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 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特刊vol.1 | 与历史对话,理解何为儿童与教育

A4美术馆 A4am 2022-11-24




自2016年起,A4美术馆每年都会在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邀请到全世界关心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先行者一同分享经验,探讨具有前瞻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观、教育观,在交流对话中将不同观点传递给教育相关社群,拓展社群视野。今年我们将立足于艺术教育,从历史观念、美育行动、教育方法论等视角出发,邀请来自著名高校、美育机构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一系列“开窗”分享与对话,由此发掘出更为广阔的教育研究空间

因而我们在论坛正式开始前,预先推出三期国际教育论坛特刊,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谈儿童、谈教育、谈美,谈行动……由此为11月19日至20日发生的教育论坛提供知识背景的梳理,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延伸阅读与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作为特刊的第一期,我们将首先从历史视角出发,从儿童与童年研究切入,通过回望历史中的某些具体时刻、关注具体的人、站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尝试探索东西方教育观发展背后的历史流变。我们无法否认,发现儿童是理解儿童的起点,同时也是探讨教育本质、回归教育本心的重要任务,历史是曲折迂回的,但同时它也充满启示,与历史对话或许能够让我们发现应对当下教育现状的窗口与连接点。


儿童史研究的显形


上世纪六十年代,菲利普·阿里埃斯(Philippe Ariès)在令其广受关注的著作《儿童的世纪》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直至中世纪之后,人们才真正“发现儿童”。他如此断言道:“社会制度性的童年是不存在的。”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政治性的误解,于是第一代儿童史学家便展开行动,致力于在历史的各个角落寻找与发现儿童,这部《儿童的世纪》也因此被视作儿童史研究的起点,针对“儿童”与“童年”的广泛研究也就此展开。


历史中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或者说,儿童是如何书写属于他们的历史的呢?毕竟当我们尝试去寻找几百年前的孩童时,除了贵族阶层的儿童肖像外,所看到的儿童也总是挣扎于疾病与罪行之中——历史中被记录的,往往是那些非正常死亡的儿童。但儿童的历史显然不会停留在如此单向度的书写中,因而家庭日记式的私人记录被发现,隐匿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大量儿童也开始得到正视。于是发展至今的儿童史研究将视野扩展至更多维度,从更微观的角度亦或是更具地方性的视野,努力去挖掘与倾听更为广泛的儿童的声音。

变动中的「儿童」与「童年」


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儿童”和“童年”也并非永恒不变的普适性概念,它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近年来,儿童史家们也逐渐认识到,“儿童”概念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而非长久不变的被动分类。因此西方儿童史学家们也越来越强调儿童作为行动主体的价值,儿童的历史不再作为成人文化中心的边缘与补充性存在,“儿童”与“童年”也不断得以拓展其概念的边界,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研究进路之下,儿童教育领域也更加提倡尊重儿童参与文化的权利,他们同样也是文化与历史的创造者。



而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东方历史中也拥有着独特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特征,例如中国就曾有孔子向7岁儿童学习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儿童话语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在这里便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而且恰恰可以与西方的儿童研究进行比较讨论。


东西方教育观差异的根源


当下,尽管东西方教育体制正走向相互影响和交融的方向,但两种地域的教育观在历史根源上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以英国传统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相比较为例,我们会发现在英国的传统教育中十分强调个人主义以及阶级体系,且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化的职业培养让接受教育的人在阶级体制中取得进步;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集体被抬升到了高位,教育与政治的关联性更强,而与英国传统教育主张学习争论与对抗的对立思维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主张的则是和谐,是寻找折衷的黄金方案。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均拥有各自的独特精华,同时也有着相互学习的弹性和空间,当下正是一个最好的讨论时机,我们可以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契合点,并进行正向结合。



在本次论坛的第一个议题——迂途/回路:历史中的儿童与教育中,除了特邀顾问辛旭教授会为我们深度讲解儿童与童年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异同之外,剑桥大学的赵静一研究员还将立足于古代哲学的视角,探讨儿童在其中为我们带来的启示;来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赵艾东教授会从其在美国发现的一张老照片说起,考察清末川边地区藏族女性教育的历史;而人类学家、历史学家Alan Macfarlane教授则会针对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异进行更为详细的比较和分享。向历史开窗,就是站在更为高远的角度同当下和未来对话。相信通过对该议题的深入讨论,我们对于历史中的儿童、童年、教育问题也将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而通过对历史的回望,我们也期待发现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诸多教育问题的灵感与方向。




↓↓↓了解论坛其他议题嘉宾及日程等更多信息↓↓↓









我们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带给你更多的灵感,同时也非常期待能够听到你的声音!所以你有几种参与论坛的方式:
1. 作为观众实时观看嘉宾分享与对话,并可在Q&A环节进行提问与交流: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成问卷,进入“2022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群”,论坛前我们将在群内发送zoom邀请码。




2. 作为特别嘉宾参与闭幕环节“发现窗户”分享活动,分享你的教育故事: 如果你也是一名教育行动者,希望作为嘉宾在论坛中分享你的经验,也十分欢迎你能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发声,愿你的故事为更多人开启灵感之窗。




3. 参与特别单元“交换窗户” Project Jam,线上组队限时碰创:在论坛结束后的两个礼拜,你可以和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身份的伙伴们展开为期一周的灵感碰撞,一起创造新的项目,你们的方案有机会获得A4美术馆的支持,得到孵化与落地,你也可能由此成为我们未来长期的合作伙伴。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4. 本次论坛也将在麓湖A4美术馆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届时预约收看,直播中参与互动也有机会获得我们准备的电子会刊及其他小惊喜!





参考文献:

[1] 辛旭.由误解发现“童年”:“阿利埃斯典范”与儿童史研究的兴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45-55.

[2]辛旭.儿童与社会的相互建构:儿童史研究突破的一种可能[J].学术月刊,2016,48(06):132-138.

[3] 彭丹.西方儿童文化研究的历史及其对儿童观的促进[J].学前教育研究,2022(03):10-19.

[4] 赵艾东.清末川边兴学对藏族女性的近代启蒙与塑造——巴塘女学堂师生合影考[J].中国藏学,2020(04):148-159.




如有意向参与未来iSTART的合作共创,或有任何问题,

也欢迎添加公教小助手小A进行咨询

微信号:A4education


Any enquires please scan QR code 
to find A4 Education Assistant
WeChat ID: A4education






关于A4美术馆

Learn More About A4 Art Museum


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百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6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文案编辑 果基伊辛

内容排版 果基伊辛

内容校对 果基伊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