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城市安全

南京多管齐下,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龙虎网 2023-09-05

近年来

南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创新城市安全治理方式

不断提升本质安全和城市韧性水平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连年实现“双下降”

全市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天(9月5日)上午,南京市举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发布会,围绕“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进行专题发布。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管理局、玄武区、浦口区、高淳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现场提问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健全责任体系

调整增加危化品、教育科研院所、南京长江水上交通、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安全专业委员会,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推动新业态新领域全链条监管责任落实,形成维护安全生产的共同责任体。


优化指挥体系

建立“1+46+N”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市、区、街镇、社区、网格(企业)五级应急指挥调度机制,灾害事故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法治体系

修订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编制出台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安全管理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


强化基层应急管理

全市101个街道(镇)全部挂牌成立“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整合到岗人员2054人,城市安全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安全风险防范全面加强


聚焦危化品、自建房、城镇燃气、道路交通等32个重点行业领域,统筹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和“治本攻坚”大会战等专项行动,有效防控治理了一大批安全风险和问题隐患。

常态化落实工业企业安全风险报告,在危化品、重点工贸企业引入“安全审计”,持续深化“打非治违”,危化品、工贸企业重大隐患自查质效居全省前列。

构建网格化风险防控机制,持续开展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和常态化巡查,推动30余万家小型场所(单位)开展“自我安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南京模式”被作为全省“样本”推广。



科技信息化支撑显著提升


建成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监管执法、应急调度等于一体的应急管理“181”信息化系统,在全市35万余家单位实现常态化应用。

创新构建“金陵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金陵安法宝、金陵应急宝”等系列模块,被国家层面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已初步建成涉及城市地下管网、油气管线、电力运行等20多个领域的感知监测系统,汇聚承灾体、管线、桥梁等数据13.1亿余条,城市安全风险感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建立健全应急队伍体系,各级各类队伍达到460支1万余人。

打造“金陵应急骑士”志愿者队伍,提升突发情况先期处置能力。

与滁州、马鞍山、宣城、芜湖4市签订协议,提升跨区域应急联动能力。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市区两级救灾物资仓库13个,储备各类救灾物资23类9.5万件(套)。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市场参与机制,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全覆盖,近三年累计赔付2400余万元,帮助群众减轻因灾损失。

广泛开展群众性安全宣教活动,打造全国首个安全文化主题地铁站,累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2个,开展小型场所单位公益培训29场次,覆盖45万余人次,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下阶段,南京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全面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

持续提升特大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向上滑动阅览

1

完善工作机制,打造“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和预警识别,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

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形成整体合力。

深化街镇“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工作深度融合

2

坚持标本兼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加快推进生命线工程、城市内涝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聚焦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大型商贸和高层建筑消防、城镇燃气等城市安全韧性短板问题,持续抓好“治本攻坚”81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最大限度实现跨部门“综研联检”,切实提高监管效能,推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3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治理效能

加快实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国家试点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

建立全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一张图”,全面推进“安全信用脸谱”等地方标准应用。

●加快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加强预警与响应联动。

4

深化网格化管理,以“微治理”保“大平安”

以网格化为基础,推行“一戴三关三查两报备”每日安全打卡。

深化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系统应用,完善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将应急响应和安全巡查延伸到城市安全的最小单位。

5

突出能力建设,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多灾种综合救援和灾后救助能力。

积极培育城市安全文化,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依托鸡鸣寺主题站等载体,持续加大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知识的宣传。


除此之外

还有这些你可能关心的问题

来看权威解答


向上滑动阅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为防范治理安全风险的源头环节

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责

与城市本质安全和城市韧性水平息息相关

在科学制定规划方面:

在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上,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规划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交融”的理想空间格局。


在各项基础设施落地方面:

在防灾空间布局方面,利用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和各类绿地设置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主干网为主要通道,规划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道路系统。

在消防方面,在全市规划布局了282个消防站。在供水方面,不仅有长江及南部湖库作为主要供水水源,还规划有三岔水库、杨库水库、新济洲凤凰湖等,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在防涝方面,规划提高了雨水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并且在规划中加强河湖水系的连通,就近排入水体。在供电方面,以市外来电为主、市内发电为辅。在供气方面,到2035年,城镇燃气气化率将达到100%,规划将新建柘塘门站,在江宁、江北、溧水、高淳建设LNG储配站等燃气应急储备、调峰设施。

在海绵城市方面,推进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源头径流量控制。


在具体项目的规划管理方面:

在项目选址过程中,牢牢把握“位置”和“距离”这两个关键要素,来进行具体项目的规划选址。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对于新建易燃易爆项目、存在危险源的建设项目,以及地铁沿线的工程项目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规划审批。


市大数据管理局

积极探索特大城市“智”治之路

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目前,江北新区和11个区区级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已全部批设并实体化运行,工作体系正继续向街镇延伸。同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工作文件,其中,今年1月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南京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暂行办法》,该《办法》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加快打造数字底座

一方面,加快升级新一代政务云,为各部门“一网统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后台支撑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市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向49个市级部门和12个板块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不断加强市区两级城运平台建设,持续完善综合指挥调度、资源力量协同、事件闭环处置等技术支撑体系。

统筹推进重大场景建设

支持智慧水务、智慧城管等业务系统迭代升级,提升城市日常数字化管理能力;推进科技强警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加快生态环境智慧应用平台建设等。


玄武区

近年来

玄武区紧紧围绕“数字政府”建设任务

加大数字基础投入

全力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目前,已建成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为玄武城市本质安全装上智慧大脑;建强城市安全数字治理体系,全区38个部门、7个街道、60个社区全部纳入城市安全数字治理范畴;不断拓展城市安全防范场景内涵,累计完成40个老旧小区、117个工地智能化改造,智慧电梯、智慧消防、智慧应急、智慧养老等一批城市安全治理数字化项目落地。


下一步,玄武区将以常效化为重点,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理念;以中枢化为核心,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以智能化为方向,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体系;以实战化为目的,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模式。


浦口区

浦口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先后获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中国天然氧吧”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聚焦治理保护、创新赋能、收益反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统筹治理与保护,着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一是全面开展长江大保护。二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三是全方位守牢生态红线。统筹创新与赋能,着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方面,积极创新生态转化新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生态转化新路径。统筹收益与反哺,着力实现生态经济双向增益:一是做大做强生态工业。二是做细做实数字乡村。三是做精做优绿色金融。


高淳区

高淳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

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

既是皖南地区客水的“行洪走廊”

也是下游太湖地区的“挡洪屏障”

近年来,高淳区着力保障“水安全”

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一是聚焦水利工程,强化水安全保障。二是聚焦抗旱减灾,优化水资源配置。三是聚焦水岸共治,涵养水生态环境。


下一步,将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一是突出“洪、涝、旱”灾害同防。二是突出“上、中、下”区域联防。三是突出“点、线、面”综合治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现场直播


图片来源: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

内容编辑: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