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讲策略产品(上)

刘飞Lufy 刘言飞语 2022-12-07


写在前面

 

策略产品经理就如同常见的 AI 产品经理、增长产品经理一样,曾经一度流行,然而却名不符实。

 

名不符实的关键不在于策略产品经理价值不大,而是与 AI 产品经理、增长产品经理一样,背着这个 title 的做什么的都有,没有任何可比性。就像一个段子,来自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的福建人开会,表面上都在说福建话,但互相压根听不懂。把国内叫策略产品经理的拉一起开会,估计也根本聊不到一块去。

 

那话说回来,策略产品经理到底应该是什么角色?有的人会把策略产品经理跟功能产品经理对比,认为“水下工作”就是策略。做功能和做策略看似解耦,实则不然。要解决一个完整问题,表面是交互和视觉,背后一定是策略,才形成完整的功能;比如说派单,就是一个完整功能,光做接单页面毫无价值,也很少见靠谱的团队会把“页面”和“策略”完全分开做。

 

有的人会说,有“复杂策略”工作内容的就是策略产品经理,比起体验产品经理来,策略产品经理更关注背后的复杂逻辑。这也有问题。首先,怎么定义“复杂”?其次,绝大多数产品经理实际都是在做策略。“怎么吸引用户”、“怎么提高转化”,也需要复杂的逻辑。比如,要让抖音的用户持续刷下去感受不到时间,这是体验产品经理还是策略产品经理做的?要让淘宝的用户愿意购买,这是谁负责的?

 

还有人说,“接触算法和技术策略”的是策略产品经理。这种定义就完全没意义了。谁见过 Python 产品经理?见过 C 语言产品经理?以下游实现方式来命名职能,毫无道理。况且,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在做出好的产品方案,而不是“熟悉算法实现”,这样会误导许多新人入坑,后来发现自己只是技术的“文档助理”。

 

因此,策略产品经理本就是不严谨的说法,不要看到自己的title是策略产品经理,就去报个策略产品经理的课。增长策略、交易策略、营销策略、商业策略…… 之间几乎没有共通点,还不如把策略两字去掉更准确。

 

总结下策略和产品经理的关系,应该是:策略是产品经理实现产品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有时候增长、用户体验、商业化等等,才是结果。

 

策略产品经理看起来高大上,但也容易变成文档经理;看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要看做的策略课题有多难。

 

说了这么多,是想先定个基调,然后讲讲一些有策略成分的产品课题,给一些“策略产品经理”提供思路,让许多还蒙在鼓里的“策略产品经理”了解下如何做类似工作。

 

 

 


下面以外卖派单策略为例,讲讲我如何思考外卖派单这件事的。(不代表任何公司或产品。)

 

外卖的派单指的是,平台收到订单,派发给骑手。基础逻辑看似很简单,可以模仿出行行业,就把订单给“最近的骑手”。不过,这样对吗?

 

 

外卖派单的目标

 

跟几乎所有派单/匹配系统一样,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那对于外卖派单来说,目标是什么?

 

可以跟网约车对比。网约车的所有派单都是以“与用户距离”为主的,这是因为乘客的耐心和体验(不考虑预约单),是与网约车多快能到强相关的。

 

然而外卖派单基本已经养成了用户预期,就是30-60分钟送达,并非是越快越好,因此往往应该是“保证送达准时率”。(这里可以提一句,如果对乘客的预期管理足够好,网约车也可以由“越快越好”变成“越准时越好”,减轻派单压力,比如排队功能就是这个目的。)

 

在说“保证送达准时率”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讲到是保证这一单的,还是保证全局的,这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在极端情况下,一个订单是派往偏僻位置的,这时候我们派给了某空闲骑手,大概率会浪费运力;如果考虑全局情况,可能要牺牲这一个订单的准时,来换取更多订单的准时。


于是我们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全局准时送达率最优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个体预测与全局预测

 

个体预测指的是,我们拿到一个订单 O1,找到一个骑手 R1,来尝试判断下他们匹配后,大概花多少时间完成。全局预测,则是基于个体预测的方法,在O1、O2、O3… 和 R1、R2、R3 … 直接做反复地尝试,算出最好的情况下,是怎么分配的。

 

可以把个体预测想象成一张张卷子,我们要先找出评分标准;全局预测就是考虑怎么给不同的同学发不同的卷子,最好是物理学得好的能拿到物理卷子,数学学得好的拿到数学卷子…… 作为一个心算能力超常的班主任,在脑海里演算无数遍后,找到整个班级的分数最优化的分配方法。

 

刚才提到了,个体预测的核心就是找到计算时间的方法。先说时间预测,时间有几个部分构成:骑行时间、取餐时间和送餐时间。

 

时间预测:骑行距离

 

时间预测最基础的,当然是要通过骑行路线做出骑行距离的预测,进而能判断出时间。

 

目前各地图的骑行导航已经做得相对完善,偶尔会遇到修路和大门不通等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比驾驶导航有时慢得多)。

 

时间预测:取餐时间

 

你可能觉得取餐时间嘛,骑手到店不就拿走了,几分钟的事儿,容易预测。实则不然。

 

取餐时间背后有个巨大的约束条件,就是商家的出餐时间。出餐时间又会受许多条件的约束:

  • 餐品类型。快餐汉堡这样的餐厅,出餐很快;而煲饭或者炒菜就要慢得多。

  • 餐厅效率。视不同餐厅厨师的效率而言。

  • 餐厅订单量。恶劣天气,或者促销活动,节假日等等时候,餐厅订单量会大幅变化,影响出餐。

 

出餐时间一直是外卖行业的老大难问题。美团由于线下手机支付的门店铺得足够广,能够获取餐厅订单量的数据,会略准确一些。而绝大多数影响因素是很难获取的,比如厨师请假;或者很难预测的,比如促销会多来多少顾客。

 

取餐时间一旦拉长,可能会造成连锁反应。骑手后面的所有订单都可能受影响,造成大面积送餐延误。

 

时间预测:送餐时间

 

取餐难预测,送餐只是用户拿个外卖而已,总不会有太大问题了吧?也不好说。

 

且不说用户有时电话无法接通(从平台视角看是高发事件,外卖平台通常都是接近10%的比例),还比较容易出现的是,送餐环境导致的送餐时间过长:

  • 小区北门关闭,只能绕南门

  • 高峰期电梯人太多;不允许骑手用客梯,只能绕货梯

  • 去 4-7 楼没有电梯

  • 小区/学校/园区不允许骑车进入

  • …… 

 

同样的,送餐时间拉长也会造成连锁反应。

 

要做好送餐时间预测,可能要把以上各种因素做好记录和判断。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标注某些地址为“送餐难”的地址,接到订单后,预测时间时加长送餐时间。

 

拼单

 

跟网约车中拼车是一个品类不同,在外卖配送中,几乎没有不拼单的外卖骑手。这是成本结构和拼单效率导致的(外卖单个订单送餐太便宜、拼单效率高)。

 

这就增加了不少难度,主要是计算复杂度,尤其在刚刚提到过时间预测原本就有失误风险的情况下。


 

 

在做个体预测时,要对于骑手已有订单的路径,加入两个节点,再计算新路径花费的时间。这两个节点只有先后顺序要求,理论上可以插入任何节点中间(你可以试算下排列组合的数量)。

 

 


平均拼单都是5、6单,就意味着是在10、12个节点中插入2个节点,反复尝试计算。这还只是计算路径距离的时间,还要考虑出餐时间和取餐时间。



因此,每次插入两个节点,对于这个骑手来说,他在这两个节点之后的所有节点时间都要变化。这就要对比每个时间节点跟限定的取餐时间、送餐时间是否相符。

 

抽象到这个层面,基本就是一个建模问题了。把各种约束条件列好,设定目标,就可以做预测计算。

 

 

区域热度预测

 

回到最开始提到的“全局准时送达率最优”,以上的模型没有解决例子中提到的问题:万一派到偏僻的地方,让运力效率太低怎么办。

 

这就要引入热度预测,即不仅仅判断一个订单派给一个骑手,对骑手们已有订单的影响,还要判断对未来要来的订单的影响。

 

预测有两个方法:规则法,即凭经验人为划定一些区域,往这些区域去的订单,都做一定的降权处理;统计法,即看历史数据,哪些区域的订单对骑手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做降权处理。

 

我在点我达参与的热力区域预测的演示页面,视觉稿)

 

 

未来订单预测

 

热度预测解决不了更复杂的一些随时间影响造成的问题。

 

假如在某个区域,西南方出现了一个订单O2。这时候候选骑手是小蓝和小紫,这时小蓝身上已经有了去西方的订单O1,而小紫是清闲的。(在本例中,简化订单只有一个节点。)

 

派单系统通常会觉得给空闲的小紫更加高效。就当下来看,也的确如此。

 

不过,很快在东边就出现了三个订单,O3、O4、O5。这时候,小蓝和小紫都已经在西边了。按照距离看,他们只能这么再去接单。甚至对于O5,由于太远,可能就都接不到了。

 

 

再回到一开始,我们假如能预测到,东边会出现一些订单,也许就可以考虑把O2也给小蓝,让小紫继续待命。

 

 


接下来,东边的订单,小紫就可以顺路接完了。

 

 


 

 

这样就不仅仅在“空间上”做到了全局最优,在“时间上”也一定程度做到了全局最优。

 

不过,这对于订单预测能力的要求太高了。在密集的区域可能还容易预测(就假定各个方向的订单均匀出现),在订单比较稀疏的区域,就非常难做预测。

 

另外,刚刚的例子里,东边的订单明显是“串起来”的,是天然的优质拼单,因此对订单派发效率有信心的系统,可以暂缓派单,不要来了订单就立马派出,而是等到有一些拼单苗头呈现出来时,再把同方向的可拼订单一股脑派出。

 

前文也提到了,外卖配送时效性是有一定弹性的,所以若能结合一定的预测做暂缓派单(比如稀疏区域就不需要),可能也能提升不少效率。

 

 

优化计算性能

 

对于一个订单跟一个骑手的匹配,尚且要考虑一大堆因素,考虑多个排列组合;在这之上,还要考虑多个订单和多个骑手的匹配,也有许多排列组合。这其中,诸多影响因素,都是实时变化的,如骑手定位、路线拥堵、出餐情况、热度变化…… 可想而知,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性能都会出现瓶颈。甚至连从地图接口取骑行距离的频次,都会是性能瓶颈。

 

除了增加服务器、提升计算性能等工程师可以去优化性能的方法,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也能够从很多方面协助优化计算性能。

 

常见的方式是,用一些低成本的判断方法,排除掉大量无效的计算。

 

比如,刚刚提到的节点插入时的计算。虽说原则上可以插入任意节点间的位置,但有些节点明显可以不考虑,如:

  • 距离超过 Xm 的节点

  • 插入与要求时间间距小于 Ymin 的节点(也就是插入快超时的节点前)

 

 

 


再比如,可以先用粗略的“直线距离”代替具体的“骑行距离”来大致计算一轮,排除掉明显不合适的骑手,再做一轮更具体的路线规划和计算。

 

这些工作看似是工程师相关的,但实际上会与业务场景紧密结合,有的计算过程可以简化、略过,有的则不行。必须在理解用户、场景和业务的前提下判断。

 

 

派单与抢单

 

外卖配送在过去的某些平台长期都是抢单模式。抢单模式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做到了“个体效率最优”,而无法做到“全局效率最优”。

 

因此逻辑也很简单,在系统派单的预测不准确的时候,即“全局效率最优”甚至“个体效率最优”很难保障的时候,抢单模式就会比派单模式效果好,

 

举个例子,某个城市的地形复杂,地图信息不完备,地址的POI系统也很不完善,导致大量的计算错误,还不如骑手自己判断得准。那在这种场景下,抢单就会比派单更优。

 

或者,某片区域的餐厅出餐时间波动太大,按照系统预设的路径去走,会出问题。骑手跟店家核对时间,可以先去送其它订单,再回来取,能更好地完成订单。

 

另外,点我达之前还做过一个抢派混合的尝试,是从骑手满意度的视角看的。由于对骑手而言订单是有不同价值的(价值除了订单表面的配送费,还有配送成本,以及接下来接单的可能性,像冷区订单价值就低),因此对于明显价值不错的订单,就用派单形式派出;而有一些价值不佳或不明确的订单,派出取消概率很大或容易招致骑手不满,就放到抢单页面给骑手抢。这是从骑手视角考虑的匹配效率最高。

 

 

预测修正

 

刚提到了,对绝大多数预测方法而言,都可以归为规则法和统计法。在理想条件下,我们可以搜集到所有必要的大数据信息,然后设定规则,比如影响系数,来做预测和计算,这样一定是最准确的。

 

而现实情况下,从单个骑手的配送时间预测,到全局的配送效率预测,影响的因素绝大多数都难以获取,因为外卖配送本就是极重线下的业务,场景变幻莫测,除非是赛博朋克或黑客帝国的世界,恐怕无法做到事无巨细信息化。

 

因此,解决外卖配送问题的方法通常还是统计法,以及基于统计法的修正。当然中间某些环节,偶尔也会增加规则修正。

 

比如,我们先有一个策略模型版本 D0.1,基于这个版本,我们当天的送达率是 90%。我们去看 10% 没有送达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是什么造成的。这时可能发现,出餐时间不准造成的损失占比最高,于是我们就看,在策略模型 D0.1 里,出餐时间是怎么算的。出餐时间预测的不准有很多种可能,找到预测和真实情况间的差值,然后寻求优化方案。得到了 D0.2,再去观察和优化。

 

这是目标拆解的方法论了,这里不再赘述。

 

 


-未完待续-






新书上市,敬请开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