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多元化战略”,解读都在这

陈祖鑫 HR实名俱乐部 2024-03-29
12月6日,张勇提出「多元化治理」,很多人都关注到组织变阵、人事调整。按我们理解,「多元化治理」不是传统的组织变革,而是一套全新的管理理念,战略打法。
 
先说一下我们的观点:
1、多元化,从治理层面,对张勇来说,他想修一道防火墙,为阿里可持续发展护航。
2、经营的多元化,张勇希望在原有商业版图之外,寻找出业务增长的第二、第三曲线。
3、管理的多元化,如果阿里要真正全球化,不能大一统,文化要多样,管理要创新。

一、多元化的三重理解
 
关于多元化治理,张勇不是12月份才提出来的。
 
在今年7月份,张勇在写给股东的信中首次提到,「我们在探索创新阿里巴巴的多元化治理体系。我们希望在经营制度、治理制度、绩效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能够有节奏、有步骤地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让组织更敏捷,让文化更简单。
 
「让组织更敏捷,让文化更简单」这句话,其实,更像是多元化的结果,重点内容应该是前面的「经营制度、治理制度、绩效制度、分配制度」,我们把这个分为三个层面。
 
1、治理层面
 
「治理制度」,实际上是从公司顶层架构角度出发,张勇现在驾驭阿里这艘商业航母,是孤独的,是忐忑的,马云的声誉风险、蒋凡的道德风险,让这个航母遭受巨大打击,也让张勇备受煎熬。
 
为避免下一个合伙人「意外事件」对阿里带来的影响,财务背景出身的张勇,必须要考虑为公司顶层设计新修一道「防火墙」,避免一些「不确定事件」把阿里航母偏离航向。

或者,张勇在原来的阿里合伙人制度上打一些新的补丁,让合伙人制度来适应公司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
 
2、业务层面
 
经营与业务是不分家的,其中也包括绩效制度、组织分工。
 
在「多元化治理」说法之前,张勇在7月份组织调整的说法是「 板块治理」—— 各业务单元经营责任制上的板块治理模式。
 
大白话的理解,分灶吃饭,业务包干。就像12月份的组织调整中,张勇给予了蒋凡的国际业务、俞永福的本地生活更充分的授权。
 
同样在7月份,张勇说,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第二增长曲线,去年销售额已经突破600亿元人民币,阿里云在IaaS领域全球排名第三。尽管阿里云营收占比还只是10%。
 
面对投资人在每个季度的追问,阿里新的业绩增长在哪里,张勇不能固守原有商业版图,不如放手去新的板块去搏一搏。
 
3、管理层面
 
张勇提到的「分配制度」不单指是收入和利润的一次分配,而是要考虑平台公司的溢出价值的二次分配。
 
阿里不是一个小公司,是一个巨型平台化公司,在「反垄断事件」后,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原来阿里价值观「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可能要去考虑增加一个新的维度,更要强调社会责任、行业责任。
 
顺着这个价值观,「多元化治理」还有更容易理解的层面就是文化要更多样性,不能追求大一统。
 
当阿里真正去拥抱全球化,像阿里独特的武侠文化、江湖文化在大中华地区之外,就没有了原有的土壤,全球化后的阿里巴巴,如何去设计一套新的价值主张,是张勇的新课题。
 
我们重点谈谈张勇治理层面的多元化构想。

二、多元化治理的两个维度
 
什么是治理?主要要回答一个问题——阿里巴巴是谁的?谁在控制阿里巴巴?
 
先看华为的例子,华为在他们的财报首页是这么写——华为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企业,拥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架构。截止2020年12月,12万华为员工持股99.1%,任正非个人持股0.9%。

单纯从股权结构看一家公司的「控制权」,可能不太科学,华为员工持股比例高,不等于华为员工对华为公司经营有实际的话语权、控制权。
 
而且,阿里股权结构本身比较复杂:
 
2014年,阿里在美国上市时,软银是第一大股东持股34.4%,雅虎是第二大股东持股22.6%,马云持股8.9%,蔡崇信持股3.6%。
 
后来,雅虎不断的减持,到2019年9月雅虎的持股不到0.2%了,因为持股太少就不在披露范围。
 
2019年11月,阿里香港二次上市时,软银还是第一大股东,持股25.8%,此时马云持股6.1%,蔡崇信持股2%。
 
2020年9月,根据阿里披露的年报,马云持股比例为4.8%。到2021年,马云不是董事,也不是高管,而且持股少于5%,马云的持股不再需要披露。
 
尽管财报看不到马云了,但是,大家依然相信马云是阿里巴巴「实控人」,因为阿里巴巴的公司治理结构,除了常规的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还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合伙人制度”。
 
目前,阿里的合伙人仅有38个人,其中,马云和蔡崇信是永久合伙人,阿里正是通过合伙人制度「简单多数原则」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管理层,牢牢把握阿里巴巴的经营与管理。
 
换句话说,阿里第一大股东软银、华为最大股东12万员工,都只是形式上对公司拥有「所有权」,更多的拥有公司的财务权益、利润分红权、而不是通过投票权去干预企业经营管理。
 
阿里合伙人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吗?
 
当然,它在是一个解决公司「控制权」(所有权与经营权脱钩)上是一个好制度。但是,它在解决上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未必是一个完美无缺的。
 
比如说,阿里合伙人制度提到,「任何合伙人,包括永久合伙人,如果违反合伙协议中规定的某些标准,包括未能积极宣传我们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欺诈、严重不当行为或重大过失,经出席正式召开的合伙人会议的所有合伙人的简单多数表决,可被免职。
 
这里「简单多数」并不是大于50%,阿里合伙人制度提到,「阿里合伙人制度修订需要75%的合伙人,在不少于75%的所有合伙人出席的合伙人会议上批准」。
 
阿里合伙人因「严重不当行为」从名单中除名,蒋凡是第一个,时至今日,阿里内外对蒋凡的处理是有争议的。
 
蒋凡之后,还会不会有第二个?还会不会还有若干合伙人组成的「集体不作为」?我党反贪反腐工作从不敢松懈,阿里合伙人层面,如果出现「窝案」,有什么办法吗?
 
关键问题就是,如果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层级一旦「失控」,谁是吹哨人,谁来监控,谁来补救,向谁问责?
 
所以, 站在公司治理层面,张勇的「多元化」构想,至少会考虑到两个维度:
 
一是从长远来看,修防火墙
 
为了阿里巴巴的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必须要加修一道「防火墙」,或是设计一套全新的「吹哨人制度」。或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打一些新的「补丁」。
 
一般说来,小公司修「防火墙」意义不大,「活下去」是关键,而阿里是一个年营收七八千亿元公司,最关键是「续航、不拉垮」,「不拉垮」的关键就是有机制去纠偏,能对风险事件能提前预防,有效干预。
 
面对公司内部的贪腐、高管的不作为事件,仅靠单一廉政部门可能是不够的(信息源不足、官官相护),而「吹哨人制度」或许是一个好的补充。
 
二是从短期来看,修隔离带。
 
张勇希望能够设计一好的应急机制,来解决一些突发状况,能为阿里CEO这个职位有一个缓冲,或者叫隔离带,避免「火烧连营」。
 
比如2020年蒋凡事件处理,张勇说,自己经过很长的纠结、思考和讨论之后,最终由他来做没有开除蒋凡的决定,所有的责任他自己来承担。合伙人层面的人事处理,张勇的「内心煎熬」说得过去的。
 
但是,不久前发生的807事件,一个员工事件,需要CEO亲自下场「救火」,亲自发处罚通告,压上阿里管理层的声誉。退无可退,结果,事件又反转,这对张勇本人领导力和阿里管理层影响力显然一种「损耗」。
 
总结一下。
 
多元化治理,打比方说就是修建防火墙、隔离带,具体的是纠偏机制、吹哨人机制、问责制度等。
 
三、张勇搞「多元化战略」的猜想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张勇这次推出的「多元化」都像是一套管理理念,一边酝酿一边探索的战略打法。理念总是抽象的,打法总是灵活多变的。
 
就像六年前张勇提的「中台战略」,并不是简单的「大中台、小前台」组织变阵,也不是简单搞一个业务中台、技术中台,其实是一套「组合拳」。
 
他当时的设想,通过「中台战略」一是整合原有业务(淘宝+手淘+天猫),二是让年轻干部冒尖(提拔一群80后),三是催化新兴业务(阿里云+菜鸟+其他),

六年下来,这三个领域都有相当多的进展,不用展开。
 
中台战略,本质是一套策略。
 
2018年,张勇给湖畔企业家上课时说,「中台实际上是一个横向策略。过去,业务要快速响应,一定是一根业务的杆子从上到下,都由一个人负责,速度最快。但是,当业务越来越复杂,竖着的杆子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所谓中台战略,张勇希望是建立“横过来”的支撑体系(技术架构、产品支撑体系、安全体系、服务体系),去支撑上面多种多样的业务。
 
但是,如果起支撑作用的中台太厚,前台会缺乏灵动,铁板一块,中台反而成为障碍;如果中台太薄,各个前台都挖一口井搞重复建设,又是浪费资源。

所以,张勇说中台最难的地方是「你怎么样真正让这个中台能够横向服务好每个业务,而不是变成一个障碍性的枢纽」。
 
回过来,我们看看从中台战略到多元化治理的演变。12月6日,张勇说「随着整个集团正在形成多业务引擎驱动未来增长的格局,多元化治理将成为集团全新的组织战略」。
 
结合前面的内容,我们对比「中台战略」和「多元化战略」,有一些「简单粗暴」的结论:
 
1、中台是一个横向策略,多元化是一个纵向策略
 
所谓横向策略,重点是把公司原有多个平级的部门「资源打通」,比如通过信息化、流程化,产品项目制,推倒「部门墙」。

所谓纵向策略,重点是把集团总部到事业部、区域到一线部门中间的自上而下的指挥链「砍断」,赋予一线部门更大的自主权,构建一条全新「由外到内」价值链。
 
2、中台是集中化,多元化是去中心化
 
中台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所以,中台化另外一个说法,叫集中化、共享化。

多元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土地肥力、生产粮食」,每一块土地是都不一样的,要因地制宜,不断试错。
 
3、中台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多元化强调「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台适合面对成熟业务,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或「大力出奇迹」高举高打的策略,成功取决中台资源。

多元化适合面对新兴业务,新业务新市场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更适合「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制」。
 
4、中台让文化更统一,多元化让文化更简单
 
对于单体公司来说,文化与价值观高度统一性,强调独特性,是能够提升组织凝聚力的。

像阿里这样平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要进化为更简单,更包容,这是国际化必经之道。
 
最后,总结今天文章。
 
1、多元化治理,顶层设计要修防火墙,完善纠偏机制、吹哨人制度,问责制度
 
2、多元化业务,要重点解决“产粮食”问题,找到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3、多元化理念:是一个纵向策略、提倡承包责任制度,文化要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