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欢猫的女孩骨子里是怎样的?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2020-02-12



文 | 欧麟 简单心理咨询师


浏览网页看到【喜欢猫的女孩骨子里是善良温柔的】这样的帖子,心想此标题真是体现意识力量的极好例子,就这样轻巧地把【喵星人】和【善良温柔的女孩】这样多少杆子都打不着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某种确定的逻辑关系。


小编起个切题的题目不容易,而此题又多少体现了人们对善良温柔(的女孩子)的向往,而作为一个 较 真 的 临 床 心 理 学 工 作 者 ,我却毫无情趣地想到:我们多么擅长把自己内心的向往当作现实,并忽略其它与之无关的因素。





人们生活在同样的客观世界里,却因内在主观世界的不同,而体验到截然不同的世界。古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有“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都提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独特的内部世界加工,而将外部世界感知成自己独有的样子,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就像“在街道散步那个”那个经典例子,当我们在街上遇到迎面而来的熟人,对方却没有向我们打招呼而是一脸严肃地擦身而过时,我们因各自不同的内心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我们可能:


  • 开始回忆自己是否曾无意中冒犯了对方

  • 气愤于对方的故意无视

  • 感到不被重视而失望难过

  • 想到世态炎凉而感到麻木

  • 也可能关切对方是不是遇到了棘手的事


接下来我们又可能:


  • 心情低落地继续走

  • 反身追上去兴师问罪

  • 告诉自己人情冷暖这很正常还是算了洗洗睡吧

  • 当然也可能追上去微笑着打招呼说“嗨~这么巧”


想法不是事实,然而对于想法的主人来说,却又那么真实。

如果说【喜欢猫的女孩骨子里是善良温柔的】只是个想法,


那么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 简单的答案是:“不知道”。

  • 稍微啰嗦一点的答案是:“怎样都有可能”。

  • 相对认真敬业点的答案是:“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每个人如此不同,同样是喜欢猫的女孩哪个都不一样,但同为人类又都有人性共通的部分”。


跟没说一样?

貌似是。








简单VS复杂


对于只想要一个简单答案的人,下面的解释可能是个灾难。


当我们在说内心复杂时,我们常常是在说(大多数人类)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善良、温柔、正直、诚实、热爱生命的部分,和邪恶、残暴、欺骗、利用、憎恨生命的部分。为了能够群居生活,前一部分被我们称为人性的光明面而大加推崇,后一部分被称为阴暗面而压制、惩罚、遗忘和试图根除。然而作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会因为被打压而消失,而是经常会在(大到国家小到个体间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当我们面对日本、城管、贪官这些敏感话题时,无论心理上还是行为上的暴力都显得毫无违和感。不管是巴以战争还是情侣拌嘴,互相打击起来也都是不会手软的。


单纯的好人和单纯的坏人大都只存在于童话故事、抗日剧和新闻联播里。全好或全坏,也就是常说的非黑即白,是小盆友式的思维(所以相当省事)。随着成长,人们会逐渐发现并容忍(自己和他人身上)善恶的共存,以及不同环境对于善恶的不同解读。


让这个情况更加复杂的是内心不同部分的同时存在,让人们在同一时刻对同一情境同时具有不同的反应。听到美剧中的人物说出 “I’m sure part of you does hate him, but maybe part of you still hang up on him” 这种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会用来帮助来访者澄清内心矛盾体验的句型时,我 当 时 就 惊 呆 了


美剧虽然不厌其烦的拿心理治疗开涮,但其魅力也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对角色内心的深度理解和塑造。复杂性是一项发展成就,当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渐渐成长,大概也能刻画出更真实、丰富的荧幕角色(观众是否买账是另一个问题)。


矛盾的想法、情感同时存在,有时会使人们陷入纠结而动弹不得,但这种复杂性反而也是人类内心高端的特质。



所以,话说回来喜欢猫的女孩骨子里是什么样?


答案应该是:【跟每个人一样】,或者是【一部分是善良光明的,一部是凶狠黑暗的】。


你 们 心 理 学 简 直 太 没 用 了。。。



如何去了解喜欢猫的女孩?


问:是否能够通过一个人养猫还是养狗,穿什么衣服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做什么事来知道TA是怎样一个人?


答:既然言行举止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当然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了解一个人。问题在于这样的了解往往是自以为事、自我满足的了解,“远离”对方的了解。





关于贴标签


实际上每个人作为个体心理学家都非常精通于通过观察而对别人下某种结论。市面上的流行心理学书籍,很多是传授通过察言观色给人贴标签的技巧。但必须得说:贴标签并不等同于了解,标签的功效和缺陷都是高度概括化,它帮人节约了脑力,却疏远了关系。因为看似像是要去了解的样子,实质上成功贴上标签的时刻恰恰是停止了解的时刻。我们可能多少都有向亲人或朋友兴致勃勃的诉说时,被对方一个结论性的话语“弹开”,再也不想多说些什么的体验。


那该怎么办?坚持不懈地丰富标签库,显然也不是很有帮助。一个关键的差别在于,当一个人缩减成标签或概念时,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拉远的,TA已浓缩为一个概念,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你已经有了结论,就无须更进一步的了解。


真想要了解一个活人,该去尝试和TA接近,并更多用心去感受。于是,去和喜欢猫的女孩相处,并用和她在一起的喜怒哀乐来了解她也许是最充实的方式。开始用心,人和人才能开始接近,开始创造属于彼此独一无二的体验,无论甜蜜还是悲伤都比概念真实而丰富,远非任何心理学术语或结论能够概括。


话说回来,心理咨询,某种意义上也是帮人们能够更自由地用心生活。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当来访者问我们“老师,你认为我是什么问题?”时,我们会说“我想更多了解你”。我们尝试把那一个个叫做问题的标签,还原成一个人原本的生命故事。▌





作者欧麟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高级组成员

长期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督导

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同志中心兼任心理咨询师




  • read more(点击题目)



若想了解【抑郁】【陪伴】【亲密关系】【安全感】【焦虑】【内向】等等,请在后台回复:豪华大餐


另外,欢迎转载到其他公众号,格式需要参考这篇小文哈:转载“简里里”文章请看这里的格式呦!





简里里:有点意思的心理科普公众号

简单心理:专注提供靠谱心理咨询和相关服务的平台

我们有260多位华语圈最专业哒咨询师

提供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咨询师欧麟的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