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过“非遗+”看盘龙“文产+”

微观盘龙 2024-01-22

10月20日至24日,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在昆明滇池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以“七彩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共设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文化产业综合馆”“创意昆明馆”“文化传承发展馆”3个展馆,其中,昆明馆新型非遗美学空间体验展区精彩创意亮相。


透过“窗口”展文化盛宴,“非遗+”亮相文博会。展览期间,盘龙区聚焦“非遗+创意”“非遗+科技”“非遗+产业”三大方向,在主会场设置“七彩非遗·数聚盘龙”主题展,分会场则在C86山茶坊同步“开集”,全新的“书香山茶文创微集市”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据悉,参展以来,盘龙展区每天均实现上万元营业收入。


多年来,盘龙一次次踏上参展之路,带着有温度的“盘龙元素”出发,又带回许多创新的文化资源和不同的文化“精髓”,丰富辖区文化产业。于盘龙而言,收获的不只订单,还有提速文化产业的发展“动能”。




三个非遗+打造展示窗口


盘龙主会场展区设计独具特色,周围蜿蜒的盘龙江外形,动感十足;顶部悬挂白色网格布曲线造型,配以变色舞台灯,基于大自然天空、流水的蓝色,融入科技蓝,呼应地面盘龙江水,展现出盘龙江之美。



展区内,可以看到以火草纺织技术生产的民族饰物等为代表的“非遗+创意”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服务平台”及数字化体验装置为代表的“非遗+科技”产品;以融入非遗元素的茶产品、贵金属饰品等为代表的“非遗+产业”产品。一件件文创产品犹如盘龙的文创符号,成为展会现场一道亮眼的风景。



谈及“非遗+”文产工作的融合发展,盘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盘龙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展示,在“非遗+创意”“非遗+科技”“非遗+产业”上下功夫,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在盘龙区传承推广非遗,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尝试将非遗产业化。


目前,盘龙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53项,其中省级10项、市级34项、区级9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共有65人。本次文博会上,有6位来自盘龙的非遗传承人带来多个非遗项目展示,从斑铜技艺、传拓、烙画,到滇绣、孔雀琴、草编,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活态展示活动,带领市民群众走近非遗、“触摸”历史。



用科技新突破聆听盘龙故事,让非遗文化与城市文明共生,以文化之韵赋能青山绿水。此次参展的9家企业来自辖区各文化产业领域,强强联合,精彩纷呈。大家在互动中领略盘龙的深厚文化底蕴,触摸非遗与创意跃动的文化脉搏。


同时,主会场通过线下展陈、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的方式,以数字化场景应用与互动体验、影视动漫内容为主,聚焦大数据、5G、VR/AR新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相关企业提供互动平台,让受众进一步感受盘龙的数字文化魅力。



园区特写彰显联动发展


2016年C86山茶坊开业,曾经的那株“山茶”被赋予新的生命,文化在老厂房中传承,这里也成了老盘龙人的独家回忆。


“C86山茶坊如今作为盘龙园区型新型文化空间,成为本次展会的分会场。”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分会场由非遗、阅读、生活三个板块构成“书香山茶文创微集市”,用非遗展品、传承人工坊、非遗文化分享沙龙等形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文博会很接地气,主会场内容丰富,分会场又设在‘家门口’,整体文化氛围非常好。”市民张霖说。在分会场,大家不仅可以观看、了解、购买到盘龙非遗文创产品,还可以体验非遗文创手作、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感受传统文化与创意集市相互碰撞的魅力。



此次分会场活动的延续,正是盘龙文化产业园区差异化打造的“小特写”。


活动期间,市、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会在璞玉书店举行文化沙龙和传承人工坊,现场传授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以更多姿态、更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面对面交流,走近非遗、体验非遗,成为非遗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广者,助力盘龙非遗文化发展传承。



走出活动又会发现,其实盘龙不同文化园区早已融入群众生活日常。C86山茶坊里,摄影展、分享会、读书会、文化沙龙在一年四季以不同主题与群众相约;奥斯迪特色文化街区里,一盏盏夜灯串起盘龙夜经济新生活;雄达茶文化城里,备受年轻人喜爱的茶文化空间,正在城市悄然兴起……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基础,盘龙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旅游街区、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发挥资源集聚、项目孵化和产业引领作用,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错位竞争、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盘龙经验力促产业升级


先布局,再落子。今年以来,盘龙区聚焦“聚力攻坚北京路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重要布局,以此为基础,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实力、平台集聚力、创新创造力、发展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成为盘龙的发力点之一。



“非遗+”能在盘龙生根开花,同步见证了“文产+”在这里走得更深、更实。



将非遗丰富的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完美结合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盘龙”的需要。近年来,在探索“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上,积累出了“盘龙经验”。


  • 创新载体建设,非遗集聚助力融合发展。盘龙区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等非企业机构以非遗为核心,集传承保护、展示展演、交流交易、创意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集聚了瓦猫、草编、剪纸、传拓、糖画、滇派风筝、布扎等数十种非遗项目,并通过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非遗人才汇聚盘龙。

  • 探索融合路径,非遗赋能各类传统行业。玖雍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火草纺织非遗项目与设计生产日常配饰相融合,为火草纺织产业化注入强劲动力。陶韵文化将各种非遗项目与紫陶的研发生产相结合,通过构建完善的研发、推广体系,现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及50余个大中城市,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建水紫陶供应商。





多年来,盘龙区依托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筑巢引凤”的思路,大力提升文化企业的线上经营能力,增加企业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从而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做强培优文化市场主体、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快速发展、促进文创产业集聚发展、夯实文化品牌影响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5个方面提出13条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在巩固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为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盘龙区对文化企业的扶持,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经历多阶段发展后,盘龙规上企业玖雍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样评价。这也成为很多文化企业留在盘龙的关键因素。



从园区规划到产业布局,从“台前”到“幕后”,盘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已基本筑起,并在不断地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业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以“新”加“数”,推动盘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赓续发展,熠熠生辉。





推荐阅读

点赞!盘龙1名个人拟获这项省级表彰

满载而归,盘龙区2023年第二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顺利结业!


了解盘龙区文化产业“台前幕后” 让生活更有“文化含金量”

盘龙区为文博会盘龙展厅特邀参展企业授牌

全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结果公示,盘龙区保留8个!

第二届“幸福盘龙”杯圆满收官!

盘龙区:认真听、仔细记,人大代表与群众“面对面”


来源:昆明日报、盘龙区融媒体中心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透过“非遗+”看盘龙“文产+”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