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有一张图和三篇权威解读,帮您弄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规划》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进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建设、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保障八部分内容,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提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三个建设定位。


《规划》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共享,深入发展大众旅游,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让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区域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过程,促进绿色旅游发展;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要坚持区域协调、合作共建,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规划》的印发实施,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模式,为全国提供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


《规划》明确,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责任主体,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的统筹指导下,共同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落实重大事项,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和综合协调,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经验,推动规划落实落地。

一图读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


权威解读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罗兹柏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为加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而编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目标取向


《规划》对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目标取向,突出地围绕着巴蜀、成渝、协同、增长极、国际影响而展开。《规划》在“强化重庆主城和成都的核心作用,引领带动区域文化和旅游统筹协同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的总体指导思想下,立足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为依托,以世界级旅游地打造为载体,锁定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三大目标定位: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强劲、创新活跃的增长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体系,促进旅游消费升级,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世界级”“休闲”“胜地”,应是推进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建设的关键词。《规划》由此提出了实施五大工程:城市旅游提升工程,包括建设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等;旅游精品建设工程,包括支持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等;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包括打造全国长征保护传承利用的示范样板等;乡村旅游精品提升工程,包括培育一批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特色旅游建设工程,包括推进交通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合理发展水上旅游,科学推进生态旅游等。在此基础上,《规划》还重点提出要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目的地:包括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时尚魅力和巴蜀文化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时装周、电影节、艺术节等文化展演活动,推出城市新消费生活夜市(集),展现国际时尚范、巴蜀慢生活等。


二、文化立足


《规划》表明,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要以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为依托,挖掘弘扬巴蜀文化时代价值,推进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巴蜀文化的创新发展。


巴蜀文化是主要依托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由古至今形成的地域文化一体总汇。巴文化和蜀文化既各具特色,又一体互补、多元融合,既具巴蜀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移民文化、开放文化的根基,又具近现代革命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三线文化等背景。《规划》由此提出,一是要推进“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加快推进三星堆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建设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支持三星堆、钓鱼城、白鹤梁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推进中国石窟(南方)保护研究、宋元山城考古等项目;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建设川渝石窟寺遗址公园等;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支持川剧、龙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等。二是要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立场,系统发掘巴蜀文化独特内涵,提炼巴蜀人民在长期不懈奋斗中形成的崇德尚实、坚韧顽强、达观友善、开放包容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赋予巴蜀文化新的时代涵义、精神特质和表现形式,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巴蜀文化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因子融入文艺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三是要推进巴蜀文化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巴蜀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品牌;升级打造巴蜀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等世界级消费产品体系;促进经典川菜、重庆火锅、盖碗茶等餐饮产品品牌化;融合艺术、创意、文博等元素,鼓励开发一批彰显巴蜀生活美学的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


巴蜀文化作为四川盆地及川渝地区最具整合力的大文化背景与根基,完全可以此整合巴蜀旅游资源,讲好独具全国乃至世界魅力的巴蜀文化故事,共塑巴蜀文化自信,协同打造好世界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三、格局依托


根据巴蜀文化旅游地域的历史根基、现实依托与发展取向,《规划》明确提出了统筹区域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资源禀赋突出等特征,兼顾协同共建、互补共赢、产业融合、均衡发展等原则,以双核驱动、三带引领、七区联动、多线连通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以重庆主城为核心,构建“两江四岸”文化旅游休闲核心区,强化都市旅游集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以成都为核心,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文商体旅融合发展优质产品,建设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以建设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推动重庆主城建成全国美丽山水之都、国际商务会展之都、世界知名旅游枢纽城市;推动成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规划》提出了依托成渝中轴交通干线,强化成渝双城枢纽集散功能,活化利用成渝古道历史人文资源,串联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规划;依托长江干流,串联以重庆主城、宜宾、泸州等为中心的旅游发展集聚区,辐射带动各主要支流沿线城镇群,助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的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规划;以发挥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规划。


《规划》提出的七个协同发展区,除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和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两区外,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及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等五区,皆具有川渝间地理与文化的直接连接性与联动性。


全面奏响新时代巴蜀文化旅游新乐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  邢伟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载体。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巴蜀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新空间,探索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新样板,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正式印发,系统提出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为导向,引领带动区域文化和旅游统筹协同发展,将有助于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规划》明确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提出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定位聚焦文化和旅游,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的具象化,特别是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行动,有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与落实,有助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助力川渝发展,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


四川和重庆具有天然历史文化交集和广泛深度合作基础,同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实施区域,近年来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川渝总体上属于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将为四川和重庆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规划》明确规划范围为四川和重庆的部分地区,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这在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各个方面均有鲜明体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品质消费空间,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具有较高的国际品牌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这一建设目标的实现,必将大幅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也能极大推动川渝高质量发展。


三、展现巴蜀地区风采,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


巴蜀地区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资源禀赋突出,孕育出绵长久远、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样态丰富多彩、文化遗存璀璨夺目、文化习俗多元交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规划》明确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转化创新、赋予巴蜀文化新的时代涵义、精神特质和表现形式,弘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老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并把巴蜀文化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因子融入文艺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彰显时代价值。 


《规划》提出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内涵,弘扬巴蜀文化时代价值,加强巴蜀文物考古研究与保护管理,推动巴蜀文物活化利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推进巴蜀文化创新发展。《规划》还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目的地,支持重庆、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时尚魅力和巴蜀文化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重庆解放碑—洪崖洞街区、成都春熙路大慈坊街区等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通过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四、秉承创新引领,探索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新模式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提升旅游发展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径,还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巴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同时加强区域间文化和旅游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努力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共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开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新局面。


《规划》明确提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深化跨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就是共建协同发展机制,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跨省域全域旅游发展等领域改革创新,加强两地人才交流,共建航空运输枢纽、铁路运输网络、公路交通网络和水上旅游交通体系,协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协同发展机制上的先行先试和积极探索,将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跨区域合作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五、坚守民生底色,增添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新活力


文化惠民和旅游富民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民生导向就是要打造人人参与文化创造、人人享受文化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共享发展;要深入发展大众旅游,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文化和旅游兼具精神和物质属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发展有助于促进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体制机制创新,都是围绕文化和旅游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来谋划设计,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化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加强高品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计划等,特别是明确提出了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擦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民生底色。可以肯定的是,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规划》重点任务稳步开展,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支持政策有效落实,保障措施坚强有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将顺利建成,全面奏响新时代巴蜀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谱写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新篇章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杨振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编制出台,从战略发展层面上解决了川渝之间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的重要机制和重点任务,具有“五大体现”的全局意义。


一是体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实部署。《规划》围绕巴蜀文化保护传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目的地、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等纲要要求,形成规划主要任务框架和重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了纲要的战略部署。


二是体现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规划》将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作为首要的建设定位,提出了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政策,提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在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文旅深度融合、跨省域全域旅游、文旅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后面出台一系列的创新政策措施提供了纲领性支持。同时,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人才,除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之外,《规划》提出促进人才跨地区的要素流动,特别是成都、重庆两地的人才聚集较多,而两省市其它地市、县(区)高层次人才少,通过双向兼职、互派挂职、技术联姻、项目合作等机制推进区域人才有效流动,推动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能够大力促进成渝之间人才能力的共建共享。


三是体现跨区域协同发展。在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人才、产业、项目、政策等方面竞合关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的也在于打通两个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化发展程度更高,从而促使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亦是如此,“巴”文化和“蜀”文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文化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这也造成成渝之间城市魅力截然不同,一个安逸闲适、一个热情火辣。成渝双城在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正好促使这两大旅游目的地能够优势整合,从而供给出更丰富更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目的也是要在两地之间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另外,跨区域发展的基础是保持差异化。《规划》立足了重庆山地和成都平原的文化落差,强化重庆特色山水都市和旅游枢纽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和文化名城等差异化定位,推动重庆的两江四岸和成都的环城休闲度假带成为两地不同形态、景观和体验环境差异化极大的重要文旅发展建设空间。


四是体现消费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间以及周边辐射带动1亿多人口,从成渝两地的文化旅游发展质量来看,硬件设施等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在消费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创造优质、均等、共享的消费环境和公共服务是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消费活力能够自由流动,实现文化旅游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规划》以提升走廊文化旅游的同城化待遇为基础,通过消费促进、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市场监管的联合执法等方式优化消费环境,通过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互办群众文化活动、文旅大数据互联互通、一码通、年卡、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方式,让文旅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和共享化在成渝之间逐步形成。


五是体现产业联动、辐射带动、交通串联的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格局是双圈互动两翼协同,以成都、重庆双核推动都市圈相向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川渝东北一体化、川南渝西融合形成两翼,从而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规划》吸收了纲要以及两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以双核驱动、三带引领、七区联动、多线连通为走廊发展新格局。三带引领主要体现辐射带动,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既是以古道沿线优秀的石窟石刻艺术群等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又是以成渝高速公路集群、高速铁路群为串联,以成都、重庆两大城市消费辐射成渝中部地区文旅发展崛起;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则是将川南、渝西、渝东北甚至黔北等城市群连接起来,在以重庆为核心之一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基础上形成整合发展;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则主要以成都平原经济区文旅市场和产业优势为基础,辐射带动为川北、川西的高品质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集群。多线连通主要体现交通线路串联。五横五纵旅游通道是走廊的旅游整体骨架。生态旅游大环线则是成渝之间第一次在环盆周的地理格局上形成的重要发展认识,沿岷邛山系、米仓大巴山系、武陵山系、大娄山系四大自然生态屏障,可以构建一条生态旅游大环线。这条线路通过打通一些区域交通枢纽和关键节点道路,形成沿盆周的高铁高速互联互通,配置好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后,就能够串联起众多世界遗产、5A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一条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线路。


《规划》印发出台进一步优化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基础上需要由两省市进一步组织实施。特别是四川接下来需要结合规划不断深入,推动巴蜀文化特别是新时代新巴蜀文化的研究,聚焦政策创新和度假产业集聚发展,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从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


END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全文

编辑:杨硕
审核:邓敏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