处行,去触摸到人世间真正的悲苦和危机,你又刻骨铭心地想去找到界问题的办法时,第一部书“人类文明的结晶”,就会照亮你眼前的黑暗,读懂了自性和天赋潜能,读懂了天性背后的悲悯和勇敢。

第三部大书是“无字天书”——读懂自性和天赋潜能。相比第一部和第二部书来说,第三部书最重要。读懂自己的天性这部无字天书。需要时时刻刻反复追问:我是谁?我一生干吗来了?我该怎么度过这一生?我的天赋潜能是什么?我如何发挥我的天赋潜能?人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内在的巨大的无穷性给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大课题。读第一部书和第二部书,都是为了读懂这第三部书。

文字经典、世事人性、自性潜能,是人一生离不开的三部大书。三部书来回对比映照,是一种有独特的高效。一些有大成就的巨匠、企业家和政治家,都是融会贯通了这三部大书的人,尤其是读懂了自性天赋潜能这部大书,找到了开发自己天赋潜能的路径。他们在毁灭性的挑战和苦难中,拿出了独一无二的绝活。现代人中,稻盛和夫与任正非是融会贯通三部书的杰出代表人物。

任正非融汇贯通了三部书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漩涡中心,任正非镇定自若,被逼不断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每个当下都说着直白的话,却每每直落根本,圆融一体,具有大历史观和大政治观。让人看到一个“从人类文明的结晶,寻找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的战士和智者。

任正非与华为的成就,向世界验证了陶行知的《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个三代诗,蕴含着贯通三部书,拿出与众不同的利他绝活的不二密码。

1.锁定标靶

任正非厌恶空谈。他贯通三部书的目标很清晰——造物。一切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服从于真善美造物。他要搞全球化经营,他可以去熟读西方的法律体系,从这些文明的结晶中,寻找华为全球化经营的具体路径。法典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还必须看懂世事人性和自性天赋这两部书。三部书融会贯通,而分分秒秒不离标靶。

这个标靶就是绝活。人靠绝活立身,企业靠好产品实现高收益。个人、企业没有其它可持续的道致富。分分秒秒把当下工作做得没有挑儿,都做成与众不同的绝活,人就可以升官发财,企业就可以可持续成长。这是任正非的法宝。

2.坚定不移地向内

一般人习惯于等、靠、要,要等待最佳时机、要依靠强势的机构或公司,需要一些外部条件的齐备。而任正非却笃信当下聚精会神做事。在往前推进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可能性被激活,事物有着无穷的可能性。

他坚信每个人有巨大的无穷性,每件事有巨大的无穷性,每个当下有巨大的无穷性。他坚定不移地向内开发这种无穷性。诚可谓“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3.甘愿做个“无事人”

43岁被炒了鱿鱼,没有人雇佣他只好自己创立公司自己雇用自己。严峻的现实,让他认识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自己真是太渺小了。先前却常常自以为是,致使人生跌宕蹉跎。如果早知道一点开放、包容、灰度该多好呀!也不会蹉跎掉宝贵的生命。

意识到自己渺小,才看到了年轻人的了不起,才会甘愿做个无事人,放手给年轻人去搏生命。这里的一念之仁,可了不得!“无为而无所不为”,这个千古家庭、组织和国家治理的宝典,成了任正非开启华为奋斗者巨大无穷性的钥匙。

4.以众人之私,成众人之公。

任正非深通人性,人有两个根性,一是堕怠,一是欲望,

堕怠是人的天性,这是有创造力的大生命的天敌,是组织成长的天敌。如果破除这个天敌?必须靠这个人自己!因为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我驱动的。

激活人的私欲,战胜人的堕怠。每个人都想升官发财,每个人都肩负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族命运的的使命。任正非直面这个真实,他非常喜爱人的这个动力源。他要依靠欲望这个原动力,激发每个人升官发财的欲望,战胜根性上的怠惰。

于是,任正非成了世界上最会分钱的老板。通过工薪、奖金、分红三种方式,把收入向一线员工倾斜,使得华为奋斗者成了世界上最高收入的群体之一。

5.削足适履,为了一切可追溯

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千古一理:削足适履,实为不智之举。

任正非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在华为放手经营10年,华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时内部山头主义林立,贪污腐败令人发指。发动上下讨论互动写成《基本法》以后,他感觉意识上的暂时一致,对贪婪的私欲没有任何约束力。于是他转向了美欧经过200多年人性之恶磨砺出的机制流程。前后花了100多亿美金。当时,不少人反对,说把人捆死了,不适应中国和华为的实际情况。

但任正非却提出了“削足适履”,坚定地向前推进,一定要把私欲限定在透明的框框里。现在这套机制流程,演化成一切可追溯的数字管理。在美国政治力量拼命要封杀华为的当下,一切数据驱动,一切可追溯。十几年了,一直并聘请美国最权威的审计机构KPMG对所有账目审计,证明华为没有得到政府补贴,没有什么违规运作。。当年不舒服的“削足适履”,成了华为今天透明化经营的法宝。

6.造物—改命—无我

世界有着巨大的无穷性。人作为在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偏要在知识思维上把自己整得了不起,那只不过是个活死人。想凭借死人的东西创造出一片天地来,是不可能的。惟有行动起来,激活原本看不见的无穷性要素,再对三部大书分分钟反思醒悟贯通,才可能拿出与众不同的绝活。

只要能拿出与众不同的绝活,就已经改变了命运。这时,你的意识和思维,已经大大不同。因为你经历了锁定目标,喜爱目标;你还把当下的生命全部交给了目标,死磕,死磕,死磕;在你把生命交给目标的当下,你的心是纯粹的,是可以链接天地万物的,拿出与众不同绝活的同时,你也拿出了一颗纯粹的心,拿出了与天地并精神的良知。你在“无声无臭”之间,已经实现了改命。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昙花一现。一刹那接一刹那的美,一刹那接一刹那的善,一刹那接一刹那的真。你拿出不二“绝活”了,那是上一刹那的事。如果你不能一切归零,自以为是就会长大了,你就会躺在过去的“辉煌”中,瞬间变成了活死人。你还想拿出与众不同的绝活,你就必须一切归零,一切从零出发。一切从零出发就是无我。这是你活泼泼生命自然而然的事。

任正非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悟透了这个生命真谛。他知道一切都在变。他敢于直接去激发每个人升官发财的欲望,却可以坐收人们心性变化的渔利。

“造物—改命—无我”,这就是任正非的生命路线图。他在华为的顶层设计中,锁定了“每个人的自我超越”。他确信,你一旦尝到了“造物”的甜头,你就停不下来,你的意念你的思维你的生命,都会走上另外一种轨道。这就是:“造物—改命—无我”。

在国运生变,内忧外患,波及到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的时期,人们可以从他的话语中汲取力量。而看到有任正非在,我们总会感到欣慰。

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每个当下,聚精会神造物,把手头的活做成与众不同的绝活,也可以铸就一个不凡的人生。

我们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来总结:

 

唯有天下至诚,

能立天下之大本。

 

王育琨

2019.3.2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0140mml96j

电影《交响人生》,讲述了前苏联指挥家安德烈和他落魄的朋友们与年轻的著名小提琴家安娜关于一场因缘际会的演出的故事。当安玛丽奏响小提琴的刹那,她的身世也借由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重现。音乐又舒展了她的翅膀,带着安迪和他的乐团,飞向和谐的顶峰。



附文:王阳明诗10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来源:大道知行

心学大师王阳明被称为 “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在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世界公认的,他的散文成就也不容怀疑,但王阳明的诗在诗坛上却受到了一些冷落。王阳明一生写诗600多首,这些诗作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人生悲欢离合的艺术概括,是他思想智慧的结晶。今日我们摘选了阳明先生的10首诗歌,读这些诗,定会对我们了解心学大有裨益。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过,世间大多数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见妄见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这首诗是说,良知是成为圣人的秘诀,不可被烦恼见闻迷惑,陷入求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恼,应当直指圣学的真髓即良知。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功能,其一直在我们心中,未曾远离,只是我们日用不知,有时甚至违背了它。错用功就是丢下良知,却向外找寻善恶之判别依据。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告诉我们,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万化根源总在心”这句意思是说,时间纷繁万物乃至万物之间的变化、关系都在人的心中。王阳明自己笑自己,以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心外去求,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首诗写得非常形象。“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两句刻画了一幅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画面:一个乞丐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要饭,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里有个无尽宝藏。这个无尽宝藏就在人的心里,就是“良知”。


这首诗是说,良知自在心中,不可外求。第一句中的“无声无臭”源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句中说,无声无臭是天地万物之基础,也可以说良知即是宇宙的根本。因此,王阳明感叹道,我心即良知,其中藏有取之不尽的真理,世人却不知求其于心内,而是将其抛弃,求之于外,所以在后句中吟道,这就像乞丐乞讨一样。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蔽月山房》诗据记载为王阳明12岁时所作。年仅12岁的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感叹,其中"山高月更阔”更是说明山于月相比虽小,但与我却很高大,这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或许当年的王阳明没有想很多,但这诗却让今人读来感想颇多。



《喜雨(南赣作)》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王阳明曾任南赣巡抚,他在南赣崇义县打败以谢志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王阳明就地勒石纪功,于茶寮石崖绝壁上刻石,取名为“茶寮碑”。这首诗写的是战胜以后,在返回路上遇雨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得志后的豪情,以及军旅中依然关心农事的细心。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写这首《泛海》时正是他人生最为困顿危厄、进退维谷的时候。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孰料刘瑾还要赶尽杀绝,在他奔向贵州路途中还想暗害他。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骗过了尾随之人,并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毫不畏惧,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泛海》这首诗体现了玩阳明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游靖兴寺》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靖兴寺在湖南醴陵西山,相传为唐代大将李靖所建。这首诗写靖兴寺“鹤住龙蟠”,仙灵之气十足。前三句都是衬托最后一句的。



《示诸生》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尽,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示诸生》是王阳明的一首七言诗。主要讲了人本来就具有天然无雕饰的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书籍。若能发挥良知,便可成就德业。第一句中说的“天真”指良知。王阳明认为,要想成就德业,致良知便可,因为每个人都具备,所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者阅读古书。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这首诗是说,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得这种不用功的用功、不修之修的奥妙,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饥来吃饭倦来眠”来源于禅宗故事,最早见于北宗禅师、普寂的弟子、神秀的徒孙懒瓒和尚的《乐道歌》,其歌有云“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本文参考书目为《王阳明诗歌选译》转载请注明。


2019全新奉献,全线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 专注(死磕)× 做好(绝活)

喜马拉雅有声《地头力》








地头力:自性爆发,拿出绝活。 潜能量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