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观夜读丨巴适得很!当代年轻人追寻的松弛感,在这里已经next level了

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 2024-06-15



“一城居民半茶客”,一句成都民谚,道出了茶在蓉城百姓心中的特殊地位。


这两年,越来越多极具特色的成都茶馆竞相“火出圈”,成为游客和年轻人的新宠打卡地。


喝盖碗茶、摆龙门阵、采耳、嗑瓜子……繁华外,市井处,便是人间。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陈锦 摄

走进老茶馆,体验“时光倒流”

“这天凌晨,整个城市仍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更夫不过刚敲了五更……但住在茶馆附近的人家,已经能够听见堂倌下门板、瓮子匠(即茶馆的火夫)掏灶膛的声音,他们知道这是本街茶馆准备迎接吃早茶的客人了。”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的“引子”中,著名历史学家王笛如此写道。
这段20世纪初成都茶馆“喝早茶”的场景,是王笛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演绎而成,不过直至今日,类似的景象依然在成都老茶馆中上演。
成都老茶馆里的老虎灶 陈锦 摄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的老茶馆,通常凌晨三点就开始生火烧水,摆放桌椅板凳,准备茶具,四点半左右便陆续有茶客前来。他们多是本地居民,每天都会准时到来,享受着低至1元的“VIP价格”。习惯早起的茶客们,一杯茶,一支烟,或者三五成群聊天冲壳子(四川方言,意为聊天吹牛),或者一个人静坐发呆、打盹儿,一天的生活就此拉开序幕。
走进这些老茶馆,可能会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凹凸不平的地面,包浆厚重的桌椅板凳,灰头土脸的“老虎灶”,五颜六色的暖水瓶,年代久远的宣传画……就连其中的茶客,也是常年坐在同样座位的同一批人。从2015年到2022年,王笛曾四次到彭镇观音阁老茶馆调研、走访,每次都能碰到同样的4位老人,在茶馆中同一个位置打牌、聊天。这让他感叹:“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凝固的。”
成都市区的茶馆,尽管随时代发展不断改善硬件设施,那份属于“天府之国”的烟火气却始终未变。民国时期,成都人民公园内共有6家茶社,唯有鹤鸣茶社几经沧桑,还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仍留下了老成都原生态的茶文化面貌。作为“后起之秀”的陈锦茶铺,尽管位于成都高新区,却能闹中取静,凭借“露天茶铺、大戏台、盖碗茶”的老成都茶馆经典配置,吸引了不少上班族、年轻人亲近成都“慢生活”。

能“慢下去”,也能“潮起来”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受到年轻人和文艺工作者青睐,一些著名的老茶馆也开始“潮”起来,不时以“新面目”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3年3月18日,“鹤鸣茶社100周年庆典晚会”在成都人民公园举行,以文艺表演的形式,讲述鹤鸣茶社的发展历程,展现历史变迁中的茶与园、人与魂。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历时一年筹备的沉浸式演出《鹤鸣传奇》,从1923年鹤鸣茶社的创建讲起,从民国时期延揽师资的“六腊战争”到当下的公园城市建设,一桩桩传奇故事在这里接连上演,一个个传奇人物在这里留下足迹。演员走进观众席中,与观众同坐,表演中有互动,互动中有表演,将后者带入鹤鸣茶社百年历史的浮沉兴衰之中。
成都老茶馆一隅。受访者供图
观音阁老茶馆更不必说,早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2019年,成都当代影像馆开馆,著名摄影家陈锦、李杰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入世·出世”的展览。其中由陈锦呈现的“喫茶去”这一部分,不仅精选了20多件脍炙人口的茶馆题材经典之作,还现场摆放几张桌椅,为观众提供暖水瓶、盖碗和茶叶。
走累了,扫描桌上的二维码付好茶钱,观众不仅能坐下来品茗聊天,还能通过大屏幕,实时观看观音阁老茶馆内的场景。此次展览,陈锦希望不光有照片,影像、实物甚至展览空间和观众的行为,都能成为其中的元素。为此,他特意提前与观音阁老茶馆沟通,架设高清摄像设备,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展厅引入直播信号。
盖碗茶、暖水瓶。受访者供图

平民的川茶文化,包容的地方精神

笔者小时候,父母开了一间小型石灰加工厂。每天一早工人上班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就是烧开水泡一壶热茶。茶叶当然很普通,都是从镇上集市批量购买,但工人们并不在意。忙碌间隙,他们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然后咕隆咕隆吞下几口茶水,既解渴又解乏,又有了辛苦劳作的动力。

如果说茶也具备某种“文化气质”的话,如今回想起来,这个场景似乎就有厚重的“川茶”烙印。产茶的地方不少,喝茶的人遍布全国,然而喝法、讲究却大有不同。江浙一带的知名茶馆,不少藏身于山水田园、茂林修竹之间,茶客更加看重其清静雅致的人文气息;潮州工夫茶注重茶艺,更多是融精神、礼仪、沏泡、品评等于一体的茶道形式;因老舍的经典剧作而知名的北京茶馆,如今则倾向游客打卡体验。
这与上面“牛饮”的场景相比,几乎是两个世界。但在笔者看来,川茶文化与其他地方茶文化的分别,其实是“地方性”在茶这一领域的具体表现,它们各具特点,但并无高下之分。而川茶文化,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在其平民性。
平民性意味着什么?一方面,经济成本、心理门槛、文化障碍相对更低,比如在老成都茶馆里,一杯“三花”(三级花茶)在手,聊天冲壳子也好,发呆打瞌睡也好,逗鸟掏耳朵也好,悉听尊便,不会有人觉得“没品味”;另一方面,公众参与面和积极性相对更高,无论城市老街、场镇乡村的老茶馆,还是装潢时尚新潮、饮品丰富多元的新式茶馆,各个年龄、职业的茶客,各得其乐。
这并不意味着川茶就全是“下里巴人”。不久前,笔者在一位手工制茶师那里,就看到他刚用古树茶炒制的新茶,据说上市后售价将高达每斤38万元,听得现场一众茶客连连咋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省外乃至国外茶客,到这位制茶师处“寻茶”、学艺。当然,一个充分发展的茶产业,其形态就像一座金字塔,产品多元化、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影响川茶文化的平民化特质。
这种特质体现在四川茶馆上,就如同一股奇妙而强烈的吸引力,让其不仅长盛不衰,还随着时代发展纳入了新成员。若你在周末或天晴时分,走进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铁像寺水街陈锦茶铺,或者双流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恐怕很难抢到一个座位。在这里,你能看到众多外地游客排队打卡,感叹“没有坐茶馆,就好像没有来过成都”;也能看到一些年轻、鲜活的面孔,将摩托车停在一旁,把茶馆变成社交场。
所以,当我们说到川茶文化,我们谈论、珍视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或许不是局限于某个小圈子的、孤芳自赏的“高雅”,而更多是这方水土从古至今对多样性的接纳,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一视同仁,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的川人平等、包容的气质。这既是川茶文化,也是巴蜀文化的可贵之处,理应传承、发扬。














一壶香茗折射人生沉浮
一盏清茶品味生活万般
茶香隽永
包含的是四川人的生活之道
你喜欢喝茶吗?
喜欢去哪家茶馆打卡?
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川观夜读期待您的加入


川观新闻微信《夜读》邀请您成为“川观夜读”的分享人,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文字/余如波
编辑/杜馥利
校对/曾沧海
责编/曾东平
审核/史册

快来分享你最爱去的茶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