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偏爱牡丹

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 2024-04-05
我们为什么偏爱牡丹

最美人间四月天。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在河南,这句话成立是因为牡丹。


4月1日晚,伴着唐装仕女歌舞《花盛洛阳城》,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拉开帷幕。


牡丹摇曳、全城沸腾。每年4月,是牡丹的花期,也是洛阳最美的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牡丹已盛放千年,我们为何还是如此偏爱?它是如何撩拨起全民的“赏花DNA”,让洛阳成为春日里人们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000多年的老网红

“牡丹热”自古有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笔下的赏牡丹盛况,就跟今天明星霸榜热搜差不多。


牡丹作为观赏栽培花卉,始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要说牡丹何时走上“花”生巅峰,那必定是在唐代。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天下真花独牡丹”……无数诗篇,都是牡丹超高人气的证明。到了北宋,牡丹有了“花中之王”的美誉,站上了百花C位。随后的朝代里,牡丹的培植面积、品种、栽培技术都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姚黄魏紫、浓墨浅粉,看牡丹的色、姿、香、韵,有着说不尽的风流袅娜、雍容气度,加上寓意富贵吉祥,《花开富贵》《凤穿牡丹》都是家中常见的客厅挂画。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牡丹花样还是居家用品的扛把子,差不多家家都有这样一条“国民床单”,印着牡丹花图案,是奶奶和妈妈的嫁妆标配,印着牡丹的热水瓶、搪瓷杯、脸盆也是家家必备。

 

从古代达官显贵的观赏花卉,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牡丹渐渐成为国人心中的“国民之花”。




 文旅文创新顶流

在洛阳,你可以用牡丹串起十二时辰。


早晨,在九州池、国家牡丹园观赏牡丹的国色天香;中午,一碗牡丹燕菜,品洛阳水席的回味无穷;下午,换一身汉服与牡丹争奇斗艳;晚上,如果还意犹未尽,主题奇妙游、剧本杀活动带你领略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融合“文、旅、体、商、演”多种要素,从赏花游到城市游,一朵花玩出了无数消费新“花”样。数据显示,洛阳成为清明假期全国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自3月以来,“洛阳汉服”搜索量位居全国前3,“赏花”搜索量周环比增长110%;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旅游订单量较去年增长约50%。



“牡丹热”持续发酵,让洛阳乃至河南文旅消费有了更丰富的场景和畅想。一朵花开创一个节会、激活一座古城。




城市IP新代表

今天说到牡丹,必会想到洛阳,反之亦然。牡丹对于洛阳而言,不只是一朵花、一个景点这么简单。它是一座城市的风貌特征、一个季节的代表,美景慢慢变成了文化,成为城市的独特记忆。


很多地方都有牡丹,但洛阳牡丹是独一份。这不仅在于花与城在历史中结缘,更在岁月中融合,它和城市的建筑、风貌、人文一起,形成了一种美妙的氛围感。这也是洛阳魅力之所在,一切美好在这里汇聚,糅合成城市的样子。


无论是河南人或是天南海北的游客,一朵朵牡丹,让大家体验到最热烈、灿烂的春天。人们为牡丹而来,携城市的热情与浪漫而去。


“牡丹热”以及背后的一系列文旅消费热点,是文化与城市的“对视”、是人文与经济的“对视”。一次文化消费,可以成为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种下文化记忆、文化自信。


这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具象表达,我们需要鲜花对生活的点缀,需要美景对人生的渲染。


洛阳持续“出圈”,是河南文旅文创大发展的缩影。牡丹、汉服、水席……一个个“小而美”的城市文化“切片”,擦亮的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大品牌,折射出的是河南兴文化工程的累累硕果。




 创新,维持盛放的“花期”

“牡丹热”说到底是一种“春日经济”。“春日经济”的“花期”究竟能维持多久,不免引人思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有不同。今年是牡丹花会的第41年,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牡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创新的活动形式,让它始终有新看点、新玩法。从花车巡游到“云”赏牡丹,从穿汉服打卡拍照到沉浸式“剧本杀”……一项项创意活动目不暇接,大家始终能把期待值拉满。


让人们始终对牡丹保持偏爱,我们还需要把它的美衍生到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产品、人文故事中,即:


包裹在牡丹盛放美丽外表下的,是洛阳乃至整个河南在文化、文旅产业等各个方面繁花盛开的内里。


家都在看



有民宅倒塌、停课停运!台湾花莲县连发多次地震→知名快递倒卖快递?关停!约谈河南45所高校“上新”122个本科专业“鲁豫有约”再度“续约”!2024年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开启→快收藏,这个春日“三件套”有“保质期”!
来源:河南日报,记者 于晴
监审:董娉
审核:梁振廷责编:张远 惠晓晗
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