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公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2024-05-30


包公是谁?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包青天”包大人。


“包公脸是黑的吗”其实是更高阶位的“是否了解包公”的话题。而低阶位的话题是:包公是哪里人?


从2019年开始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活动已经办了六年,走进全国各地,到肇庆、开封、商丘、宁波、雄安、沧州、巩义、绍兴、运城、泉州、石狮等等全国许多地方,引起了全国轰动。全国许多城市的市民都惊讶地说:包公原来是你们合肥人呀。


(5月13日~15日,新安晚报社和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走进泉州惠安县)


电视剧《包青天》刚火的时候,扮演者金超群来合肥拜谒合肥包公祠,他在当晚的晚会上献唱了一首《包青天》的主题歌。


主题歌的首句为“开封有个包青天”,他改唱为:“合肥有个包青天”,立即赢得了合肥人民暴风雨般的掌声。


是呀,合肥有个包青天,这是了解真实包公的第一步。


那我们来探讨更高阶位的“是否了解包公”话题:包公脸是黑的吗?


01


真实的包公是不是一张黑脸?


清代长篇小说《三侠五义》中写道,包公刚出生时,是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赤条条”不奇怪,就算是贾宝玉嘴里含通灵宝玉,那出生也是赤条条的,但“黑漆漆”、“亮油油”那就是黑的发亮了。


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播讲的评书《包公案》中,包公乍出娘胎,竟然是一个圆滚滚的肉球,被他父亲一刀劈开,从里面跳出一个小黑孩……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制作的电视剧《包青天》那更是火遍中国和东南亚,包青天那两道浓眉,眉间月牙,一张黑脸如同镔铁。



无怪乎,聊起包公的肤色,非洲喀麦隆小伙儿刘汴京在一档电视节目里都会抢答了。



有一年春节,巴黎唐人街的彩妆文艺游行,“王朝”、“马汉”挎着腰刀,黑面的“包公”居中而立,扮演者就是一位黑人青年。


很显然,在大家印象中、一些艺术作品里,包公脸就是黑的。


不光黑,而且从明代开始,包公艺术形象还相貌极丑陋。


明代成化年间的《包待制出身传》中说:“末遇三郎(指包公)生得丑,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见怒生嗔。”


包公到底是黑是白,是帅是丑?


作为包公的家乡人,我们可以很确切地说,黑和他根本不沾边!最重要的是,真实的包公皮肤白皙,完全是白面书生。


你或许要问,包公是古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为啥你这么肯定他皮肤白?


在合肥包公园里就有一副包公生前的的画像模本,白面长须,慈眉善目。你也可以质疑说,流传下来的生前画像也不一定能真实反映肤色。


还好历史上有对包公最简单的描述:六个字,“面白皙,有丰仪”。


这条记载绝对可靠,为啥,因为这是宋朝人张田所写,他是包公的门生兼儿女亲家,最后还整理出版了包公的文集。


所以包公长得不但不黑而且很白,不但不丑而且“丰仪”。

02


包公脸是咋变黑的?


包公脸由白变黑,是渐变,不是突变。


宋代时,就已经有包公的话本了,比如《合同文字记》、《醉翁谈录》等,都没有提到包公的长相。


元代时,包公脸也还没有变黑。元杂剧中,包公形象出现很多次,不过这时主要是从性格上刻画包公,说他聪明正直、刚猛严明,没有过多描述包公的面相。不过这些剧本将包公形象不断加码,给他装备了势剑(相当于尚方宝剑)和金牌,具备了“昼断阳间,夜断阴朝”的超凡能力。


明代时,包公脸开始变黑,不过还没有全黑,这时是“以丑为主”。


明代通俗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很多包公相貌丑陋的描述,简直是个丑八怪。


《珍珠记》说包公自幼长得丑,爹娘兄弟欺负他,由嫂嫂抚养长大(嫂子抚养长大也是胡扯,实际上包公父母俱全,包公极其孝顺)。


《还魂记》中,有个人物骂包公:“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稀稀红毛头。”


《包待制出身传》中说,包公父亲嫌他丑,想淹死包公。这时,虚构的嫂子又出现了,认为包公长得丑,是“定国安邦”的异相:“三叔虽然生得丑,一双眉眼怪双轮。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垂肩齿似银。鼻直口方天仓慢,面有安邦定国纹。”


在明代《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中,包公脸正式变黑。描述包公长相特征为“脑后有肉,一张大黑脸”。


自此,包公的“貌丑脸黑”的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


2020年11月,“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商丘市豫剧院,观看了商丘豫剧《包青天》和四平调剧《小包公》。商丘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心平被称为豫剧中的“活包公”。吴心平对大皖新闻的记者说:戏剧脸谱中,黑白红绿蓝黄等等各有寓意,黑脸表示忠心耿正直、铁面无私。比如包拯、张飞等。白脸多表示阴险狡诈、善用心计,比如赵高、严嵩等。



(2020年11月,“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商丘市豫剧院)


等到了清代,包公脸就黑得彻底了。而且,额头上月牙也开始出现了。


包公形象演化史



03


包公脸为什么会变黑?


包公本不黑不丑,文艺作品为啥让他变黑?为啥故意塑造的很丑?


刘备手臂出奇长,秦琼脸黄如蜡,刘墉成了刘罗锅,白眉大侠主人公徐良从小就长着一对雪白雪白的眉毛……奇人必有奇相,这是民间文学必备要素。


包公被刻画的那么丑那么黑那么古怪,不是迎合审美标准,而是符合文化艺术规律。


从文化上,宋元文学作品开始,包公就开始被神化。


宋朝时有个宣传佛教的作品叫《霍参军》,说霍参军在背诵金刚经时,地面裂开,包公出来了,向霍参军宣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速与来迟”的因果报应观念。


元代时,杂剧说包公是星宿下凡。元杂剧《生金阁》中,有“南衙包待制,你本上天一座杀人星,除了日间剖断阳间事,到得晚间还要断阴灵”的桥段。这个桥段在包公形象演变中很重要,提出包公“星宿下凡”和“日审阳夜审阴”这两个后来被沿用的特点。


明代时,戏剧中开始通用“包公是文曲星下凡”的说法。《包待制出身传》、《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刘都赛》等作品中,都说包公是“文曲星下凡”。


因为文曲星是“青面赤发”,“青面”就是“黑脸”,这可能是为什么明朝才最终把包公变成黑脸的原因。


从戏剧表演技巧上来看,因为包公“铁面”的特点,没法在视觉上体现出来,所以只能用脸谱来表现,一般来说,戏剧脸谱用黑色来表示人物忠正耿直,所以包公在戏剧中就是大黑脸。


而“白月牙”呢,也是从包公脸谱上演化过来的,代表着包公“夜审阴”,夜晚去审理阴间的案子。直到明朝,包公脸谱上还没有白月牙,额头上是一个夸张的大白眉毛。清末,白月牙开始出现,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河南商丘包公庙乡包公像


冰冷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切孤立系统都朝向熵增的方向演化,并将趋向于更高的无序状态。但历史的神奇之处在于,有些历史人物的演绎,却不断趋向于稳定、脸谱化。


这样的历史人物被称为“箭垛式”人物,比如包公,比如关公。


在2023年“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走进运城的活动上,运城市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就说:你们合肥是包公家乡,我们运城是关公家乡,这是包公和关公家乡的对话呀。


当天,大皖新闻还特意推出了“当包公遇上关公”的短视频。


艺术照进现实,野史湮没正史,几百年来,包公的“黑脸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


明末熊文举在《纪包孝肃家乘》记载:“宋包孝肃为合肥人。儿时见村里演杂剧谓公判阴阳,像特精奇古怪……今日拜公家传真容,居然一伟美丈夫也。”


意思是熊文举小时候看戏,真以为包公长了一张大黑脸,后来看到包公家传的真像,才知道包公是一个大帅哥。


清代邓廷桢在《双砚斋诗钞》中说:“谒包孝肃祠,拜瞻遗像,疏髯秀目,白面书生也……”意思是邓廷桢拜谒包公祠,发现包公是“疏髯秀目”的白面书生。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包公”这名字是后世人给予其高度的肯定。其实在包公生前,人们就已经称他为包公,他已名扬天下了。


合肥出土的《包公墓志》上说他“声烈表襮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足见在他的晚期,人们便不再称他“包龙图”、“包学士”、“包枢密”,而同声尊称他“包公”了。


在宋代的王明清撰的《玉照新志》中就记载着:当时的辽、夏领国,也都知道包公是宋廷直臣。羌族有个小部落,在归顺宋以后,要求按照汉人风俗习惯,改姓为包。以此光荣。


“我从包公家乡来”活动已经举办六年了,我们在全国各地追寻包公足迹,开展全国包公文化研讨会并和全国专家交流,我们也在不断汲取包公文化的养分,对于包公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无论是史实包公还是文学、戏剧中的包公或是人民心目中的包公,都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公文化是有生命力的生命体,始终与时代建立紧密的联系。


最后用一位游客来到合肥看到白面包公后写下的诗句结尾:


肖像满天下,

举世叹失真;

刚方不在貌,

冠玉自惊人。




出品| 新安晚报 大皖新闻
文字| 周晔
编辑| 郭未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