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一月的一点碎碎念

王海珍 艺时间
2024-09-05

去年,我写过这样几句话———


在河边的那株酢浆草

有风的时候就微微摇晃

很多事情从它身边路过


它知道世间的一切


它静静地站着那里

一句话也不说


我当时的结论是,与植物相比,人们太喜欢输出了。今年的观念又变了一点点,可能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什么以及为什么,所以才会不停地记录不停地说吧。人到底不是酢酱草,所以就有了一个絮絮又一个絮絮。


十一月马上过去了,集中一下这个月的碎碎念吧。




11.1

今日份撞上别的东西,反弹回来的第一个深深触动是:对身边要珍惜的人,最好的珍惜方式是珍惜自己。
第二个触动更强烈一些,就先不说了,是需要用行动来印证触动而不是语言。



11.7

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今天一早看到这句话被震了一下下,但没怎么想明白。就不钻牛角尖了。有些奥义大约需要遇到具体的事儿时才会轻轻地打开。



11.11

最近小半年和不同的中年人聊天,有一种感觉,尽管有人的生活状态有辛苦,有不甘,有疲惫,但终归似乎有一种力量会让人感到当下的状态是匹配着各自的生活的。每个人都在当时当下求仁得仁各得其所着。说是萝卜与坑的互相适应也好,是南北磁极的吸引也罢,潜意识的人生脚本也可。生活本身就是各自知行合一显现的结果包括拧巴的那部分也是。


当下就是因缘际会最好的选择,多年前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每个人的当下都是这样的,假如当初不这样选择呢?这样的问题真是很多余啊。回看弗罗斯特的林中的两条路,每个人安排得都好好的~



11.12

孩子今天来上地质博物馆课,我陪她去,早早检索了西四附近的景点,看到附近有京城大名鼎鼎的西什库天主教堂。决定提前去,逛逛教堂,正是午饭后,光落在彩玻璃上,光影流转变幻,很美。进去时正赶上有神父做弥撒,虽然不是教徒,但肃穆的氛围里也安安静静地坐着,想听也听不懂,神父说的是意大利语。信众很多,前排都坐满了。尽管听不懂,也会觉得这里传递出来的感觉很舒适。或许这也是宗教的作用吧,让人心得到安放。想起前几天和一个老友吃饭——他有宗教信仰,信仰是跟随家庭与生俱来的——我问他,你相信人有灵魂永生吗?他说他信的,他相信去世的亲人灵魂就在家族周围,我又问他那有信仰的人会怕死亡吗?他说也怕,并不是有了信仰就解决死亡恐惧这回事,只是说可能在走到那一天的时候有了一点点可以依靠的东西。他又说,虽然各种各种宗教都在解释死亡以后的事,但从来没有人从那边的世界回来过所以也从来不会证伪。嗯,这或许就是宗教的神秘之处吧,一切看自己怎样理解怎样解释,每个时期的理解与解释也是随着时间在改变,随之而改变的也有回应生活的方式。




11.15

今天和一位老师聊天,聊到了潜意识,她说有一阵子她工作特别忙,事情也多,有一个紧要的任务没有完成,然后忽然就狠狠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休息了半年。后来她想潜意识里她可能召唤着要逃避,所以身体配合了她,我俩哈哈大笑,我说这代价有点大啊,她说真的,胯骨摔了,很重啊,但是躺在床上那半年她整理了好多事情,迫在眉睫的像山一样压下来的事情也可以延后了,她暗自松了一口气。

想想,潜意识的力量真的很大,有些看不见的不愿意去解决的当下问题可能都有一个潜意识的反作用力在作祟吧——再想想有的人生病啊,抑郁啊,乃至树先生这样时不时疯一下也是一种深度逃避社会,当然这样解释肯定粗暴,但也包含着这种可能,听心理学朋友说,有的孩子生病或是抑郁不上学也是在用自己的潜意识指挥身体用这样的方式让父母的关注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挽救父母的关系,潜意识带动身体的案例我那位朋友可以讲一上午了。

同样,这两年盛传雍和宫烧香拜佛的以及各种许愿清单也是一种被拓印出来的意识,明确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去努力,所以看着是佛祖满足了你的愿望,其实佛祖就是自己。




11.23

这几天关注的一些远方热点话题,深切体会到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自己。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自己。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由远及近,经由身边,也是很适用的,越想越觉得很奥妙。


每个人看到的什么是由自己决定了,而自己是无数个过去的综合。今天早晨偶然间翻开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在别人的身上,他除了看到他自身的低级缺点以外,亦即看到他性格、气质上的缺陷及所有缺点以外,不会还有别的东西。所以,他人之于他只是一个部件可以拆卸的组合体。高级的精神能力对他而言就犹如色、影对于一个瞎子一样,都是不存在的。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对事物所作出价值评估,其实就是这一事物自身新具备的价值,再加上评估者的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叔本华的这段话是自己眼中的他人是自己的一种注解。由此,想起一个说法,如果要全然倾听理解他者,就要做一面镜子,一片平静的湖水,不起涟漪,不带个人观点,但真的可以有人做到镜子吗?想起许知远著名的偏见论,大意是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看待世界的,世界也或许因此而更辽阔。我们看待世间万物,都有可能在镜子和有色眼镜之间反复横跳,但尽量让自己不要只囤于山脚,试着让自己去看到更高远的风景,哪怕是偏见,也能看到更多一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