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网暴不作为,他逃离了产品

唐韧 唐韧 2023-06-21

上周六写文章说了下湖北一儿童在校园被老师开车碾压致死的事,几天后其母亲也坠楼死亡,期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无聊且变态的言论。


那个母亲还尸骨未寒,其父亲又开始遭受网暴。


有读者纠正我,说你不应该叫他们为人渣,因为他们不配为人,就是典型的渣。


我想了想,也是。


就在那篇文章发出后不久,一个读者在后台留言说,自己之前在某大厂做产品,有一次遇上一个社会事件,主角被大量网暴。


他看不下去,主动跟领导说产品要不要做点什么,可领导的回复是这样能带来流量增长,让他不要管。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一气之下选择了离职,逃离了自己的产品。


但我也在想,网暴的载体是互联网产品,就连提供吸毒场所都需要被判刑,那么互联网产品作为平台该负起怎样的责任呢?


当网暴在杀人的时候,产品该怎么救?


虽然我们已经实名制上网很多年了,但这种实名制并没有对阴险变态之人产生太大的约束,他们依旧可以隐藏在头像和昵称后面作恶。


即便需要认证手机号,即便手机号是实名的,甚至还需要进行姓名和身份证验证,但这种认证到底是面向谁的?又是在保护谁?


要我说,面向的是平台,而平台面向的是监管,但平台和监管对于作恶之人的惩罚却远远不够。


换个角度,那些人在网络上肆意造谣和诽谤甚至攻击他人的成本太低了,他们没有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压力,更没有产品机制去约束他们。


就算平台会对其进行禁言和封号处理,但他们依旧可以换个马甲继续作恶。


此外,对于网暴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并不完善,导致这样的事一直在发生。


周末我仔细翻阅了很多款具备社交属性的产品,发现真正能做到约束和控制的没几款。


其中,我认为做得最好的还是微信公众号,尤其是对于评论区的机制设计。


你们都知道,公众号文章评论区是完全由作者控制的,谁的留言会出现,取决于作者是否设置为精选。


微信团队给评论区的产品定义是「精选」,而不是「广场」。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把评论区的秩序维护全交给了作者,而不是像广场一样随意。


只要作者三观正,那对于一些恶意评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精选功能就成了那一道门,把无脑喷子们拦在了门外。


但是像微博这类开放型社交产品,评论区就没那么好控制了,当瘴气聚集的时候,就成了乌合之众场所,难怪别人叫「粪坑」。


那么,当实名制带来的约束力还不够的时候,怎么在产品上去给这些人增加来自公众的压力呢?


我看了微博和网易云音乐的两种做法,这里简单说说。


先看微博。


在微博用户的主页有一个「动态」模块,里面展示了这个用户所用的动作,包括评论、发布、互动历史等。



这里面汇集的信息比该用户发布的微博更多,如果说发布的微博是内容的话,那动态里展示的全都是动作。


作为其他人来说,可以清晰看到这个用户的所用动作,这么做的好处是丰富了其他用户对该用户了解的方式。


这就相当于,把一个人的行为作为公示信息展示在他的名片上,某种程度上能起到一些约束作用。


如果是以前的方式,那这个人对别人的评论都留在别人的内容下,不会对他自己留下什么太多的痕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让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再看网易云音乐。


他们的产品在做法上更直接,会在用户主页增加一个单独的模块「TA的评论」,单独把这个用户行为公示出来。



这个模块里汇集了所有该用户给别人发出的评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公众约束作用。


有句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外貌上的东西可以通过装饰和伪装呈现出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而内在的东西则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一个用户可以通过装扮让个人主页呈现得很美好,但他的行为才真正代表了这个人。


如果一个用户经常到别人那里爆粗口、造谣诬陷、诽谤,那所有的记录都会完整展示在他的主页上。


所以,这种通过产品设计带来的行为约束,我认为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大范围限制网暴的一种策略。


虽然效果不会那么好,但这是产品可以向施暴者发出的攻击,也是向被网暴者发出的施救。


喷子也好、渣也好、无脑杠精也好,这并不是他们某一刻的状态,而是一种常态。


这样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不讲逻辑、不顾事实、内心扭曲,所以识别起来并不难。


这样的人都热衷表达,存在感就是他们的海洛因,而当正义群体开始剥夺他们的存在感时,他们会紧张、会退缩、会无地自容。


因此,遇着这样的事就应该声张正义,哪怕声音很小,也要选择发声。


如果没人发声、没人行动,那网络上就是这帮人的作案现场。当他们用网暴在杀人的时候,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产品要行动,人也要行动。


真心希望,群体素质能提升,网络能清朗,虽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推荐阅读:《当人渣拿起了喇叭
················· 唐韧出品 ·················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产品是人的意志体现,产品的三观就是人的三观,作恶还是从善都在一念之间。


能够抗住利益压力去从善的产品,其背后的产品决策人一定是个善人。


这样的产品在商业世界里可能是个另类,但在人类世界里却是一股清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