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3期要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方立法研究编辑部 Author 地方立法研究




《地方立法研究》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45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14家,非核心期刊53家,集刊69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1年4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1707位作者的259128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3期要目



【习近平法治思想】1.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关备案审查的重要论述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王锴(1)【网络法】2.互联网“非法兴起”2.0——以数据财产权为例胡凌(21)【立法与治理】3.行政法规打包修改的原理与技术刘风景(37)4.行政法上听取陈述和申辩程序的制度建构宋华琳、郑琛(52)5.法治中国背景下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朱未易(69)【立法数据】6.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1年2月至3月

王瑞(95)

【习近平法治思想】


1.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关备案审查的重要论述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


作者:王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备案审查制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备案审查的重要论述。既有对备案审查的宏观目标设定,即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也有对备案审查范围、内容、机制、程序的具体要求。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也肩负着“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使命。备案审查工作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更大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备案审查;依宪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络法】


2.互联网“非法兴起”2.0

——以数据财产权为例


作者:胡凌(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阶段,新经济进一步探索并确立了通过扩展服务架构来动态追踪用户和资源、加强数据分析的生产方式,“破坏式创新”和分享经济在继续推进,围绕数据资源和用户注意力的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企业之间,这可被视为“非法兴起”的延续。本文以这一过程中数据财产权的形成为例,讨论其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新经济的兴起要求资源保持流动和低成本非法获取,动态地积累更多用户活动和数据,但同时希望它们在自己的不断扩展的架构内流动,而非跨平台流动,从而通过架构的微观机制不断监控追踪;其次,平台企业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将产品转化为服务,进行中心化调控;最后,数据资源不仅需要流动,更需要积累,以便形成数据资源池和规模效应。本文还对数字经济的未来生产进行展望,思考采取何种生产机制能够进一步调动闲置资源推动生产。


关键词:互联网;数据;财产权利;生产;架构


【立法与治理】


3.行政法规打包修改的原理与技术


作者:刘风景(华东政法大学立法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行政法规打包修改,是指基于特定的目的,在行政法规清理的基础上,将两部以上行政法规放置于一个“包裹”一并修改的立法措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已发布18件行政法规打包修改决定,是近期使用频率较高的修法机制。行政法规打包修改是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必须符合科学修改原则、民主修改原则和依法修改原则。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法治政府建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行政法规打包修改的体制机制技术。


关键词:行政法规;国家治理;“包裹”立法;法治政府建设


4.行政法上听取陈述和申辩程序的制度建构


作者:宋华琳、郑琛(南开大学法学院、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法学院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行政法上的听取陈述和申辩程序是保障行政程序当事人权利与提高行政行为正确性的重要制度设计,其制度建构应兼顾权利保障和行政效能,以实现“有原则的灵活性”。听取陈述和申辩程序应适用于除法定情形外的所有不利行政行为,适用于行政行为的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听取陈述和申辩的程序要素包括行政主体的事先告知、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以及行政主体对陈述申辩意见的审查和决定。可在不影响实体决定的情况下于救济程序启动前适用补正程序,违反听取陈述和申辩程序构成独立的起诉事由,应以对陈述和申辩权是否产生实质损害为依据,作出确认违法判决或撤销判决。


关键词:听取陈述和申辩;程序权利;行政效能;行政法


5.法治中国背景下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朱未易(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法治中国”既是法治的中国,又是中国的法治,无论是地域空间还是法治方式都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法治中国自然包括了地方法治及地方治理法治化的创新和实践。也就是说,地方法治建设只有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视野中才能获得证成,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地方法治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征和地方性元素,而且必然以多种多样的符合地方文化需要的方式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发展模式。可以说,地方作为与中央相对应的概念,其治理的空间和范围十分宽泛。根据我国现有的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如果以地方法治建设的内在运行为逻辑,其实践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回应型、先行先试型与自生自发型三种。但从全国地方法治建设的总体性和普遍性来看,地方法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因此。完善地方法治可以强化国家顶层制度设计,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活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强化公众评价关键环节,从而实现我国地方治理的良法善治。


关键词:法治中国;地方法治;实践模式;问题导向;解决路径


【立法数据】


6.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1年2月至3月


作者:王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内容提要:2021年2月至3月期间,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共召开41次常委会会议,河北、黑龙江、山东、新疆等4个省级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共新制定地方性法规40件,修改95件,废止19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169件。这一时期,地方各级人大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家立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和社会治理、公共卫生和人大自身建设等领域开展立法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地方立法;立法动态;立法统计;主题分析



《地方立法研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并公开发行,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地方立法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728/D,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2959,创刊于2016年12月4日,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发刊,办刊关注地方立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反映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旨在促进立法水平提升,服务法治国家建设。


-END-

责任编辑 | 吴珊

审核人员 | 董倩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2期要目《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1期要目

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信息

北大法宝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宝学堂

法宝智能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