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品经理成长访谈录·滴滴赖俊宇

刘飞 刘言飞语 2022-12-07


今天的访谈对象很特殊,是滴滴定价策略方向的产品经理赖俊宇。与用户产品经理不同,定价策略需要缜密的思维方法、丰富的学识,同时也不能漏掉对用户的体察和认知。在这些方面,赖俊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本文 5000 余字,信息量大,建议细嚼慢咽。




:第一个问题 “简单介绍下你的产品经历?”


俊宇

我经历比较简单:


最开始接触产品经理这个名词应该是大二。当时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学姐拿到了腾讯的 offer。通过和学姐沟通其工作的内容,发现产品经理有个非常对我性格的特点:每天面临的挑战都不一样。我是一个乐见挑战的人,而在一个充满挑战+快速迭代的环境下,能激发我最大的工作热情。于是当时便开始逐步去了解和认识产品经理这份工作。


14 年被当时的老板一句“在其他地方你都可可以学到如何做一个产品,但只有淘宝你可以真正的学到怎么运作一门生意”所激励,选择在淘宝当产品经理,逐步去了解平台,了解商业。


再然后就是 17 年回答了俞老师在 PMCAFF 的提问,来到了滴滴,目前负责定价和城际拼车两块业务。


:“那你觉得你在淘宝达到学到怎么运作一门生意的目的了吗?”


俊宇

“生意”是个很大的话题,自然不敢说自己了解到了其真正的内核。


对于生意而言,淘宝提供的是非常丰富的输入,你有机会接触很多厉害的商人,厉害的商业模式,但真正的“生意知识”更多靠这之间的观察和领悟。


比如为何很多商家会在多个 SKU 的情况下,把最想主打的商品放在商品详情页的第二位而不是第一位?再比如为何很多手机厂商要限定最低零售价?(零售商卖的多他不是赚的更多么?)?再比如在小米 MIX2 搜索出来的价格一完全样的情况下,为何还会有不少人选择非官方旗舰店购买?如果能抽象出这部分现象背后的内核,那么便可以逐步去理解很多东西。


其实我最近倒觉得“生意”和“产品”其实有很多想通的地方,本质上的目标都是在研究创造价值——包括感知价值和主观价值。讲究理解客观规律及洞悉主观的人性。


不少好的商业模式实质上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具象诠释:比如对于 K12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注意力”的生意,老师的 PPT 做的花哨些,课堂互动多一些,本质都是想要在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而这点上,学而思的模式就更彻底——邀请家长在教师后面旁听。这招很绝:你的家长如果在你背后听课,那么你上课的注意力肯定是有保障的。而如果你同学的家长在后面上课,那么他是不敢和你上课聊天,玩耍的。“注意力”的确保自然可以保证学习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很好的“提分率”和“续班率”,实现比较好的商业突破。(所以学而思的母公司好未来为何最近市值超过新东方了)


: 那从一个你认为「可以认知生意」的平台,跳槽到似乎交易模式很单一的滴滴,是怎么考虑的?


俊宇

我还是比较认可俞老师说的:“经历”,“思考”,“阅读”(广义的阅读,包括读书和与人沟通,我理解是输入)三者的最短板的会决定“经验”增长的速度。


我觉得阿里最大的好处是“阅读”量非常大。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因为经历及思考的局限性,“阅读”带来的边际收益已经比较局限。


当时回答俞老师问题后,PMCAFF 的猎头来问过我职业选择的意向,问我做选择时会考虑什么维度。我回答比较在乎公司的成长速度和产品氛围。实际上也就是丰富的经历(高成长的公司经历肯定不少),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我理解的产品氛围的其中一个核心便是深度思考)。


事实上,滴滴目前看来也确实很符合当时选择的预期:

1)经历上:公司的成长速度非常快,有很多可以尝试和探索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允许去“试错”的机会(借这里一个广告位,说一声谢谢老板),你可以把脑中的很多思路通过实验去沉淀为真正意义的“用户理解”

2)思考上:滴滴整体的思考氛围真的不错,一个最具像的体现便是需求评审时,更多的时间是要去去陈述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由来。之前前同事有问我滴滴的产品经理感觉怎么样?我开玩笑的说:别的不敢说,但受俞老师的影响,至少这里的产品经理桌上都有《思考,快与慢》和《微观经济学原理》,思考时会更有体系。


: 怎么定义思考会更有体系?能举两个例子吗?


俊宇

我理解的思考体系是:了解背景—洞察—发散—权衡—作出选择的过程。


重点讲下洞察-发散-权衡:


A.洞察:洞察产品需要解决的真正的价值点是什么?

比如城际拼车,我们猜测用户在跨城出行时,选择门到门的拼车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增量价值: 

1.【总时间更快】:省去去高铁大巴站转车候车的时间 

2.【乘坐体验更舒服】:不要去车站,可以门到门直达 

3.【更省钱】:省去转车去高铁大巴站的钱

于是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去界定用户最认可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便做了个比较巧妙的A/B测,发现锚定省时间用户转化率提升10%(相对值),强调体验没变化,强调省钱转化率反而下降了4%。


而根据上述 A/B 测的实验,我们还可以下一步的场景推演:

1)用户大部分用户过去去车站是坐公共交通去的:因为如果他是打车往返车站,那么他一定认可省钱的价值。但现在铆钉省钱转化率还下降了。 

2)省去转车候车时间是用户最在乎的:如果采用公共交通前往车站,那么转车的时间会很久。这点从锚定时间的用户转化率大幅提升也可以看出 

3)主流用户能接受的黑车价格是高于30小于70(不考虑同行竞争):再往前推理一层便可得到这个结论:  公交往返车站+大巴费用<= 用户愿付金额 <快车往返车站+大巴费用 

当然,这还是个很粗粒度的价格,考虑竞品定价等因素实际的价格实际可能是30-60也不一定。这里不展开。


B.发散:实现某个价值点,我们怎样想出更多的方法。

对于发散性这点,我比较喜欢的思路是“肢解”问题。比如在淘宝几乎每个运营都会用到的思考方式:GMV=UV * 客单价 * 转化率

肢解后很多思考思路便会清晰很多,想的点也会更全面。比如拆解后,发现 GMV 可以通过 UV 的提升来解决。那么围绕 UV 我们或许可以做:1)发广告(这是最直觉能想到的) 2)资源置换(我给你一定的端内流量,但是你在地铁投的线下广告必须要带上我的 LOGO ) 3)开拓新的细分市场,消费分级 等等。

肢解问题也有些惯用的套路:

【问题公式化】:如 GMV =客单价*转化率*UV

【问题流程化】:如接单前-行程中-行程后  

【人群分层】:男人市场,女人市场,小孩市场,老人市场

当然,以上说的,肯定不是“思维发散的一招鲜”,但当你思路闭塞时,尝试把问题拆解成更小的“元问题”,也许就会有新的思路。


C.权衡:如何在不完美中做选择

复杂的产品往往意味着有很多需要权衡和取舍的地方。比如某个奖励为了高的ROI,你可能要设置比较高的门槛。但门槛一高就会导致每天都有很多司机“被伤害”(抱着希望来,带着失望走),那么这个我们该倾向于高 ROI 还是倾向于司机的体验及感受?再比如如果要将奖励做的效率更高,那么对司机对行为限制就会越精细,但是过多过精细的奖励规则会导致司机可能看不懂,如何在司机理解力与效率之间做权衡?

不少权衡的选择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价值导向的不同。在权衡中其实可以不断敦促自己去思考产品更本质的价值导向。


:你讲了很多案例,那在你过去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俊宇

如果说自己在不断进步,那么印象最深,感觉相对更复杂的的,肯定是当前正在做的项目。


定价上我们就举一个小例子:如何解决司机抱怨滴滴抽成高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直接的说降低抽成比例,但实际上如果大家上网查下就会知道,滴滴去年也没有盈利——意味着我们都补贴回去了。


这个问题为了不给pr同学添加工作量,恕我不能直接回答,但我可以间接的做些思路的介绍:


1)问题的洞察:为什么会感觉“税负”很高?司机感知税负的核心关键点在哪?

拆解这个的思路可以类比到国家层面的税和福利的抱怨。首先需要输入的一个前提是:目前中国是财政赤字的。


然后带着这个前提我们到知乎,公众号上去看下人们对税和福利的看法,你会发现人们既对税不满,觉得税太高了;然后也对福利不满,觉得各种福利太少了。仔细分析下人们拆解的思路及其背后的主观感知和客观感知,你便会对“税负”高这个话题有新的理解。


2)问题发散: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司机的“税负”感知?


实在抱歉,我依然不能直接说滴滴的例子。但我们可以看下以下这些问题。


税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何欧洲的税收占 GDP 的比例要这么高,而中国占 GDP 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个我非常认同经济学家李俊慧的一个说法,税收高低没有好坏之分,主要看政府是否能比市场做的更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税收越高越好)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的还有哪些方法?美国为何在财政赤字的时候他可以减税?中国在财政赤字的前提下为何要谈提高个税起征点?


3)权衡:从不同的思考出发点罗列出所有的解法后,接下来便是根据我们认为的司乘价值观去判断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做选择,做实验,做平衡。这个过程有时候很折磨,因为从你会发现,在当前我们对司机,乘客的理解程度下,还是不能比较好的判断哪个思考的出发点更正确。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魄力去做选择和承担试错的成本。


: 谈到这个,我想到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就是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接触你说的这种值得钻研的课题的机会。你觉得他们在不够好的环境下应该怎样去成长呢?


俊宇

刚刚面试完一个同学,和其交流到类似的话题:如果你对生活敏感,那么光生活中的知识便够大多数人学很久。比如我们刚说的例子,为何苹果刚上市时,大家售价一致的情况下,为何依然有很多人会选择非苹果官方旗舰店去购买?


你点开商品详情页变可以看到,虽然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但商品已经不是那个商品。天猫店,淘宝店在同样的价格下,其额外的服务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当时官方旗舰店要2-3天发货,而某淘宝店可以马上发货赠品要比官方旗舰店更好。)竞争永远存在,当人们淡化了价格上的竞争,那么非价格的竞争便会加剧。


如果你愿意再去查下资料,你甚至会发现这样的话题其实很早就已经有人讨论过:从1911年的dr miles的最低零售价限制案例到2007年的Leegin案,本质上都是在陈述这个市场机制的理解。


总结来说,便是觉察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微”,深究思考其背后的本质。


“见微知著”我理解也是一个可以不断暗示自己去训练的能力: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便是复盘自我心流:比如我经常会复盘自己很多下意识的选择,去总结自己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比如上次去北大买学生证听课,他告诉我租卡50,买卡70.我居然毫不犹豫的就做出来选择。后来复盘发现自己中了锚定效应的坑,如果他只给我买卡70这样一个选择,那么我就会陷入为何是70?能不能便宜些这样的纠结。而有了锚定我的决策就快了很多。


:说到观察生活,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的吗?


俊宇: 我理解如果聚焦在“观察”这个环节,那么应该没有固定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好奇心和热情。


重要的其实不是观察,而是观察后的思考与专题性“总结”。也就是刚提到的见微知著:复盘心流—抽象观点or带入过去认知的观点。这样便可以不断的完善自我的认知。


:已经聊了不少了。能不能说说对新人产品经理的建议?


俊宇

1.注重细节但不要限于细节。


做产品时打磨细节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所谓的打磨产品便是在方向初步确定的情况下,不断的接受外部输入和进行自我批判调整产品细节的过程。


而打磨细节,不断去思考怎么做才是当前认知下的最好选择,有时比单纯的想一个全新的idea更能成长——因为打磨想法对产品思维的锻炼频次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思考时不要一开始就扎入细节。产品的打磨本质上是为了做出认知范围内最好的选择。但限于细节后有时视角会变窄,长期的视角及产品的全局会有时看不清。


所以建议大家在做产品时先跳出细节,将业务的主逻辑及关键抓手抽象出来诠释清晰。然后再就单点抓手极致的打磨。


2.观察和成为你的用户。


同理心是产品经理一个很重要的内核。我对同理心的理解是能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这里的“用户的角度”,其实指的是“你心里的用户的角度”。同理心特别强的人确实能做到一键切换“用户视角”,并能清晰的知道我和“用户”在身体,心理上的区别。


但同理心特别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其实更多的需要观察和成为“用户”。


比如我有次看到我妈妈的手机各种各样的推送特别多。我感觉可能在数量极大的三四线人群并没有“管理推送”的习惯。(猜测可能占整个互联网人口的30%-50%)


于是我在那段时间打开了几乎所有应用的推功能。去感受在推送极多,内容极其同质,人极其麻木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话术和信息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3.找一个复杂度高的产品。


复杂度高的产品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很难有完美的选择,一定会有某些取舍。而这过程中对思维的全面性成长会很大。


在这里,就想给大家推荐一个复杂度高的岗位——滴滴定价产品经理。


岗位职责:

1.你的定价模式每天将影响数千万订单:作为“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自有定价权的商业模式,你的定价模式创新每天将影响数千万的美好出行。


2.希望你不要理解为这是在做定价后台:微观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合理的价格背后其实都隐含着大量的人性和稀缺。希望你不要低估了这背后的空间,将定价产品等同于定价后台配置项的产品经理(欢迎你面试时和我聊聊你对定价模式的一些想法)


3.希望你有一定的同理心:我们认为价格分为主观价格和客观价格,希望你有一定的同理心,将客观的价格以正确的主观表达与用户传达。(最近大家都讨论滴滴大数据杀熟,就是个典型的我们客观没做啥,但某些表达没做好的坑)


4.这里你将有机会做最大型的社会学,经济学实验:我们希望你在已知的信息里能判断出最优的解法,但更多的我们会支持你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信息。你将会真金白银的参与,设计一个又一个经济学及社会学实验。


职位要求:

1.至少了解一点经济学,最好还能了解点行为经济学

2.皮实,大胆,逻辑清晰,有一定同理心

3.有过“多边市场”的工作经历优先


简历请发 laijunyu@didichuzing.com


:哈哈,顺便已经把惯例会贴的广告自己贴完了。那么感谢俊宇,我们今天就聊到这。


END




(赞赏金会用来赞助刘飞与赖俊宇未来的某次加班夜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