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EJM:消灭「性取向转变治疗」| 专家视角

医脉通编译 医脉通精神科 2023-05-13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医疗实践,而不是人。」




2018年上映的两部电影,《被抹去的男孩》Boy Erased及《错误教育》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引发了人们对于改变性取向的手段、即所谓的「性取向转变治疗」(conversion therapy)的关注。这两部电影描述了性取向转变治疗对个体造成的创伤,以及此类已被戳穿的治疗手段背后的伪科学。


此时,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再次明确了该机构针对性取向转变治疗的反对立场;事实上,这一立场从1998年以来未曾改变。尽管专业学术机构的反对由来已久,但在如今的美国,只有18个州、美属波多黎各及华盛顿特区禁止了针对性少数人群的性取向转变治疗。在所有州及司法管辖区内,成人均可自愿接受性取向转变治疗。


图1 美国大部分地区仍未禁止开展性取向转变治疗(Streed CG Jr, et al. 2019)


性取向转变治疗植根于一种观念——所有非异性恋的性取向均属病态,需加以治疗。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性学界就已经承认了同性恋或同性吸引现象的存在,当时大部分医生将此视为异常,并认为可通过外科手术「治愈」。进入二十世纪,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及性学家继续发展各种有关性及性别变异病因及潜在治愈手段的理论,但直到二战前,没有一个正统的解释登上历史舞台。


1952年出版的第一版DSM中,APA将同性恋列为一种精神疾病。二战后,一种责难过度养育的理论在业界及大众文化内逐渐流行起来;该理论认为,母亲过于专横可能导致男性发展为同性恋。此外,一些有关既往性虐待史导致同性恋的理论也开始拥有市场。当时,很多医学专业人士认为,母亲养育及性虐待史等因素阻碍了个体向「正常」成人异性恋的成熟化进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医生开始针对性少数人群使用行为矫正治疗,采用操纵性的手段强化这些个体的异性恋行为,包括使用商业化的性工作者、性高潮重建或强调与异性伴侣结婚等。心理学家及其他专业人员也开始使用各种厌恶疗法,包括电击、化学及剥夺疗法,以制造所谓的「异性恋调整」。用于此目的的电击及化学厌恶疗法如今已很少见,但其他一些干预措施,如行为治疗及「话疗」,仍试图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及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者(LGBTQ)人群同化为顺应其生理性别者,对这一人群造成了困扰。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中叶,一些研究者及心理学家开始挑战「同性恋是病」的观念。1948年,Alfred Kinsey在著作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指出,37%的美国男性曾参与同性性活动并达到性高潮的程度。此后,来自不同领域的其他专业人士的报告也纷纷跟进。1951年,生态学家Frank Beach及人类学家Clellan Ford报告称,很多文化下人们对同性恋持接纳态度;生理学家Evelyn Hooker开始在五十年代发表研究,指出同性恋及异性恋男子的精神状况并无明确差异;1961年,精神科医生Thomas Szasz出版了Myth of Mental Illness一书,并在书中反驳了将同性恋视为精神疾病的观点。随后的几十年间,人们发现性取向及性别身份方面的变异是人类发育的正常组成部分。


一些研究者关注了那些早年接受性取向转变治疗的成年人,并发现此类治疗可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其中,最新且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家庭接纳计划(Family Acceptance Project),该项目旨在预防年轻LGBTQ人群的躯体及精神健康风险。2018年,该机构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了245名年轻LGBTQ成人。分析显示,相比于未暴露于性取向转变治疗的个体,那些曾被父母或其他照料者鼓励接受此类治疗者存在抑郁、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的比例更高,而教育成就及收入更低。


此外,性取向转变治疗已在法庭上遭到了挑战,并被视为针对LGBTQ人群及其家人的欺诈。划时代的2015年案例中,新泽西州法庭正式判决同性恋在法律意义上不属于精神疾病,被告Jews Offering New Alternatives for Healing(JONAH)须承担消费者欺诈的责任。2019年6月,Jewish Institute for Global Awareness(JIFGA),一个由JONAH联合创始人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也被发现仍在提供性取向转变治疗,触犯了新泽西消费者欺诈法。JONAH和JIFGA均于泽西城营业,而客源来自纽约及周边地区,这也推翻了「性取向转变治疗仅在政治及宗教保守地区开展」的观念。


一些专业学会,如美国医学会,公开谴责性取向转变治疗,并记录了此类治疗伴随而来的显著危害。除APA之外,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儿科学会及其他专业机构也出版了一些初级读物,指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或某些青少年出现的同性性吸引/性取向是不正常或精神不健康的,这些观念均未得到任何主流健康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支持。」世界精神医学学会(WPA)宣布,类似于性取向转变治疗的干预措施「完全违背伦理原则」。美国医师学会指出,有研究显示性取向转变治疗「事实上会对LGBT人群导致情绪及躯体危害,尤其是青少年及年轻人。」连一些过去高调支持性取向转变治疗的人士,如Alan Chambers、John Paulk、John Smid及David Matheson,也谴责了此类治疗。然而,近期的一项报告估计,有20,000名LGBTQ青少年会在18岁之前于执业医务人员处接受性取向转变治疗。


临床工作中,医生应了解典型的性取向转变治疗接受者的特征;这些人可能不愿意主动提供个人信息,也可能费劲心机掩饰自己曾接受该治疗的事实。虽然很多年龄及性别身份的人都可能接受性取向转变治疗,最常见的人群仍是来自宗教保守背景、家人排斥其LGBTQ身份的年轻男性。很多接受过性取向转变治疗的个体后续还需要接受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或针对宗教相关的创伤进行干预。


除了终结有害的医疗操作外,支持对不同性别身份、性别表达及性取向个体的接纳也至关重要。医生可完成有关LGBTQ人群相关课题的继续教育,包括性取向转变治疗的后果。目前,美国只有华盛顿特区要求将此类课题纳入执业医师继续教育范围。


根据一项由十多所医疗机构共同筹备的针对性取向转变治疗联合声明的草案,医疗相关部门在诊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育状况,并为所有LGBTQ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支持治疗及准确的信息和资源。本文作者认为,对于医生而言,理解性取向转变治疗的学术及伦理危害,对接受过此类治疗的个体及高危人群做出合适的反应,并协助创造对LGBTQ人群具有支持性的大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文献索引:Streed CG Jr, Anderson JS, Babits C, Ferguson MA. Changing Medical Practice, Not Patients - Putting an End to Conversion Therapy. N Engl J Med. 2019 Aug 8;381(6):500-502. doi: 10.1056/NEJMp1903161.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