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天,中美之战将迎新的关键点

2018-03-25 陈光 华商韬略



冲突不可避免,索性不再畏惧。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陈光




3月26日,中国版原油期货将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上市,在中美贸易大战的背景下,人民币打破美元之于石油垄断的尝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对华贸易备忘录”之前的“钢铝关税”事件中,特朗普曾宣布“只有中国不会被豁免”。当时,便有分析认为“中国版原油期货”是事件的导火索之一,而针对中国,特朗普将做出更多动作。


中国版原油期货是带着重大使命登场的,它以人民币计价,可以转换成黄金,向所有国际投资者开放。而在此之前,世界近98%的原油交易都与美元挂钩,美国直接决定着石油的价格。

美元的全球霸权中,石油定价权有着重要地位。过去的100多年间,石油的定价权也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命脉的关键点之一。


石油定价权经历过三个不同时期的阶段,起初由跨国公司主导,其后由OPEC组织定价,1986年至今则是由期货市场定价。


OPEC主导期间,因为中东战争的关系,美国曾陷入石油危机。这之后,美国决定将石油与美元挂钩,并通过一系列政治与经济手段,实现了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市场基准价格的基本盘。


如今,纽约WTI原油期货和伦敦Brent原油期货市场,垄断了全球98%的原油期货交易,而这两个市场都以美元计价,这给美元创造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其他国家购买石油,必须用自己的货币兑换美元,再通过美元购买石油。这一体系之上,美国还实行这样的货币体制:对内实行严格的美元管控,对外则“开闸放水”。


通过石油交易,美国用印出来的钞票,换取其他国家的货币,再用这些货币进口产品,等同于用“只对外的印钞机”换回了大量真实存在的产品——这便是“进口石油便是给美国打工”这一说法的由来。


这一体系里,主要石油进口国长期被动吃亏:由于本国货币在美国手里转一圈之后,还是以出口贸易的方式回归国内,因此进口国无法用大笔印钞的方式对抗,否则只会造成自身的通货膨胀。而釜底抽薪的方式,便是打破美元结算体系的垄断。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7年,中国平均每天进口原油843万桶。但在全球市场,中国从未掌握甚至参与石油的定价权。因此,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原油价格,不仅普遍高于欧美国家,还得经受美元的“剥削”。


打破美元之于石油垄断这件事,很多国家都尝试过,阿联酋、日本、新加坡、印度等都曾推出自己的原油期货,但均未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另一个想干这事儿的萨达姆,则被美国的航母群送上了绞刑架。


相较此前的诸多尝试,如今中国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金融体系均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国版原油期货,也被认为是断美国财路的最强对手。


除杀入石油结算系统外,中国还希望藉此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并且将石油的经验拓展到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其他商品期货品类,推动国内期货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人民币体系的大面积国际化。


因此,甚至有评论称中国版原油期货是事关国运的关键一役。



因为牵扯甚广,中国版原油期货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但不论结果如何,中国希望重新定义规则、掌握话语权的决心已经一览无余。


这场“国运战”还未展开,中国便遇到了另一场战役——与美国的贸易战。


本质上看,所有的冲突都基于同样的问题,问题核心在于:中国希望和平崛起,但大国的历史上从没有和平崛起的先例。


如果中国安安心心卖锅碗瓢盆、鞋帽衣服,满足于用廉价劳动力换取世界工厂的“美名”,那么没人会打贸易战。而中国要转型升级、让技术和品牌成为核心驱动,参与世界贸易利润重头的瓜分,美国则势必要阻止。


近两天,已有很多媒体分析了“中美贸易战”的必然性——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曾直面封锁、打压、血淋淋甚至战争的威胁,中国也不会例外。


实际上,冲突全面升级前,中国已经在“血淋淋的压迫”间“偷得”了近20年的发展时间。


中国经济依托全球产业格局,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中国的体量决定了庞大的经济规模,这种规模的输出,会对世界产业既有格局形成强烈冲击,大举“侵蚀”跨国公司的利润。


美国很早便预见到这种情况,因此,对于中国经济的“压迫”是必然事件。


没加入WTO之前,中国的企业和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可谓不堪回首。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动辄以“最惠国待遇”为条件威胁中国,各行业的贸易战长期充斥着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彼时密集的打击中,中国出口型企业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被无端收取大量莫名其妙的税不说,甚至还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


不仅贸易,政治、军事上,当时的中美关系也相当紧张,以至于“911”事件后,不少国人产生了病态的幸灾乐祸的心理。

“911”事件的同一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也迎来了比较“幸运”的发展期。


那之后,从中东到北非,从恐怖主义抬头到种族主义的持续放大,美国遇上了一系列不可测的事件,导致分身乏术,放松了对于中国的“压迫”,期间还适时调整了与中国的关系。


也正是这段时期,迎着国际化的浪潮,中国的经济和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成就,离不开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国家的方针与战略,也离不开一个较为“良好”的国际形势。


但中美都知道,这样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当其他矛盾放缓时,美国开始重新重视“中国问题”,小布什和奥巴马都曾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战略更是将一切放置明面。


或是出于美国精英阶层的压力,之前的美国政府的对华新政更多停留于纸面,而当单边和孤立主义倾向明显的特朗普上台后,事态全变了。



就公开信息看来,特朗普一直“不喜欢”中国。在他还是个商人的时候,就总说“中国在坑美国”。


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对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收关税之前,特朗普已经搞了很多动作,华尔街很早便担心中美紧张的局势会影响美国公司的在华利益。


除经济、贸易手段外,特朗普还命海军驱逐舰闯入中国南海,并且重提“台海问题”,总之怎么能恶心中国就怎么来。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大势并且做出了针对性部署。


回顾中国近两年的经济大事件,其中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1

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用国内市场的增长替代国际市场

2

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解放生产力

3

消费升级,拉动内需

4

精准扶贫,减小贫富差距,提升民众消费能力……


这些大的战略之下,还包含了诸如“BATJ”回归A股等“小细节”。


国家在尽可能地聚焦内需市场,降低国际贸易关系对于经济的影响,但美国的动作之快,依旧令大多数人始料未及。


中国有清晰的逻辑线,特朗普的行动路线同样清晰:从减税、制造业回流、边境墙,到撕毁各种条约,特朗普始终在用单边主义的方式,迎合包括蓝领在内的美国普通民众。

签署备忘录的电视直播中,特朗普称看待中国是朋友,而在美国民间,有一个词更加精准——frenemy,friend和enemy的结合体,表面上的朋友,实际上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敌人。


出于这样的舆论背景,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得到了不少民众的支持。


此前,国内媒体分析认为,中国的反制是针对美国的农业人口,目标直指特朗普的“票仓”,但结合美国媒体的报道看来,蓝领和农业人口对于特朗普的决策普遍赞同,而反对的声音更多来自跨国公司和精英阶层。


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抛开大选阴谋论,特朗普是被蓝领工人们送上台的,他的单边和孤立主义,实际代表了该群体的理念,而对华政策,也是该群体矛盾的宣泄。


美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大的赢家,但赢家群体中也分强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和精英阶层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并将利润转化为创新的动力。而美国的蓝领或是草根阶层,则完全被排除在这种利益分享之外。不仅如此,就业机会还转向了类似中国这样的“洼地”,以至于美国蓝领阶层大规模失业。


全球红利属于精英阶层,普通民众成了受害者,在美国,这种利益分配的矛盾长期存在。换置国内,你可以解读为精英阶层分享了房价的利益,而普通阶层不仅难上车,还因此带来了一系列医疗、教育资源的分化。


因此,反全球化浪潮的呼声,在美国的普通民众中很有市场。


特朗普是带着解决这种矛盾的使命上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之下,特朗普做了一系列针对蓝领和普通民众的举措。


事实证明,相较前几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个标准的实干家。为了制造业回流,将就业机会带回美国,他将企业税一刀直接砍到了15%;而其“单边贸易”策略的目标,不仅直指中国,还将欧盟、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盟国”得罪了遍。



特朗普不怕贸易战,商人出身的他曾多次宣称,贸易战对美国是好事,美国可以轻易获胜。从目前的局势看来,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确实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

美国的预计征税领域和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政策,都是精准打击和干扰中国新兴高科技产业。而中国的反制牌,比如限制美国大豆进口,对于其本土的影响并不大——美国一共300万农业人口,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的1.2%。


在美国的主要行业,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很难对其大幅度提高征税,因为中国目前还很需要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其中的不少“内核”,国内还不能自主生产替代品。


甚至,中国之前还一直要求美国放开对于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不要始终针对中国搞封锁。


细化到苹果、高通等知名公司,中国的选择同样两难。以苹果为例,其下游连接着一众中国供应链公司,产品的组装、生产都在中国,经由中国的保税区出口流向世界各地。因此,向这些企业下手,对中国的伤害同样不小。


对于中国来说,需要担心的不仅是贸易战可能带来的损害,还有制造业这一核心优势被“取代”的危机。


3年前,华商韬略与北大联合举办商业领袖主题演讲“PKU Speech丨华商名人堂”,曾邀请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演讲中,陈启宗着重强调了美国制造业的威胁。

陈启宗认为:没有人比美国更有条件成为第一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大国第一需要资源、第二需要资金、第三需要科技、最后才是人力。前三点上,美国都握有绝对的优势,在唯一的弱势人力上,未来也有可能被AI和智能化工业所弥补。



世界的形势正由微妙转向动荡,中国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媒体认为,特朗普和美国政府,希望以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加入“谈判”,以创造更利于美国的局面。而中国强硬的回应则显示,中国不想、或者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谈判”。


“不挑事、但绝对不怕不躲”,已经很好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多年韬光养晦后,中国崛起的锐意一览无遗。


对于国内的普通民众而言,中美可能出现的冲突虽是大事,却也不必杞人忧天。而对于各类分析和言论,华商君也想说一句题外话:


此前,王毅部长曾怒斥“精日分子”,该群体在中国只是少数,相比之下,“精美分子”的群体更为庞大。


近日,各自媒体的解读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奇的留言,比如:

这些留言中提到的一些事情,比如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确实有些没有兑现。但从另一方面讲,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未兑现承诺、甚至撕毁条约的事件,相较中国只多不少。而全世界加起来,也只能和美国的数量分庭抗礼——从TPP,到巴黎协定,美国都是想退就退,301调查和签署备忘录,更是将WTO一脚踹开。


作为后来者,中国愿意配合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但没人愿意只做低端附加值,永远是世界的工厂。


既然冲突不可避免,索性不再畏惧。


乐观点,目前我们至少开了个好头:中美冲突间,全球股票市场爆炸,投资人哀鸿遍野;A股虽然也跌了,但至少我们早就习惯了,不是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208t9kj7&width=500&height=375&auto=0陈启宗北大演讲,建议青年人要多关注大问题:“比如华商韬略,华商不是大问题,韬略是大问题。”


精彩文章回顾

挑战茅台的人全球最贵的四十公里河谷可怕的三星帝国王思聪的三十而立阿里的尽头医药首富孙飘扬李东生的世界大战王健林的危和机马化腾的力量郭广昌到底怎么投资的最沉默的大BOSS围猎紫光董建华家族退场孙宏斌逆袭抗战20年香港最清苦的巨人霍英东的笑与泪被开除的“首善”不老的李嘉诚“悲”者李经纬平安帝国的“老司机”恒大到底有多大坐着劳斯莱斯的老干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