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流解析:滴滴出行把数据交给美国,到底有没有?

警长说事 警长说事 2022-11-27
把数据给美国,滴滴到底干了没有?

7月2日晚,国家互联网办公室旗下“网信中国”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宣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7月3日,认证为“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微博用户@liminx 发帖称“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为谣言。随后,“滴滴出行”官方微博转发此微博,并加了“希望大家不传谣,不信谣。”的转评语。

那么滴滴出行数据泄露,到底有没有?
对此,本人用最简单的信息发布规律与说文解字的方式来进行解析。
滴滴出行到底有没有出问题?
1直接由国家层级发声较为少见

一般情况下的重大信息发布,多为属地原则,由属地相关管理部门发布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信息发布存在瑕疵,上一级主管部门可以补位,留有回旋余地。以往互联网方面的问题,往往也是由属地部门网信部门发声。

但这次“滴滴出行数据风险事件“很特别,不是由属地网信部门发声,而是直接由互联网管理的最高层级单位国家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发声。

按常规,如果不是事件真实发生,且情况清楚,证据确凿,直接由国家机构最高层级职能部门发声难以想象。


2文字中间有玄机

从表面上看,滴滴出行副总裁是辟谣,但其文字与国家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公告并不一定有矛盾。

先分析一下@liminx 帖文中这段文字:“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注意到没有,这则辟谣帖里仅仅说到了“国内用户的数据”,而不是“所有的数据”,那么除国内用户的数据之外的其余数据有没有交给美国?“用户数据”如直述“所有数据”岂不更好?


再分析一下,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的公告中这段文字:“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注意“防范风险扩大”这个词,防范风险扩大的意思就是,风险已经发生,现在的措施就是防止风险继续扩大,而不是没有发生。

以上纯属技术层面解析,也不是结论,一切静候官方结论。
另外,官方泄露与个人泄露,故意泄露与过失泄露,这些也还是存在差别,一切以最终调查结论为准。


警长微评


数据外泄可能导致风险已经被国家层面和广大网友广泛关注到,在庆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同时,是不是应该依法对泄露数据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强力打击。

我们呼吁在全国开展数据外泄专项整治,查纠一批风险,堵住一批漏洞,打击一批外泄数据的企业和个人。

我们坚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坚信店大欺客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法律领域。


图片及相关资料来源于网信中国、滴滴出行及网络
作者:大禹
往期推荐

事不过三说三联:纯属巧合还是?


拄双拐的交警站马路,是人为摆拍还是民警敬业?


交警免费24小时代驾,创新服务还是不务正业?


神奇!俄罗斯向英舰开火了,但英国打死都不肯承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