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手记 | 封国中的历史 历史中的封国

文/王月前 国博君 2023-02-09
—“周风遗韵”展览策展记


策展人王月前

(照片摄自展览布展期间,摄影 | 庞道琼)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陕西省澄城县人民政府协办。展览于2019年12月13日在国家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面向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到2020年3月。“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是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发现系列展之一,是国家博物馆为广大公众精心打造的反映中国当今最新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的展览力作,它的如期开幕,使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百花园中又绽放了一枝灿烂的花朵。





【一】

设计心路


一个好的展览离不开出众的展品、精致的设计和恰当的主题。展品是展览的核心,设计是展览的外形,而主题是展览的灵魂,核、形、魂构成了展览的三要素,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刘家洼考古成果展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是因为它诞生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周秦故地关中地区,是周代姬姓封国之一的芮国遗存,文化面貌中带有强烈的周文化特征,这也是“周风遗韵”展览名称的主要缘起;其次是遗址发现本身比较重要,它曾经获得“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等奖项第三是遗址作为芮国晚期都邑的完整标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神秘感,实证了芮国的明确分封地域,其发现弥补了周代历史的缺环,解答了诸多以往关于周代封国制度悬而未决的难题。


展览所用的文物展品来自澄城刘家洼韩城梁带村——两个陕西籍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且都是周代芮国遗存从数量上看,梁带村芮国遗存此次应属助演,只有十几个代表出场,而刘家洼才是真正的主角,近300件的规模,阵容十分强大。但两者的文物展品其实都同样出色,谁让它们是芮国考古的姐妹花呢……


刘家洼遗址最突出的考古成果是发现200余座规模不等的墓葬,其中包括两座“中”字型的高等级国君大墓,以及墓葬内出土的各种青铜器、石器、金器、玉器,种类有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装饰品等,当时流行的礼乐饰品应有尽有。应该说从文物品相和丰富程度来说,具备了一个好展览的基本条件。而且展览的主题也经过精心提炼,讲述遗址重大发现本身只是展示的目的之一,展览的主旨是力图通过展示古芮国的历史风貌以及周王朝恢宏的分封制度,找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主线,如礼仪文化、音乐艺术、装饰艺术等,揭示这些区域文化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分化、演变,并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复杂历史进程



【二】

展览内容


根据具体发现成果和展览的主题要旨,展览分为列土分邦小国之光万流归宗三个单元,主要单元里又细分成若干题材鲜明的组作为展示区。


1.列土分邦单元,通过出土实物展示周代分封制度在考古上的表现不同形式的青铜礼仪重器,鼎、簋、鬲、壶、盉等,成系列或以组合的形式分布于不同规模的墓葬内,有的还带有芮字铭文,体现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严格的等级观念,清晰折射出与分封制、宗法制、礼仪制等相关的社会现象。这一单元主要是梁带村的考古发现做主打,因为它的时代早于刘家洼遗址,在体现周代分封制方面会更接近周初的原貌。


2.小国之光单元是本次的展示重点,是刘家洼重要考古发现的主展区从数以千计的发掘成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200多件文物,勾勒出这个神秘小国曾有的繁华景象。刘家洼考古历年来的丰硕成果齐聚一堂,是它们首次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这个单元根据主题又分为钟磬谐鸣鼎簋列陈金玉交辉三组展示区。


钟磬谐鸣展示区以国君陵寝内的乐器为主要展示对象乐器组合十分引人注目,编钟、编磬、建鼓、铜钲、陶埙等乐器,充分展示出芮国贵族对音乐的喜好,为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墓中还出土了勾云形的石编磬,也是两组十件,乐器造型很奇特,出土经历更为传奇。因为考古发掘中只在盗洞里发现了其中一件磬,其他九件磬已被盗掘,后来由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通过追缴才失而复得,上演了一曲现代版的完璧归赵故事。


鼎簋列陈展示区以礼器为主要展示对象鼎、簋、壶、盉等器物组合,代表了芮国严格的礼仪制度。与乐器一样,礼器也是体现当时等级制度和身份的标志。不同墓中出土数量不同的鼎,与不同级别的贵族身份相称。最高级别的国君墓出土了七个鼎,实证了文献中的记载,说明芮国的统治者作为周代姬姓封国的诸侯始终恪守严格的礼制规定,礼崩乐坏的情况尚未加剧。


金玉交辉展示区主要为光彩夺目的金玉器具和饰品金器有虎、牛、兽等动物造型,还有环形饰,散发出异域风采。金首铜鐏权杖十分精美,金质权杖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孤品。玉器虽被盗掘所剩零星,但可看出礼玉和装饰玉等种类齐全,造形华美,尽显芮国贵族的豪奢之风。


3.万流归宗单元主要根据墓葬中的文化现象透视当时特殊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这部分展示了刘家洼墓地出土的大量的车马器具和兵器工具等。这些器具制作极为精致,形式还富于变化,因此它们和其他的礼器和装饰物等在功能上没有本质区别,也是身份和等级的标志,也反映出当时征战频繁、重视军事的史实。



【三】

创新亮点


周代礼制社会孕育了发达的礼乐文化,因此,与礼乐相关的文物是本展览中的看点。大墓中成套的编钟、编磬,代表身份等级的列鼎、列簋等,无不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死后的荣耀,加上一些奇风异俗的金玉装饰品等,让芮国这个分封小国的格调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1.为了营造考古发现的神秘氛围和现场感,展厅内设计了依出土状态进行场景复原的“中”字形国君大墓,将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乐器、玉器等文物按出土时的原状加以复位,再现了这些国宝出土时的状态,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这些高等级墓葬的礼仪制度和恢宏气势,带给观展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器具多为成套的系列文物,各自成组,在墓葬中也是有规律的集中分布在大墓的特定区域。如果将它们按常规置于分散的展柜内,则很难实现这样的效果。



2.在空间设计上,展览突破以往相对厚重刻板的展墙形式,代之以色泽和通透性更好的木质柱梁结构,梁柱四周及顶部有帷幔装饰,既获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又营造了犹如在传统古代建筑中穿行的视觉感受。入口处以对开两扇门的形式将展览标题和前言分列左右,似张开双臂欢迎观众,高规格的“中”字形国君大墓复原场景被设置在正对参观入口的展厅中心处,入口与墓室之间铺设浅黄色带状地毯,一直延伸到墓室场景的另一端,与两侧的灰色地面相区别,以象征墓室两端深邃的墓道。入口、墓室场景和地毯等在展厅内形成一条纵贯的中轴线,终点是代表芮国国君至高身份的七个列鼎,引导着观众循着古代墓道去探寻历史的秘境。



3.金玉器具和饰品历来是展出中最引人注目的,本次展览采取将金玉物品设计在一个相对集中的“U”字形区域内,平面柜陈设展品实物,立面板上对应放置展品的放大图、多角度视图及相关说明等,以平面和立面结合的形式,让观展者将金玉物品的精美尽收眼底。



4.在做好实物展示同时,展览也力求在辅展形式上多作创新,以满足更大多数观众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也是其中之一除了互动形式的芮国文物历史知识外,还在钟磬谐鸣展示区循环播放背景音乐,乐曲是利用出土编磬实物演奏的现代音乐《北京的金山上》。观众们在欣赏柜内实物,品味复原的国君墓现场同时,还可以聆听到由原物奏响的美妙乐曲,以穿越般的感受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享受,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实现与古人的交流。


5.为了更好地传播展览信息,展览还采取了多语种的说明形式,全部单元、组、展板及展签等的说明文字均以中英双语进行标注,让有兴趣的外来观众也可通过展览关注中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我馆临时展览中,这样全方位多语种的展览解读是极为少见的。另外,中文的生僻字全部附加了拼音和详细的解释,这样也使本来晦涩难懂的冷门知识得到了有效普及。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时代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个展览实际上是一则生动的故事,众多展览汇聚起来就是博物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或在国家殿堂的舞台上展示世界文明的古往今来正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先生在展览前言中所寄托的那样: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够通过展览,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内涵,激发出追溯中华古史、探寻文明源流的深厚感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览信息】



展览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


展期

2019/12/13 – 2020/3/1


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16展厅


【相关阅读】


国博再展考古新发现,聚焦陕西刘家洼遗址


展览背景·亮点展品


策展人解读展览


设计师谈展览设计


听考古领队讲刘家洼遗址


布展剧透 | 探秘在夹缝中坚守周礼的小封国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