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观夜读丨惊艳百万网友!60万“野生诗人”在柴米油盐中感受诗和远方

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 2024-06-15

有人说,吟诗作对是一种高雅艺术。


但诗歌绝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普通人创作的诗歌,更因为其饱含真情,有朴素无华之美。


有超过60万人,在网络上写诗,被出版成诗集,惊艳了百万网友。

他俯身推车的姿势/多像一棵倔强的树/在风中不屈的样子/瘪了的轮胎和脖颈的热气/让他看上去/也像一份超时订单。”

这是外卖骑手王计兵写的诗。他写的诗歌获奖3000元,他给妻子买了衣服,她终于承认他是一个诗人了。

有一则关于诗歌的短视频曾经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王计兵的诗歌也在内,不少网友留言说:“这是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短视频之一。”视频主角来自中国县城,有油漆工人、矿山女工、地摊商贩、农妇、菜农、盲人按摩师等,他们把自己周遭的生活、抽离于日常的思考写成诗,剥大葱的手绘出跳舞蹦迪、周游世界的自己,粉刷油漆的世界里也有大海和草原,这些诗感动也惊艳了百万网友,被出版为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王一通说,这本诗集印证了他第一次翻开《新华字典》时的妄想:诗歌属于所有人

他们让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走进大众视野——在当下中国有超过60万人在网络上写诗。

人们被写诗的普通人打动,首先因为他们文字里透露出的真诚和朴素。读这些诗歌有些像“开盲盒”,质量没有那么“稳定”,有的诗歌里也没有太多技巧,但记录了打工人真实的疲惫、心酸、迷茫、快乐和困顿,与读者产生共鸣。正如有网友评价:“平实、直接、没有诡计的语言。一如生活本来的面目。”

有些诗歌“反套路”,与作者难以被察觉的才情一样,却有超出常规的文学潜能。这些作者在生活中可能默默无闻,不被周围的家人朋友理解,但潜藏在生活下的是一颗敏感的心。王计兵是很多人称赞的诗人,他的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赶时间的人》被诗人陈朝华分享到微博,引来2000多万网友关注,10多万网友转发点赞,送外卖之余他写了3000多首诗,出版社为了他出了两本诗集。


成都一环路西三段,匆匆忙忙上下天桥的快递小哥。陈鹏 摄

但更多人,还是被平凡人在生活间隙里的倔强的“诗心”所打动。

有中年下岗的工人,为了写诗在一年内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

有牧羊人不喜欢放羊,但写了5年情诗追到了自己的妻子,还会和妻子在野外对诗,如同日常语言。

有人每天照顾植物人的父亲,用写诗解压。

有人在火锅店写诗,第一批读者永远是店里的服务员。

有作者周围的朋友很惊讶,看她平时五大三粗、大大咧咧,却写出那么细腻的文字。

他们的诗告诉每个读者,可以和忙碌的日常生活保持一份抽离的观察,可以在生活的困顿中保持本色,可以不沉溺于痛苦,用诗意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个普通人可以写诗,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本来就是诗。就像油漆工人诗歌下面的评价:“沾满油漆的衣服,本来就是朴素又诗意。”

成都烟火小巷。华小峰 摄

这本普通人的诗集,提醒着人们,诗歌本来就属于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写诗。也正因为写诗的人足够贴近尘世,少了许多温室采风里“为赋新词强说愁”情绪,触动他们心弦的,是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对自然庄稼的关爱,对城市发展的洞察,对乡土的依恋。这些诗生长在生活里,茁壮而有力量,打破了诗歌与日常的距离,回归到诗歌本来的面貌之中。

作家韩松落读了他们的诗后评价:“这可能就是‘诗’本来的样子,是《诗经》里的诗最初版本,也是世界上一切的诗的原型。是回到了诗产生的地方,诗坦然地展示着诗的目的,诗和诗人的生活一样平静绵长,不和时间较劲……无比普遍,天然的,自然地,配合着所有人灵魂深处的公约数。”这些诗歌的社会价值或许超过了艺术价值,是一份珍贵的时代情绪记录文本。

诗歌来源于生活
生活也应该充满诗意
你喜欢读诗吗?
你写过诗歌吗?
评论区分享你和诗歌的故事

川观夜读期待您的加入


川观新闻微信《夜读》与您每日相约,品一缕书香,读一种人生。欢迎您成为“川观夜读”的分享人,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文字/李婷
编辑/杜馥利
校对/徐海鹏
责编/张通
审核/赖永强

来分享你最爱的诗歌作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