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劳模新村到同心家园,普陀区曹杨新村:新中国最早工人新村见证时代发展与变迁

上海普陀 2024-06-07
















75年前的今天,上海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回望那些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共同见证变迁的角落,普陀区曹杨新村,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为时代留下了特殊的印记,而这些印记也是我们探寻城市发展路径的重要线索。


15分钟生活圈早有雏形


普陀,是上海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先进辈出、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的革命热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1年初,一个“爆炸”性消息传开,市政府决定逐步改造城市中的“滚地龙”,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在普陀区兴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住宅新村——曹杨新村,这里将成为工人阶级的新家园。


今天的曹杨村史馆内,有一张绘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曹杨新村平面图,黑底白线间可以窥见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新村内道路纵横交错,房屋沿着道路与河流的走向排列成扇形,红瓦白墙斜屋顶,兼具了上海老式里弄的功能和欧美“邻里单元”理念。

1952年5月,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竣工,称曹杨一村。167幢两层楼房,可住1002户。在那个普遍还在手拎马桶、烧煤球炉的年代,曹杨新村已经有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此后,以曹杨一村为中心向周围扩展,陆续建成曹杨二至六村,到1977年为止,又相继建成了曹杨七至九村。

新村自建成之日起,就注重宜居理念,不仅有公共开放空间,每隔3栋楼就有一处小花园。周边短短几年内,供销合作社、食堂、浴室、学校、医院、文化馆、电影院、银行、邮局……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配套设施陆续建起。今日我们常说的“15分钟生活圈”早在那时就有了雏形。

劳模辈出精神传承


第一批入住居民带着荣光与自豪,手捧鲜花,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庆乔迁新居。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赢得尊重。由此,曹杨一村也有了“劳模新村”的美誉。

在生产战线上不断跃进,连续八年超额完成任务的裔式娟;被誉为“纺织系统一面永不褪色红旗”的劳模杨富珍;从纺织女工蜕变为“小巷总理”的朱爱琴;义无反顾的“逆行专家”王雄彪;为电力水文气象勘测事业发光发热的行业工匠姚鹏……在曹杨新村的不同发展时期,有超过上百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后在此安家落户,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曹杨人不断奋进。


改造一新的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第一批入住居民邵森,在1954年到1956年间,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和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不仅如此,他一家三代的生活轨迹也没有离开过“曹杨”。如今,邵森的孙女邵娅蓓成了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实验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兼班主任。

“小时候对‘劳模’其实没有太多概念。”邵娅蓓回忆道,“只是偶尔听爸爸说起,爷爷以前在生产解放军服装的101被服厂工作,是一名划料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千方百计为国家节约每一寸布料而努力。”

“我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记忆中的爷爷很严肃,我有点怕他。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工作,他对我们的要求都很高,时常教育我们要有一颗奉献的心,要多为社会做点什么。”

“爷爷92岁那年突发脑梗,住院期间几乎已经认不出我们,但当我告诉他,我成为了一名教师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工作认真、踏实勤奋,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国家’。”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中的邵娅蓓,无论是对待教学还是学生,都力求尽善尽美。“任何事,一旦下定决心就一定要把它做好。有时同事会说我太‘顶真’。后来我才意识到,或许就是爷爷身上那股子韧劲一直在无形地影响我、鼓舞我。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后人树立榜样,这或许就是劳模的意义吧。”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地


73年岁月变迁、物换星移。曾经为劳动者挡风避雨的小楼房面临着日渐老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楼道狭窄、房间逼仄、公用厨卫的不便使得邻里矛盾日益突出。昔日劳模新村的光辉难敌岁月侵蚀,日渐暗淡。居民们盼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9年,借着普陀区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的“东风”,曹杨一村被纳入首批名单。老旧社区重塑,本就是城市更新领域最大的难题。再加上“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和“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特殊身份,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与改善居民生活之间寻求平衡更是难上加难。曹杨新村能否成功“逆袭”?

“先听听居民们怎么说。”改造启动伊始,街道广搭平台,召开听证会,做好方案解读,让居民充分了解、表达、参与到改造签约的全过程,同时将居民合情合理的意见及时吸纳。改造中,设计师一次又一次入户与居民面对面沟通,根据大家的实际需求,做到“一户一方案”。为帮助居民找到临时过渡房,曹杨新村街道先后与多家房屋中介公司签署共建协议,为居民开通绿色通道。

2021年10月,曹杨新村建成70周年之际,居民们终于拿到了回搬新家的钥匙。修旧如旧的外立面、套内独立厨卫、方便轮椅进出的坡道……欢声笑语又回来了,“年逾古稀”的工人新村恢复了昔日活力。改造后,居民们对“曹杨”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更强了。

“响应民声、广集民意、汇聚民智,就是曹杨新村街道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出发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说道。

居民自己的家改造一新,紧接着就是对公共空间的更新提升。昔日上海“最长”的菜市场——曹杨铁路农贸市场变身“百禧公园”惊艳亮相,融合了漫步、生态、景观、艺术、文化、数字等功能为一体的三层立体“高线公园”,宛若穿梭于街区间的钢铁巨龙。


曹杨新村百禧公园


公园两侧围墙有铁铸透绿、有加高封闭、有活泼涂鸦;地面篮球场原先设定为全天候开放,但居民提出噪声扰民,经过多方论证,最终调整了开放时间;与居民区为邻,为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公园设置了多个出入口,点位的选定、开门时间、如何使用,都是在建设初期充分听取周边小区居民的意见后汇总协商再确定的个性化打造。可以说百禧公园的建成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曹杨”的最佳实践。

除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街道还鼓励动员居民积极参与立法征询,征集人民建议,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日常点滴。2020年4月,曹杨新村街道成为新一批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参与82部法律法规立法征询,提出意见建议1884条,被采纳295条。

推陈出新构建美好家园


居民区,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2.08平方公里的曹杨新村街道,常住人口约10.6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超过40%。

去年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花溪园居民区书记陈健始终坚持通过问需调研,深入倾听“民声”。下辖的四个小区,多种房态混杂、老年人口基数大,为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花溪园通过挖掘第二梯队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能人达人等社区资源,联动高校、医院等共建单位来赋能基层,积极寻找资源对接,把服务送上门。

小到一场便民市集,为居民提供修补家电、磨刀、剃头服务;召集社区里的孩子一起来为社区图书馆升级出谋划策;大到通过与企业党组织合作,推进老房加梯工作,实现“悬空老人”十多年的下楼梦。“社区里的事总离不开‘情理法’,以‘情’动人始终摆在第一位。”陈健说,“在一次次为民解忧、解困中,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孩子们当了一回社区的主人。凝聚力、向心力就是这样在无形中增强的。”


曹杨环浜绿道


曹杨新村“弯窄密”的路网体系,不仅增加了社区烟火气,还拉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距离。花溪路、兰溪路、枣阳路、桐柏路合围而成的曹杨环浜绿道,曾经的劣五类水质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如今剔透见底,宛如一条绿色珠链,点亮曹杨。这个季节梧桐茂盛,地标性建筑物“红桥”在绿色掩映下分外艳丽。每天早上,老人们三五成群在“红桥”边喝茶、聊天、下棋,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曹杨新村网红打卡点“红桥”


新的时代,曹杨人不断推陈出新。在书写“美好曹杨,幸福生活”的画卷中,曹杨新村街道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今年,曹杨新村街道启动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2.0版“升圈”行动,新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将陆续启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曹杨新村与上海城市发展共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为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家园”,构建更美好的城区贡献力量。



记者:解敏(新民晚报)

编辑:杨军慧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真如副中心: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这首普陀青年律师普法rap太上头

 普陀区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集中夜查行动

 真如6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新鲜出炉

 周末普陀这里人从众,是这场活动把大家都吸引来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