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忘初心 | 国博讲述:开国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红旗

文/王海蛟 国博君 2023-02-09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决议案。为规范国旗制作,周恩来指示胡乔木、梁思成和彭光涵三人在曾联松设计原稿附带的制法说明基础上,重新写一个制作方法,必须做到使人一看说明就能制作标准国旗。三人讨论之后,即由梁思成改写,胡乔木修改定稿,提交大会主席团讨论。


9月29日上午,位于北平东单煤渣胡同内的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北平市委指示,要求赶制一面长5米、高3.33米的五星红旗,10月1日前必须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这是毛主席将在开国大典上升起的国旗!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照片庄严、肃穆。


时年29岁的干部宋树信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立刻着手落实。当时,北平的印染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条件均达不到印制国旗的要求,因此,这么大幅面的国旗只有组织手工缝制才能完成。上级领导对这面国旗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红色旗面必须用红绸,黄色五角星必须用黄缎。要做两面,以供挑选。宋树信走访了北平的多家布店,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找到几块红绸和唯一一卷三米多长、不到二尺宽的上好黄缎。由于红绸不够长,瑞蚨祥又请来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把红绸布料连接起来。随后,宋树信带着红绸和黄缎来到西单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把所有原料交到一位30多岁的女技工手上,开始按照国旗制法制作国旗。


可做到一半时,问题又出现了——那卷黄缎只有不到二尺宽,无论怎样比量,都无法整个裁剪出最大的五角星,总有一个角必须拼接。宋树信连忙向公司汇报,经过逐级请示,最后同意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


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夜,宋树信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兴奋着、憧憬着。终于,两面相同尺寸的大国旗被精心赶制出来。由于那条接缝处理细腻,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做完这一切,已是10月1日凌晨。


一大早,宋树信带上仔细包裹好的崭新的五星红旗,送到位于天安门广场北面西侧的开国典礼筹备处。筹备处的同志当场验收,表示十分满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下午3时,首都30万市民齐聚天安门广场见证开国大典的盛况。在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之后,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开始。毛主席按下电钮,广场中央的旗杆上,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像一轮朝阳般冉冉升起,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1951年7月,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


此面国旗长460厘米,高338厘米,是用五幅红绸拼接轧制而成的,五颗五角星用黄缎子制成,且大五角星一角为拼缝而成。虽然历经风雨,国旗的边角和旗裤已经磨损、残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象征,是中国历史新篇章的见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


(本文作者王海蛟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文原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8年9月29日第11版,此为节选,经作者修订后予以转载。图片除特别说明外摄影均为康岩。)



【展览推荐】


复兴之路

基本陈列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5-北7、北12-北15展厅


兴之路·新时代部分: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基本陈列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5、南10展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基本陈列。


【相关阅读】


李大钊狱中的亲笔自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原稿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