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厂贪污,从打车开始

唐韧 唐韧 2023-05-23

今天周末,我还在老家待着。五一假期回来后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休息状态,估计下周会重新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


昨天和一个在大厂做 HR 的朋友聊了蛮久,其实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们公司最近爆出来的贪腐新闻。


大贪污事件我们一般在媒体上能看到,而一些内部小贪污案件则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因为公司上层要求,他们团队配合公司审查人员在对内部贪污做治理,可以说抓到一个开掉一个,毫不留情。


据我所知,他们有一条业务线的产研团队因为要批量采购测试机,而测试团队的几个人负责跟进这事儿,结果就是从中虚报牟利 18 万,涉事的三个人全部被裁。


当然,被裁之前也要求他们归还了公司损失,可以说得不偿失了。


昨天在朋友圈也有个哥们儿跟我说了个案例,当时他们部门大领导给每个实习生发了 3 万「奖金」,然后再要求实习生们以私下转账的形式返给大领导,最后每个人获得 188 元的红包。


说白了,就是封口费。


他说当时部门里有四五十个实习生,大领导的说辞是给销售团队争取一笔奖金。


虽然大多数人对此抱有怀疑,但依旧没人捅破,更多是当做一种潜规则执行。


其实不论公司大小,贪污都是存在的,有些业务甚至还留了灰度空间。


过去很多互联网公司以补贴方式获取用户,这笔钱一方面让用户享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也鼓了少部分人的钱包。


最近的一次要数前两年前的社区团购了,当时开仓开店做地面推广,有些公司甚至直接打出了预算无上限的口号。


在这种刺激下,业务是做起来了,同时也让做业务的一小部分人捞到了大钱。


可能没近距离了解过的人不是很清楚,有些业务的操作空间其实很大,只要胆子大,就捞得多。


我从某大厂内部一个朋友那了解到,当时他们报案处理了几个人,贪污金额都是 7 位数。


可能很多读者认为这种层面的贪污只有身在大厂且身居高位才能办到,小公司也没这家底。


其实不是,包括大厂在内的贪污,其实都是从类似打车这样的小事开始的。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晚上加班报销打车费的福利,比如以前我在京东上班时一开始是 9 点后可报销,后来改成了 10 点后。


公司内部开发了一个 App,我们可以通过这个 App 叫车,实际上对接的也是滴滴的企业服务。


我记得有段时间公司就通报处理过一些人,原因就是利用加班打车骗打车费。


他们的做法也很简单,先通过公司 App 叫车,然后上车和司机串通好,送到地方后让司机继续跑,产生的多余费用他们平分。


与此同时,司机会用另一个手机到其他平台接单,这样就相当于接着别的乘客还在赚上一单的钱。


后来这事儿被公司发现了,可能也是笨,一个单程打车搞出几百块钱本身就很离谱。


可能是一开始觉得能跑通,又没人管,所以胆子越来越大。但纸包不住火,总归是东窗事发。


其实这些事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职业操守,一个是公司治理。


我相信,没有哪家公司敢说自己能完全百分百杜绝贪腐,只是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


所以,公司治理就是一个长期任务,随着公司越大,这个问题的范围也会越大。


职业操守就是人的问题了,面对有机可乘的利益空间,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持住最后的底线。


过去很多大贪官都是从小恩小惠开始的,利益熏心,胃口大开。


我之前听过一位前辈讲述过他的用人标准,他说自己从来不用那种特别聪明和机灵的人,反而会青睐于一些有些实在的笨人。


当然,他这里说的笨并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人格特质的体现。这些人往往比较实在,比较较真,比较遵守自己的原则。


相反,那些特别聪明和机灵的人想法多,心眼多,有时候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


或许有人喜欢这种机灵和聪明,但干事实还是需要老实本分一点。


我自己就是那种不太机灵的人,有时候甚至显得有点笨,但这种特质也让我收获很多。


或许我不是人群中最受关注的那一个,但一定是发自内心认真做事的那一个。


有时候,笨一点也是一种智慧。


周末愉快!


推荐阅读:《我又要写书了
················· 唐韧出品 ·················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有读者问我,你老家有什么特色景点或好吃好玩的么?


我想了下,其实我家这边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茶叶,也就是安化黑茶。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啥特别的。


这些年有很多人在我们这做茶发了财,就我家小区楼下停车场都偶尔能见到劳斯劳斯和宾利。


要知道,这可是个总面积可能和北京奥森公园差不了太多的六线外小县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