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乡村?|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刘文奎 商务印书馆 2022-06-29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扶贫基金会实践乡村扶贫的经验与思考
大凉山、民乐村等典型性乡村扶贫发展项目剖析
在试错中总结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虽然已经达到了60%,但是上溯一代或两代人,今天多数城里人的前身都是乡村的孩子。因为这样的缘故,很多人都有很深的乡村情结。人们关心乡村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生存状况,甚至希望有机会到乡村去看一看,体验乡村的生活。


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是要一个衰落的乡村还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是一个破败的乡村,还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是要少数人活得很好,其他人活得不怎么好的乡村,还是要一个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乡村?是要一个有独立文化气质的乡村,还是要一个作为城市附庸的乡村?这些问题的答案看似不言而喻,可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却往往在做着相反的选择。


虽然从物理距离上你也许远离乡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和乡村的发展没有关系,你生活、工作中的日常选择也许正在影响着乡村的未来


从2000年开始,我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尝试探索一条路:通过项目的援助,实现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年来我们扎根西部贫困乡村,从最初对扶贫漏斗现象的思考入手,不断试错,希望找出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方法。从大凉山的腹地到三江源的源头,从德阳的汉族村庄到玉树的藏族村落,从四川的彝家到贵州的苗寨,一路跌跌撞撞,四处求索。其间有迷途的彷徨,失败的窘迫,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历经坎坷失败,走出了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是本书名字的由来


这是一个已经持续了二十年的连续实验。这个实验获得的部分经验,已经在实践中大大提高了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成功率。对乡村发展之路探索的过程,是思考和行动互相印证、螺旋上升的过程。本书是以我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二十年来经历的典型性乡村扶贫发展项目为主要内容,亦是二十年来我关于乡村发展思考与实践的记录。根据探索过程的四个阶段,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大凉山人畜混居的房子


第一部分大凉山的故事,反映的是以对扶贫漏斗现象的思考为出发点,试图通过集中投入资源,解决贫困乡村的持续发展问题。虽然项目带来了很多改变,但是并没有达到堵住贫困漏洞这一主要目标。第一阶段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集中投入资源虽然重要,但仅仅靠资源的堆砌是不足以解决乡村持续发展问题的。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从2001年开始筹划项目到2007年项目结束7年期间的探索。


大凉山的实践说明,乡村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发展产业项目,建立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而发展产业项目,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传统乡村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进行变革。


2010年1月,民乐村541户农民都领到合作社股权证

第二部分民乐村的故事,反映的是以大凉山项目经验为基础,对产业方向与合作社模式的探索,时间跨度从2008年至2011年。民乐村项目设计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村民合作的重要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价值,并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基础,以产业为导向的民乐村项目模式。虽然民乐村的两个产业项目最后都失败了,但是通过村民合作、引入现代企业机制等方法来转变小农经营方式等重要认识都是在民乐村阶段形成的,因此民乐村阶段的探索至关重要,大约占全书一半的篇幅。民乐村产业项目的失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低估了村庄带头人的作用。


甘达村合作社年底全村分红


第三部分甘达村的故事,反映的是我们在大凉山和民乐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合作社为基础,动员村庄能人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项目,借助外部力量进行规模投入,终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时间跨度从2010年到2013年。


雪山村的民居和村道


甘达村项目的成功,验证了我们此前探索形成的乡村发展方法。从2013年开始,我们尝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其他的乡村。根据乡村固有的资源禀赋,我们推出了百美村宿项目和善品公社项目。前者是利用乡村的建筑与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度假精品,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来,消费自然山水与乡村文明;后者是组织村民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把乡村的产物送到城里去。目前百美村宿已经在20个村落地,善品公社今年年底也将在100个村落地,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两个项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甘达村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引入市场主体与村庄合作,大大提高了乡村发展项目的成功率。这就是第四、五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这个阶段资料最为丰富,但是对于整个模式的探索而言,相较于此前几个阶段影响较小,故而叙述最简,所占篇幅最少。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个实验还将持续下去。一方面是要把已经获得的成果应用于更多的乡村,另一方面希望既有的经验在普适性和成功率方面获得更大提升


2013年开始,随着甘达村项目的顺利进行,我就想着要把我们十几年来的乡村发展经历整理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几经周折,一直未能如愿。时间飞逝,一转眼又是六七年的时间过去,脱贫攻坚决战已经接近尾声,国家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我们的项目村也已经由一而十,由十而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在甘达村取得的经验也得到了更充分的验证。把我们近二十年来的思考和实践梳理出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压力。今年疫情期间,恰好有比较完整的时间,终于得以把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材料拼凑到一起,完成了书稿。今年不仅是我国持续了几十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胜之年,也恰是我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二十个年头,成稿时间如此巧合,不知道冥冥中是否自有天意。


住房改造后的新村


这些年我遇到很多对乡村建设工作有热情的年轻人,从他们的故事中发现,他们吃的亏、犯的错常常是在重复我们的老路,很多问题很久之前我们就已经遇到过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资源涌入乡村,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到发展的机会,这对乡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如果方法得当,这些外部资源和乡村可以实现和谐共生,达到双赢的效果;但是如果方法不得当,则可能两败俱伤,让丰满理想变成一地鸡毛。正因为如此,我感到有责任把我们一路走来的思考、实践、教训与收获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为后来的同道提供前车之鉴。希望大家能够少走些弯路,多省点力气,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更好。


(文图摘自《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内容简介:

作者以细致流畅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实施的经过,以及对尝试探索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作者20年来扎根贫困乡村,不断试错,历经坎坷失败,成功摸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村民合作为基础的乡村发展之路。


本书内容是基于扶贫基金会的以上实践。第一部分为四川大凉山的故事,反映的是通过集中投入资源解决贫困乡村发展的尝试过程,虽然项目带来了很多改变,但是并没有达到堵住贫困漏洞这一主要目标。大凉山的实践说明,仅仅靠资源的堆砌是不足以解决乡村的持续发展问题的,乡村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发展产业项目,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传统乡村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进行变革。第二部分为甘肃民乐村的故事,反映的是以大凉山项目经验为基础,对产业方向与合作社模式的探索。扶贫基金会认识到村民合作的重要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价值,并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基础,以产业为导向的民乐村项目模式。但是民乐村产业项目的失败说明,不能低估村庄带头人在转变村民观念方面的作用。第三部分为青海甘达村的故事,在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甘达村以合作社为基础,动员村庄能人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项目,从一个吃不起酸奶的贫困村,变成富裕村的经过。从2013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尝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其他的乡村。根据乡村固有的资源禀赋,我们推出了百美村宿项目和善品公社项目。前者是改造村民的老宅打造乡村民宿精品,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来,消费自然山水与乡村文明;后者是组织村民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把乡村的产物送到城里去。目前百美村宿已经在20个村落地,善品公社今年年底也将在100个村落地,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本书明确回应了当今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乡村振兴实务工作和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0年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12年起担任秘书长。领导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策划实施了“善行者”“顶梁柱”、“童伴妈妈”、“百美村宿”、“善品公社”、“活水计划”等品牌扶贫公益项目;推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公益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参与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社会企业――中和农信。二十年来矢志贫困乡村发展,并成功探索出一套以村民合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农民合作社、产业扶贫和社会企业等有深入实践和思考。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章 大凉山的故事——规模的迷思

一、万事开头难

引子:扶贫漏斗现象

中外合作的机缘

目标:1000万

“筹备期”长达四年

项目设计框架

二、项目准备——从“象形文字”开始的培训

“参与式方法”启蒙

“象形文字”般的交流工具

从案例教学直接进入实战

“投豆计数”断纷争

高压下的能力提升

三、贫困而神秘的大凉山腹地

四大特征

通神者与仲裁人

节庆文化与习俗

男人与女人

原始的小农经济样态

四、项目活动与成效

社区能力建设

经济活动开发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改善

生态环境修复与提升

五、问题与反思: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

项目存在的问题

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二章 民乐村的故事:合作社的本质

一、为什么是民乐村

汶川地震响应

灾后重建规划的建议

只能做一个试点村

“普通村”是精心挑选出来的

诺基亚宝贵的信任票

、劫后余生

回到地震之初

生活还要继续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乐村

冷清的春节与变化的心态

请专家描绘民乐村的未来

需求调查评估

建筑设计与生计规划

需求的视角与顺序

规划论证会

重建工作内容

项目的目标

四、住房是重建“敲门砖”

除了建房其他免谈

分歧与妥协

震后造家与“建筑改变”

村民的不满

只有发现金才能解决问题

驻村的陈晶晶

基础设施项目与文化活动

五、乡村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慎用权力

驻村方法与技巧

六、破解村庄贫困的根源

村庄贫困的根源

合作是现代企业的本质

宝山村求证

民乐模式的内涵

七、难产的合作社

培训村民

项目模式问答

理事会选举

社员代表大会

杨忠达理事长

合作社章程用心良苦

社员代表大会

方诚至理事长

名正言顺不容易

有关股份的考虑

八、食用菌厂的失败“心都痛起喽”

谁该为项目负责?

怕被人戳脊梁骨

逼出来的办法

广告招贤

产业项目评审会

“海龟”梁志刚高票入选

绞尽脑汁的合作机制

关于合作机制利弊的讨论

资金使用方向的分歧

菌棒污染事件

梁志刚的烦恼

关键关系:村两委与合作社

方诚至萌生退意

洪继光临危受命

菌厂的失败

菌厂失败的具体原因

九、养兔场重蹈覆辙

经验、技术双保险

问题出在责任心上

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理事长眼里的养兔项目

最后的努力

十、 村民对民乐村项目的评价

合作社理事、村主任:老百姓亏不起了

监事:还是人的问题

村民代表:集体的事不好办

项目出纳: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很少

原菌厂职工:基金会送的鸡没养好

村民眼中的梁总

洪继光对项目的评价

十一、民乐村项目的收获

认识:合作社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教训之一:“外来和尚”的局限

教训之二:操之过急的代价

感悟:难点是转变村民观念

第三章  甘达村的故事:带头人的作用

一、没有汇缴的亿元重建款

玉树地震赶赴前线

实事求是的政社合作

又见老朋友

二、合作社唱主角

灾后重建评估报告

让资源红利流向村民

三、小农户参与大项目

丝绸之路上的三省交界地

从北京请来大腕加持

州政府承诺帮忙“垄断”

五村联社全体村民入股

从甲方变乙方

四、引导德达村民科学放牧

用“科学管理”结束“公地悲剧”

引导而不代替

大牲畜数量翻倍了

五、运输队让甘达合作社“跑起来”

让合作社重生

巴桑扎西民心所向

组建运输队全村分红

村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

历史也会山重水复

再次转型柳暗花明

平稳换届后继有人

项目效果

六、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甘达村的成功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有竞争力的产品为立足点

合作是一切的基础

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

不能包办

七、高原冷暖,人情浓烈

与死神擦肩而过

驻扎高原的年轻人

“谁敢越过这条线试试”

浓烈的青稞酒

第四章 百美村宿:引入市场主体,合作共生

一、为“美丽乡村”打样

韩国之行的启示

美丽乡村项目构想

反排村的纠结

二、雅安最美山村

为什么是旅游项目

雪山村天时地利人和

乡村画师孙君“狮子大开口”

国际化的村庄设计

在争吵中艰难推进

“袁姐家”美宿在斗争中诞生

民宿大管家薪水翻倍引争议

分配机制漏洞引发“退社”风波

三、“世外桃源”邓池沟再添“神来之笔”

四、南峪村的创新与收获

“赛马”选村一把手上阵

引入市场主体“借船出海”

百美村宿的内涵

第五章   善品公社的使命

一、互联网带来新机遇

试水猕猴桃,打响电商第一枪

社会企业的价值

农民道德水平决定农产品质量吗?

破解农村电商的瓶颈

黄果柑危机:惊险的一跃

农民心疼地坐在地上大哭

惊险的一跃

初战失利

再战告捷

善品公社的理想

后记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