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穆:王学真着精神处

钱穆 王育琨频道 2023-01-21

钱穆大师音频演讲


阳明学真着精神处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王阳明

无有不行而可以知阳明之所谓良知。阳明格物穷理,则根本脱离不了一个“行”字。天理在实践中,良知亦在实践中,天地万物与我一体亦在实践中。不实践,空言说,则到底无是处。——钱穆

诚可谓: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无有不行而可以致知者。

钱穆先生一下子抓住了阳明学的真着精神处:在行动中即物穷理。用在今天企业语境中,就是惟精惟一造物,创造大美绝活,解除人世间的痛点。所有内在的良知光明,都在大美绝活上见。一如任正非所说:

没有氮化镓技术绝活的支撑,稻盛哲学如何能走向世界?

王阳明先生龙场顿悟自性光明后,对人宣讲没人听得懂。于是,他收敛了自己,只讲一般人听得懂的东西。他就开始讲“知行合一”。50岁在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致良知”,是他历经百死千难方征得的,分外珍惜。《年谱》说他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他在不同场合谈过这个话题: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日尚疑未尽,今日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此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卒入于支离。”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在500年前发出的告诫之语,在500年后的今天,对于当下方兴未艾但又喧嚣聒噪的“阳明热”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剂。阳明当年可以“做圣人”,但今天的企业家则应该适应今天的语境,就是做一个“造物者”。造物者不得了,可以同“造物主”同辉。

阳明先生特别慈悲。他心心念念的是普罗大众是否可以经由“致良知”而觉悟人生。他谨记:“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 晚年他更进一步,他把“致良知”与“致知”混着用,而且最后几年就集中在“事上磨练”。

他就怕人们把“阳明心学”当成腾云驾雾成“神”的阶梯,而不肯把全部生命交给为解除人世间痛苦的事业上。钱穆先生耄耋之年写阳明学述要,深得阳明的气质与魂灵,他在《阳明学述要》中提炼出七个大纲,而把“事上磨练”放在压轴,篇幅最长。他想们人们“头拱地,出绝活”,千万别流于空谈。

昨天本频道发表《稻盛和夫:提升心性须在事上磨》,稻盛和夫说的真好:

提升心性,无需到深山闭关,该干啥干啥,工作便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我的哲学,是我在创造我的半导体产品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和卡点的心得体会,是在惟精惟一攻关时的一抹灵明。你不做产品,怎么能讲出活的稻盛哲学?


我发现,王阳明、钱穆、稻盛和夫和任正非这些巨子,都用最简易的大白话,传播着最深刻的大道。诚如钱穆先生所说:


装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当个愚夫笨妇,我会。我本来就是。

王育琨手记
2020.10.28

阅读精选:
稻盛和夫:提升心性须在事上磨
阳明成心学前的生命线
正非灰度哲学三个定理
灰度哲学助他走出了抑郁
内卷化的根因与化解
每个人的套子和盔甲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
蒋介石为何说中日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冈田武彦:王阳明龙场顿悟了什么及其意义!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


(1)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4)诚意、(5)谨独、(6)立志和、(7)事上磨炼。


 

王学真着精神处

阳明学述要:序

文/ 钱穆先生


编者按: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系钱穆先生一九二八年春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邀而作,收入该馆所编《万有文库》中,初版于一九三O年十月。一九五四年十月,先生将原书略加改定,易名“阳明学述要”,交由台北正中书局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再版。先生对于阳明心学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化,从阳明到朱子,直至将二者融合。先生在此序言中所指出的讲理学的几个弊端,岂止是讲理学呢?为学最怕此弊,然此弊久矣!


讲理学最忌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作训诂条理的工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
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
王学虽说是简易直捷,他的简易直捷,还从深细曲折处来。这是一本四五万字的小册子,若要把王学的深细曲折处一一剖示,自所不能;但王学之真着精神处,亦已扼要地显露。读者须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则自无不豁然解悟。
为要指点争道统、闹门户的无聊,在起首增了两章,在结梢又添了一章,讲及北宋以下理学诸儒的努力和见地,直到阳明末后,以及清儒。
虽则粗略已极,对于王学真切的认识上,决非无补。至于阳明一生事业,因本书体裁所限,不得不格外地从略。
在第三、第四和第八章里,虽也叙到个大概,到底有不完不备之嫌。
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练,是其着精神处。讲王学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阳明一生的事业。读者能把《阳明全书》里详细的《年谱》和近人余重耀的《阳明先生传纂》仔细一读,庶无缺憾。
本书所引各家原文,均据黄氏父子两学案;别有称举,则随条附注,此不备列。著者在人事纷拿之际,草促成书,未能精心结撰。
本所欲言,十不得一,而气脉文理亦先后有殊。此则深所自疚。其纰缪处,以待大雅之教正。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无锡钱穆识




一。良知


讲及王学,最先联想到的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传习录》上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天理”两字,本是北宋以来理学家最认真探讨的问题,其实“天理”只是分善别恶的一个总名,除却分善别恶,便无天理可见。至于善恶的标准,推极本源,只在人心的自然灵觉处。所以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便不见天理。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那生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生者都是善,一切摧生者都是恶。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爱者都是善,一切摧抑爱者都是恶。那一番求生、求爱的心,以自然明觉而发见,那便是良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所以明觉的则称天理。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何从别善恶?《传习录》上还说: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这里的是非,便是上文的善恶。是非之心,便是分善别恶之心。一切善恶最后的标准,都是人心之好恶。人们因为好生恶死,所以助长生者是善,人们称之为是;摧抑生者是恶,人们斥之为非。人们因为好爱恶仇,所以助长爱者是善,人们称之为是;摧抑爱者是恶,人们斥之为非。人又叫一切善为天理,其实那只是人心,只是人心之好恶。从此推演,又定出许多名目。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孝罢、悌罢、忠罢,总只是人心向外的自然流露。因为人心爱如此,所以人们特地为那些事,造了许多好字面,好名目。说他是善的、是的,称他为孝、弟、忠,尊他为天理,其实只是人们的心好,所以说: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看书不能明,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更不烦有所谓凑泊(佛教禅术用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也不烦有所谓功夫了。宋儒传统大问题获得了一个既简易又直捷的答案,就此解决,这算是王学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吧。



二、知行合一


讲王学,除良知外,要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了。《传习录》上记着徐爱的一段话: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


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这是阳明论“知行合一”最剀切的一番话。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要恢复那不曾被私欲隔断的本体,便是朱子所注《大学》上说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这又是阳明之所以承续宋学大传统的所在。阳明又说: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又说: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此处所说的“精”与“一”,便是上文讲的“纯”,便是不曾被私欲隔断的心体,那心体的流露便叫天理。只是一段自然的流露,而人们强把这说成知、行两字,所以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讲王学的人,只要真认识那些隔断本体的私欲,自然能领会得到他所说的“知行合一”的本体。《传习录》上还有一段关于黄直的记载: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哪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三、致良知


讲王学,第三个要让人想到的便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阳明说: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 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原来“致知”只是要此心不为私欲私意所阻碍,只是“要此心纯是天理”。


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理之发见处”,即所谓“良知”。


尔哪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现在让我们回看本书的第一章,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岂不就是北宋传下来的一个“敬”字?阳明所谓的“致良知”岂不就是北宋传下来的一个“义”字?但北宋以来所谓的“敬、义夹持”,本来是分成两段的,此刻到阳明手里,便浑化为一了。阳明答聂文蔚书有云:


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其功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如此说来,自不至于有如朱子所谓“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样的弊病。阳明又说:


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真知,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要明得阳明所谓的“良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须得牢记阳明所谓的“精一”和“纯”,又须得牢记阳明所谓的“一则诚”之“诚”。所以,讲王学的良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便不得不讲王学里所谓的“诚意”和“立诚”。



四、诚意


阳明说:


“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又云:


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垆,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他又说: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刘宗周云:


诚无为,便是心髓入微处,良知即从此发窍者,故谓之立天下之大本。看来良知犹是第二义也。明得此意,又何容后世伪良知的出现。《传习录》上还有一段关于黄直的记载: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直体验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阳明常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指点知行的本体,可见知行本体实只是一个“诚”字,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一,便是真能好恶的良知。阳明自己说:


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诚意来说,正是学问大头脑处。


阳明用“致知”代替了北宋传下来的“集义”和“穷理”,又用“知行合一”和“诚意”代替了北宋传下来的一个“敬”字。


阳明已给了北宋以来理学传统上难决的问题一个圆满的解答,但他实不曾树着革命的叛旗来打倒北宋以来的前辈。后来讲程朱的人,硬要痛斥阳明,而讲阳明的硬要轻视程朱,却为何来?



五、谨独


阳明讲“诚意”又讲“谨独”。


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功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功夫,此说如何?”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


六、立志


阳明讲诚意、谨独,又讲“立志”。他说:


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因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因忘,只是一真切耳。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


又说:


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他又说: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如树之根牙。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


他又说:


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讲王学的人,只要先辨一个真切为善之志,专一在此,更无别念挂带,便是良知栽根处。从此戒慎恐惧,从谨其独知处下手。别人不知,只我自知处,是谓独知。若能从独知处下工夫,时间久了,自能见意诚境界。意诚了,自然就能认识“知行合一”的本体。识得此体,自然能领悟到自己的良知。这是走上王学的真路子,阳明指点本身亲切:


后人后弄玄虚,索之冥漠,寻之高深,反而转入歧途了。



七、事上磨炼


北宋以来所谓“敬、义夹持”, “明、诚两进”,讲工夫上的争端,在阳明手里算是打并归一了,这已在上节约略阐述过。


至于本体方面心与物的争端,阳明又如何来解决?


据普通一般简介,阳明自是偏向象山,归人“心即理”的一面;其实阳明虽讲心理合一,教人从心上下功夫,但他的议论,到底还是折衷心、物两派。别开生面,并不和象山走着同一的路子。他曾说: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这样说来,既不偏在心,也不偏在物,他在心、物之间特别指点出一个“感应”来,这是王学超过朱、陆之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条问答,粗看好似近代西洋哲学中的那些极端的唯心论;但我们若细玩阳明讲学宗旨,从另一方面来解释,似乎阳明语意所重,仍只在“看”与“未看”上,仍只在心与物的感应上。舍却你的一看,非但不见有花树,也何从见有你此心?


所以阳明晚年讲学,特地要说一个“必有事焉”,惟其有事,乃有心与物可见。看便是一事,只因此一看,便见此心和岩中花树同时分明;若无此一看,则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何尝是说舍却视听声色事物感应独自存在了这一个心?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当自有无念时否?”先生曰:“实无无念时……?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有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


“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阳明只说心无无念时,天机不息,一息便是死;除非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如何能不闻不见;只待闻与见,此心与外物便同时分明。故说“心无内外”,只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这是王学折衷朱、陆,打通心物内外两端的精神所在,这里才见得是阳明精一之训。阳明平素教人,只指出天理、人欲的分别,不主张有内心、外物的分别,这是王学的高明处。下面再抄《传习录》陆澄所问一节,以见阳明如何用良知的感应来融通心物,说明天地万物之与我一体。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问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此处阳明把天地万物说成只是一个“灵明”,岂不很像近代西洋哲学中的所谓极端的唯心论么?其实阳明毕生讲学宗旨,别有其精神所在。他所说的灵明,仍只是感与应,仍只是必有事焉,仍只是一向所讲的知行合一。我们须注意他所说“离却天地万物,亦没有我们的灵明”那一句转语,自可见王学的独特精神处。



现在再看阳明所谓的在“事上磨炼”,究竟是指的什么。传习录又有陆澄问一条: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


据此可见阳明所谓的“事上磨炼”,也只是磨炼自己一心的喜怒哀乐。换一句话说,便是磨炼自己良知的感应,便是磨炼此知行合一之本体。陆澄又接着说: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


这段把“事上磨炼”指点得更亲切。我们若捉住此等教训,何至再有所谓“现成的良知”。讲王学的人,只不要忘了龙场驿的忧危和征濠后的谗讥交作,便自明得先生这里所谓“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的意义和来历。先生又说: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原来,阳明所谓“事上磨炼”,还在一个“存天理,去人欲”,叫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要过分。这便是所谓“中和”的地位,便是阳明所谓的“心体”。试问阳明此等处,岂不显然是宋儒讲学的大传统?但是“心体”如何识得,如何呈露呢?陆澄又有下面一段的问答。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雉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如是则要心体呈露,还是免不掉一番洗伐克治的功夫,所以阳明说: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不论有事无事,只是个“必有事焉”,只是个“存天理,去人欲”,只是要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一个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之和。这是阳明所谓的“事上磨炼”。我们若能明白他所谓的“事上磨炼”,也便能明白他所谓的立志,谨独,诚意,和致良知;同时也能明白他所谓的良知和知行原自合一的本体。我们若能明白这些,再回头看北宋以来相传的所谓“变化气质”,试问和王学到底有几许不同?如是说来,阳明又何尝打起革命的叛旗,来求推翻他前辈一般的见解和觊图呢?他晚年特别提出“事上磨炼”这句口号,只为要在朱子格物和象山立心的两边,为他们开一通渠。后人必然要说阳明尊陆抑朱,怕也未必尽然吧?


以上七点,总算把王学大纲,约略写出了一个大概。阳明那主张一元论的倾向,和那折中融会的精神,及其确切明显的宗旨,都可以窥见王学的一斑。尤其是在他重“行”这一点上,不仅能显示出他的为学精神,其学说的全部组织,也集中在这一面。所以阳明说: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我们此刻也可套他的话说:


无有不行而可以知阳明之所谓良知,与其一切所说者。所以朱子言格物穷理,未免偏重“知”,而阳明格物穷理,则根本脱离不了一个“行”字。天理在实践中,良知亦在实践中,天地万物与我一体亦在实践中。不实践,空言说,则到底无是处。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


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来源:阳明荟

————————


小提琴协奏曲My Way 我的路





大危机中活下去的能力

接近美 接近神 


全球化撕裂,灾难迫近。华为开拓了绝地求生的路径。你灰度了吗?你反转了吗?你一定会在实践中去发现灰度和反转。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