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1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一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开学书单

2017-09-18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作者/方可成

刚刚把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开学促销的赠书寄了出去。之前有人问我,会寄什么书。我想了半天,最后做了一个毫无创意的决定:买来十本《后台》寄出去!



(顺便说一句:赠书虽然没有了,但是订阅优惠还有2天截止哦,想订阅的学生朋友们抓紧了~

这套书上市已经有十年了。第一辑刚出版的时候,我还在北大读本科。所以,如今还能买到这套书,已经算是幸运了。(不过,我为了赠书,已经把两个网站库存里的这套书买光了……)

过去十年中,我跟许多人推荐过这套书。不单单因为这套书是南方周末出品的——其实南方周末出过很多书,但我基本上只推荐过这一套,因为它的确是“中国最好的新闻案例教学读本”。

十年前,南方周末还在它的黄金年代(虽然已经接近末尾了)。黄金年代是什么意思?好报道频出,好记者云集,读者众多,广告收入高——这些都是外界能看到的。而在外人看不到的内部,黄金年代的标志则是:有着非常活跃的业务讨论。

在每周的评报会上,在报社的内部论坛里,在内刊《马后炮》中,编辑记者们满怀热情地总结着报道经验,评价着彼此的稿件,反思着伦理困境。这些宝贵的讨论被集合起来,就是《后台》这套书,它揭秘了“一份大报的后台操作”。

如果说南方周末的黄金年代留下了什么,我认为《后台》是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所有想进入新闻行业的人,都能从这本书里更近地接触到这份职业的真实面貌。

说完后台,说书单。有朋友留言说希望我提供一份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开学书单”。我想,与其列一个单子,不如讲讲我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吧。

多读

比尔·盖茨每年要读大约50本书,并且把读书笔记写在自己的博客上( https://www.gatesnotes.com/ )。如果你也能读到这个数目,那么即便你做不成世界首富,也可以拥有世界首富一样的精神生活。

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之一是没有多读书,我也是这个“很多人”之一。如果你还在大学里,尽量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这么说的人吧。

看看好东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阅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好东西,而是好东西被垃圾淹没了,我们不刻意去寻找的话,很可能会错过。

具体到新闻传播专业,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10万+”和社交媒体上的喧嚣吸引的时候,也许是时候抬起头来看看曾经的好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比如《后台》就可以归入这个类别:黄金年代的中国记者们,是如何工作和反思的?

再比如《王国与权力》,近距离记录了纽约时报的历史和运作方式。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经典的非虚构作品。

我还多次推荐过《新闻业的怀乡病》,许知远笔下那些媒体和报人的故事,曾经给我打了不少鸡血。

还有我之前曾在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及的《八月炮火》《巴黎烧了吗》,看看经典的非虚构作品是什么样的。

当然还有很经典的《光荣与梦想》,几乎不必多说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少部分天才除外),知道了好东西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己才能作出更好的东西。

看看新东西

在这个技术迅速变迁的年代,除了看看经典的好东西,还应该了解前沿的新东西——这里,新东西主要指的就是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是让大家去学写代码(当然学了只会有好处),而是希望大家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和反思。

《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是一本有些年头的书了,但是依然值得一读。作者Lawrence Lessig的名字是质量保证,他的其他书也可以找来。(他还曾经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参与过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角逐。)

《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也是好书,Tim Wu的名字同样是质量保证,他的书也可以多找来读读。

最近一两年出版的新书里面,我最爱的是《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讲的是大数据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作者是哈佛数学系博士、数据科学家,但整本书写得像是一本公民读物。

还有已经很红的《未来简史》,可能不用再推荐了。

多了解其他学科

很多人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最大的批评就是只会写写新闻稿,别的什么都不懂,所以在做专业领域报道的时候比不上其他专业毕业的。

这样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回应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利用大学的时间,多了解其他学科呗。大学期间学的东西,专业程度总是有限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并没有那么难以进入。

你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经典教科书找来读——对,教科书是最有效的。另外,前几年出版的“大学的邀请”系列( https://book.douban.com/series/34073 )不错。

读点小说、散文和诗歌

也就是读点文学作品。要写好特稿、非虚构,熟读小说基本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很多文字的语感,也是从多读散文、诗歌里面获得的。

读英文书

其实以中国出版界目前糟糕的翻译水平,读英文原版在很多时候反而是省时间、更高效的事情。

重读

我曾在一篇介绍苏珊·桑塔格阅读经验的文章中了解到,桑塔格经常“重读一本书”。比如,1949年8月17日,“重读(亨利·詹姆斯)的《丛林野售》。绝对是令人战栗的体验。小说带来的那种沉重的压抑感挥之不去”。

1949年10月21日,重读纪德的《背德者》。
1950年1月9日,重读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
1950年9月11日,重读《美丽新世界》。
1950年11月17日,重读毛姆的《自传》。
1957年1月6日,重读纪德的《忒修斯》。
1960年1月13日,重读《安娜·卡列尼娜》。
1960年12月20日,重读康拉德的《在西方注视下》和亨利·德·蒙泰朗的小说。

人的记忆力非常有限,即便是桑塔格这样的人物,也不可能记住她读过的所有书。所以重读经典的作品,一定会有新的体验。尤其是当你在新的环境中、有了新的知识积累之后再重读,跟读一本新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如果你也有书目推荐或经验分享的话,欢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